鐘新豪

【摘要】在道路橋梁工程的施工過程中,路基的施工質量是施工單位需要重點關注和重點解決的問題,只有做好路基工程的施工,才可以有效保障道路橋梁工程的施工質量。基于這一情況,本文對龍巖市某快速通道項目某標段的路基工程施工質量控制進行分析。
【關鍵詞】施工技術;質量控制;措施分析
1、填挖交界的質量控制
本項目地處山區,共有11處橫向(縱向)的填挖交界面需要處理,處理面積約19000m2為保證填挖交界面的施工質量,針對易出現質量問題,做處理分析。
1.1路基填挖交界的沉降
路基填挖交界處的沉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地基的沉降,二是路基填料的沉降。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來處理填挖交界區:在對路基的表面進行清理之后,需要使用沖擊壓路機來增強補壓原狀基底,地表的壓實度應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要求。在填挖交界的斜面上對臺階進行開挖的時候,臺階是1m的高度,寬度需要超過2m,設置2%內傾的坡度。在對臺階進行開挖之前,需要清理干凈原地面松散的表層土,這樣可以保證所挖的臺階能夠處在硬實的土基上,并使用小型的機械在臺階進行夯實施工,夯實后的壓實度必須達到設計要求。
另外還要注意次固結沉降,這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路基沉降問題,一般情況下是使用土工格柵的方式來解決該問題,雖然鋪設土工格柵無法完全解決路基沉降的問題,但是可以減少路基出現裂縫。
1.2填挖交界面的排水
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公路的侵蝕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這種侵蝕是不可控的,又是動態的,在它們的作用下會影響到公路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因此,在公路的施工過程中,要嚴格的控制好公路路基的排水工作,這樣能有效的保證公路路基的穩定,延長公路的使用壽命。公路路基的排水工作,有很多的施工方式和方法,一般情況下是采取橫縱向盲溝方法。
填挖交界面自然降水的排水設計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是設計路拱,形成一定的水流的坡度,這樣可以使得地表水自然的流淌到路面的兩側,并順著排水溝流淌,這樣設計,進一步減少了路面的積水,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雨水對路面的侵蝕。
1.3處理橫向(縱向)填挖交界面
在處理橫向(縱向)填挖交界面時,將2層10m(25m)的鋼塑格柵搭接鋪設在路床的部位上,路堤上部的2個臺階則需要鋪設4m的土工格柵。在鋪設鋼塑格柵的時候沿著路線的方向進行施工。縱向(橫向)級配碎石盲溝的設置主要沿著填挖交界處進行的,為了避免出現裂隙水或是滲水問題,每相隔20m時就需要設置橫向(縱向)級配碎石盲溝一道,并將1層透水土工布包裹住級配碎石盲溝外,反開槽方式進行施工。等路床底部進行填筑施工的時候,可以使用沖擊壓路機對填挖交界處進行增強補壓,這樣可以有效使差異變形的問題減小。
2、路塹高邊坡錨固工程的質量控制
路塹高邊坡錨固防護工程屬于隱蔽工程,其施工質量關系到高邊坡支護的穩定性。錨固防護工程施工主要包括施工準備、錨孔造孔、錨索(桿)制作與安裝、錨孔注漿、砼結構鋼筋制作與安裝、混凝土澆筑、錨索(桿)張拉與鎖定、封錨等工作流程。其中關鍵環節有錨孔造孔、錨孔注漿、錨索(桿)張拉與鎖定,把控好關鍵環節,方能更好把控好施工質量。
2.1錨孔造孔
錨孔造孔應根據地層選用合適鉆機,鉆進過程應嚴格控制鉆進速度,防止鉆孔偏斜、扭曲或變徑。鉆孔孔徑、孔深要求不得小于設計值,并超鉆50cm,鉆進達到設計深度后,不能立即停鉆,要求穩鉆3-5分鐘,防止孔底尖滅,同時,及時進行錨孔清理。鉆進過程中若遇到塌孔,應立即停鉆,并通知監理工程師后采用注漿固壁處理,24小時后重新鉆進,或采用跟管鉆進工藝。
2.2錨固注漿
錨固注漿在完成造孔和錨索(桿)后進行,原則上不得超過錨孔造孔后24小時。為保證注漿質量,注漿漿液應嚴格配合比攪拌均勻,注漿材料宜選擇水灰比為0.4-0.5、灰砂比為1:1、抗壓強度為40MPa的水泥漿體,并在漿體中摻入1.8-2.0kg/m3的聚丙烯腈纖維(PAN)。錨孔注漿必須采用孔底返漿方法(注漿壓力一般為2.0Mpa左右),直至孔口溢出新鮮漿液,如發現孔口漿面回落,應在30分鐘內進行孔底壓注補漿2-3次,確保孔口漿體充滿。
2.3錨索(桿)張拉與鎖定
錨索(桿)的張拉作業必須在注漿漿體與錨固工程的砼結構達到設計強度80%以上時,方可進行。錨索(桿)的張拉必須采用專用設備,在張拉作業前必須對張拉設備進行標定,錨具、夾片等經進場抽樣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張拉的錨具安裝應與錨墊板和千斤頂密貼對中,張拉過程中千斤頂軸線與錨孔及錨筋體同軸一線,確保承載均勻。
在正式張拉前,應取10-20%的設計張拉荷載,對錨索(桿)預張拉1-2次,使各部位接觸緊密,錨索(桿)完全平直。錨索(桿)的預應力在補足差異荷載后分5級按有關規范或規定施加,即設計荷載的25%,50%,75%,100%和110%。在張拉最后一級荷載時,應持荷穩定10-15min后卸荷鎖定。錨索(桿)鎖定后48小時內,若發現明顯的預應力損失現象,則應及時進行補償張拉。
3、特殊路基的處理
3.1淺層軟土路基處理方法
松軟性質的土層,作為路基時需要采取淺層處理方法,防止路基變形產生首先勘察軟土厚度確定需要的路基填筑高度,處理路基時可以選取兩種處理方法,第一種是拋石擠淤,注意采用長度與厚度均大于25厘米的抗風化片石,一次進行拋投工序,第二種方法是換填礫石,注意礫石的粒徑大于50mm,抗壓強度必須不小于4級,依次進行分層填筑,并進行逐層夯實。
3.2含水量較大的軟基處理方法
在路橋施工中遇到含水量較高的軟基,且易于挖除不適宜材料時,一般采取挖除換填法,包括受壓沉降較大,甚至出現變形的軟基和泥沼地帶。處理這種地基,開挖前要做好排水防護工作,將開挖出的不適宜材料運走或做處理,然后按要求分層回填,回填材料可視具體情況用砂、砂礫、灰土或其他適宜材料。
結語:
由于山區公路的地質情況較復雜,本文結合龍巖某快速通道項目對山區公路路基是施工進行探討。只有控制好施工過程的施工質量,才能保證施工后的道路安全,才能保證投入運營后的道路和橋梁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從而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宏偉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喇英閣.路橋施工的技術及質量控制措施[J].智能城市,2020,6(04):81-82.
[2]朱玲玲.對路橋施工技術及質量控制措施的探討[J].門窗,2019(0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