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天性,是一種令他們感到興奮的學習和活動方式?!疤骄渴莿撛斓那疤幔骄渴浅晒Φ碾A梯?!庇變簣@大班野趣活動的設計與實踐正是為了給幼兒創建一個更為寬松、和諧、廣闊的探究環境,大自然能滿足幼兒喜歡嘗試、喜歡發現、喜歡以各種形式來探究和表達的欲望,以此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熱情,開發智力潛能,促進良好個性和品質的形成。
【關鍵詞】多元化;多層次;人本型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30-0182-03
一、幼兒園開展“野趣活動”的緣起
探究是個人發現問題后,主動地從多方面探討、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探索活動過程中的“質疑”即是探索活動展開中的“發現問題”,使幼兒產生許多自己的想法,不受成人認為的某些因素的影響,促使幼兒以自己的“理論”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在活動中,成人在幼兒“興趣”“質疑”的基礎上,提供富有“野趣”“挑戰性”的探究環境,讓幼兒的探究行為在“興趣”和“野趣”中自主生成,在“質疑”和“挑戰”中不斷行進,在提高探究意識、培養探究精神的過程中,為幼兒探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礎,讓幼兒的探究激情得到及時張揚,學習潛能得到充分展示。
二、幼兒園野趣活動“多元化”的探究內容
第一,集體式野趣活動氛圍濃。集體式野趣活動一般由教師或家委會發起并組織。我們帶領幼兒走進豐收的田野,讓幼兒近距離地觸摸勞動工具,親手拾稻穗、扎稻草人、種小花、挖番薯,為爸爸媽媽烤上一只小雞腿,覓童真、拾童趣,體驗著無限的激情與快樂。
第二,分組式野趣活動易組織。分組式野趣活動一般由部分家長或單個家庭發起并組織,相對于集體式的野趣活動具有靈動、易組織的特性。為此,本著優化家庭資源的原則,我們建立了友好小組。鼓勵每組成員積極地、不定期地開展備類野趣活動。
第三,個性化野趣活動更靈活。家長針對自己孩子需要生成的野趣活動。例如,杰杰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樓塔農村,野趣活動一直是他的最愛。他的父母堅持一個月帶兒子回一趟老家,不為別的,就為了和兒子一起踩泥巴、尋青蛙、走小溪、抓石蟹……一家人其樂融融。
三、幼兒園野趣活動“人本型”的指導策略
第一,創設自主的平臺,爭做環境的主人。環境的創設要與幼兒的發展相適應,要適合幼兒的興趣、能力和學習方式,這樣才利于幼兒走近和融入環境中,自由、自主地活動。在野趣活動的實施與指導過程中,我們發現寬松、和諧、自由的環境最有利于開啟幼兒的交流,促成幼兒與同伴、與教師、與其他成人,甚至是陌生人之間的交往、合作、分享,以激發幼兒參與的熱情、探究熱情、思考熱情。
第二,激發探究的興趣,體驗探求的快樂。幼兒在寬松、自由、舒適、真實的大自然中進行探究,其情緒更加輕松、愉快。我們在開展野趣活動中,正要引導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充分發揮探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家長的耐心傾聽、啟發性的引導和積極參與,都能成為幼兒克服挫折、勇于探究的催化劑,對幼兒的探究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幼兒在對野趣活動的探究中體驗成功的快樂,繼而積極投入新的活動。在野趣活動的實施中,幼兒的探究能力在野趣活動中得以發展,自我價值得以體現。野趣活動的探究價值也在這良性循環中不斷提升。
第三,開啟有益的交流,修正幼兒的“理論”。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常常會依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當他們的思維沒有受到限制時,他們會創造出自己的“理論”。在野趣活動中,交流和討論對于幼兒來說十分有意義。他們在與同伴的對話過程中不僅影響了同伴,也受同伴的影響。而幼兒那些起初非常簡單的,非正式的直覺理論,一旦與別人的結論出現矛盾和沖突時,他們就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結論是否真有道理,不得不調整甚至修改自己的看法。矛盾和沖突會激發幼兒去思考、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
第四,學會耐心地等待,提供探究的機會。對于幼兒而言,盡管他們的合作、交往、協商等社會行為的獲得有時可以通過傳遞的方式,但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則是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自己去實踐、去感悟、去建構、去形成。在幼兒野趣活動中,我們將學習耐心等待,盡可能給幼兒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問題源于幼兒,又還給幼兒,就是讓幼兒通過實踐活動去認識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給現成的答案,讓幼兒更開放地去探索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功與快樂的體驗。
第五,優化備方的教育,擴大活動的資源。野趣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實踐、一種參與,更是一種體驗。大自然是我們野趣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真實情境中的實踐,可以成為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有機的、生動的經驗體系。幼兒對于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實踐活動特別感興趣,他們愿意調動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去實踐。我們讓幼兒在活動中親歷——感受、體驗“野趣活動”的豐富多彩,親為——投入、參與“野趣活動”的各種實踐。幼兒和教師、同伴共同對有價值的野趣活動進行深入開展和探究,將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和游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整合。
