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要】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我發展等各個方面都會遇到困惑。小學生青春懵懂,心理發展還不成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情緒變化。因此,應分析小學高年級學生表現的心理問題和成因,完成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智正常發育,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30-0004-02
小學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隨著學生年齡不斷增長,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我發展等各個方面都會遇到困惑。小學高年級學生青春懵懂,自尊意識逐漸增強,自我意識也逐漸形成。但是因心理的不成熟,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情緒變化。有的小學生會在課堂上分神、不聽講;有的會因學生評價而表現過激行為;有的則因學習成績不好而自卑等。作為一名教師,在和學生相處中,能真切感受青春期孩子的躁動不安。因此,應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問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培養自尊、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為其今后生活學習奠定品質基礎。
一、小學高年級學生主要心理問題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面臨的心理問題出發.因此需要客觀地觀察、分析小學高年級學生表現的心理問題和成因,以此為基礎,才能針對性地完成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智正常發育。以下為小學高年級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一)社會性發展問題
人的生存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適應社會的過程,即社會化過程,社會化是人走向群體的標志。小學高年級學生處在青春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高年級學生社會化的形成標志是對社會主流文化的認同感、對社會規范的遵守、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等。但是我國當代小學高年級學生接觸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家長對其更加溺愛,導致小學生對我國社會主流文化認同度不高,社會責任感意識較差,不踐行社會規范等。
(二)心理壓力問題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父母和教師對小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壓力一般都產生于壓力源,比如升學壓力、父母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等多種壓力源。學業壓力導致學生記憶力減退、學習興趣低下;父母壓力導致學生自卑、敏感;人際關系壓力導致學生分心、憂慮。總之,學生產生壓力的原因都是社會對學生期望過高,學生承擔的責任日益加劇,而產生緊張感、壓迫感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應。
(三)學習適應問題
學習是小學生的成才發展的主要途徑,當代小學高年級學生面臨的學習方面的心理壓力主要是學習適應性問題。學習適應性涉及時間管理問題、應試心理問題、學習策略問題等多個方面,這些問題導致學生難以激發學習熱情。升學壓力、父母的高期望、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學習焦慮,無法適應高強度的學習。
(四)人際交往問題
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是小學高年級學生走向社會化的重要標志,小學生的人際交往形式主要是師生、同學、家人之間。同學間日復一日朝夕相處,最容易產生友誼,也容易產生爭執。同學關系引起的人際交往問題是學生發展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問題。小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膽怯、偏執,是造成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現在缺乏社會信任、表達能力低、溝通存在障礙、個人主義等形式。
(五)網絡心理問題
隨著網絡技術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成癮問題是小學高年級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小學生使用手機刷視頻、玩智能游戲沒有自我控制能力,長期使用智能手機,會導致注意力降低、智力發育障礙、雙重人格、身體發育緩慢等癥狀,更甚者,學生會模仿虛擬世界的兇殺行為,造成青少年犯罪。學生沉浸于網絡的主觀因素是好奇心、虛擬世界可以滿足好勝欲、抵制誘惑能力差等,客觀原因是家長缺乏正確引導、缺少現實活動等。
二、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發揮課堂作用,講授青春期常識
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表現出的各種心理問題,教師可以借助班會、心理健康課等機會向學生介紹青春期的常識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度過這一關鍵時期。青春期常識知識應在五年級下學期進行講授。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小學生會在五年級左右出現第二性特征。學生因沒有青春期常識而對自己的身體變化產生不安焦慮的行為,有的學生因缺乏常識,會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某種疾病,而有些學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怯懦,導致心理壓力過大。基于種種表現,教師應利用心理健康課和班會向學生講解青春期的身體和心理表現,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問題。教師可以對男生、女生分別上課,通過展示青春期常識的課件,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變化是長大的正常現象,幫助學生和平度過青春尷尬時期。
(二)正確引導同學關系
小學生到了高年級,男女同學間會出現課桌“三八線”,不愿意同桌聽講,產生異性吸引的情愫等,同性同學間也會有拉幫結派的現象。這種青春期現象對學生心理健康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應及時介入并給予正確的引導。教師應通過組織班級互動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彼此了解、增進友誼,使學生正確認識同學間的感情,互助互愛、共同進步。比如,組織對子班的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等,男生在賽場上積極表現,女生做啦啦隊隊員,為男生送水做好后勤,從而使學生擺正心態,融洽同學關系。
(三)指導學生保護隱私
小學高年級學生處于青春期,每個學生都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對其青春期教育則應該更加隱秘。每個學生面臨的青春問題各不相同,課堂上的常識講授也不會具體到每個人。因此,教師應多多留意身邊學生的動態,常常與學生交心,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比如,女孩子生理期不能進行劇烈運動,教師應給予理解和幫助。對于男孩子聲帶變聲期應提醒其保護嗓子,不能大吼大叫。小學高年級學生心思敏感,教師應給予其個人空間并精心培養。
(四)家校合作,共同教育
個別高年級學生會出現早戀、沉迷網絡等現象,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基于此,學校和家長應積極配合,幫助學生步入學習正軌。高年級學生在青春期會出現成人心理特征的萌芽,常常會形成獨立與依附的矛盾心理,與教師父母缺乏溝通,產生代溝。因此家長應該與學校密切配合,在尊重孩子隱私的基礎上進行溝通。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班級微信群等形式與家長建立溝通機制,引導家長和學生和平交流,和教師及時溝通。家校合作,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五)心理咨詢,答疑解惑
隨著心理健康課程的不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受到學校的重視。許多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心理疏導,確保學生健康成長。隨著智能通訊的普及,咨詢方式也由單一的面對面咨詢轉變為微信平臺咨詢等方式,使學生的隱私得到保護,也使學生更加能敞開心扉訴說情緒。
三、結語
在小學高年級青春期輔導教育中,學生心理和身體都未發育成熟,不能形成正確的青春價值觀,在心理發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和焦慮情緒。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問題,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輔導。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助于正確引導學生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使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關愛下健康成長。
注: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小學高年級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CJS[2018]GHB246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何飛,方雙虎.探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策略U].家庭生活指南,2019(01).
[2]李慧慧.當前中小學師生沖突問題及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