四、幼兒園野趣活動的研究成效
第一,動情激趣,讓幼兒在野趣活動中獲得快樂,獲得成功。在野趣活動的開展中,我們極力為幼兒營造充滿關愛、激勵的情感氣氛,使幼兒感到安全和愉快,產生親切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幼兒思維敏捷、想象豐富、活潑開朗、充滿自信和創造性。我們看到幼兒是快樂的,他們樂于參與、樂于表達、樂于交往、樂于觀察、樂于體驗,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里快樂探究、在豐富的感受和體驗中快樂收獲、在暢快的表達表現中快樂成長。因為生命只有在體驗和感動中,才能快樂成長,而情感的獲得又以豐富而美好的體驗為基礎,體驗是他人無法替代的,體驗中的幼兒是主動積極的,有著自我的參與與內心的獨特感悟。當我們把成長的主動權交給幼兒,用心觀察、感受、分享幼兒的快樂時,幼兒的快樂情感就已經萌發與培養起來了。
第二,探究創新,讓幼兒在野趣活動中學會分析,學會探求。思維是人類最絢麗的花朵,而想象和幻想則是這朵絢麗花朵的花蕾。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形象思維走在抽象思維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則走在理性的前面,處在人類“幼稚”期的幼兒,肯定是充滿想象和幻想的。如何讓幼兒的這份想象和幻想發揮得淋漓盡致,是我們野趣活動開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們在研究中把以往的“孩子跟著老師走,教師抱著孩子走”變為“教師順著孩子引,孩子試著自己走。”讓幼兒在充滿鼓勵與支持的環境中,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地對環境、方法、材料、技能進行主動探究和創新,從而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在一次次的探究中,幼兒認識了自己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審美情趣,建構了較為客觀的是非觀念,學會了分析、探求,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第三,合作分享,讓幼兒在野趣活動中感悟合作,體驗分享。無論是集體式的野趣活動,還是小組式的野趣活動,幼兒在積極投身參與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與同伴、與教師、與其他成人間的交往、合作與分享。例如穎穎的外婆家在農村,自從知道我們正在開展野趣活動的實踐研究,穎穎外婆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種上了番薯、花生、玉米、甘蔗,這些都是她好幾年沒種的,為了讓幼兒有更多的活動機會,特地種了一些。用外婆的話說:“這些現在的孩子很少能看到了?!庇谑?,每當收獲的季節,我們就會相約來到外婆的自留地里,挖白薯、摘玉米、拔甘蔗,留下了甜蜜與歡笑;杰杰的老家有山,有柿子樹,在柿子成熟的十月,我們和幼兒、家長相約來到山上套柿子……幼兒欣喜無限。正是在這樣的你來我往中,幼兒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合作分享意識更濃了,彼此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了,教師、家長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和諧了。
第四,實踐內化,讓幼兒在野趣活動中形成意識,養成習慣。在我們野趣活動的進行中,幼兒在學會交往,學會求真,體驗快樂的同時也樹立了意識:遵守規則的意識,節約材料的意識、自理自立的意識,服務他人的意識;養成了習慣:自覺整理的習慣、多方求證的習慣、熱愛勞動的習慣,熱心助人的習慣。在一年來的研究實踐中,我們看到幼兒越來越懂事了,越來越體貼了,越來越聰明、快樂了。
五、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野趣活動的實踐離不開教師的付出與努力。作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盡自己所能為幼兒提供活動的環境,提供探究的材料,滿足幼兒不斷生成的探究需要。同時,在幼兒園開展野趣活動中,要求教師必須在認真觀察、分析幼兒行為與需要的基礎上了解活動的發展方向與流程,明確此次活動的目標要求與價值取向,在活動的行進中及時進行評價、反思和總結,為下次更好地開展活動打下基礎。同時,人際交往能力是和教師與家長建立良好教育伙伴關系的重要條件。
為了讓家長積極地參與到野趣活動中,教師在言語交往、非言語交往、場地的安排上,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真誠、尊重與責任,同時把自己新的職業觀念和態度傳達給家長,共同促進幼兒健康、和諧、快樂成長。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教師在每個家長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也獲得了廣闊的知識視野,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提高了與家長溝通的技能和藝術。就這樣.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教師獲得了一種真實的提高,逐漸形成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軌跡。
參考文獻:
[1]郁蓓.在野趣活動中培養幼兒堅強意志品質的實踐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三)[C].2016.
[2]陸玲玲.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兒園野趣活動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2).
[3]范吉莉.從“野”出發,“趣”無止境——基于鄉土特色的野趣式游戲活動的實踐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9(06).
[4]彭小焱.幼兒園親子活動設計與指導的實踐分析[J]數碼設計(下),2018(10).
作者簡介:黃丹紅(1978-),女,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責編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