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師范大學
與其他“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相類似的一點:《創業史》表達了鮮明的政治立場和階級斗爭觀念。《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歷史為線索,通過對蛤蟆灘各階級和各階層人物之間尖銳、復雜的斗爭的描寫,深刻地表現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農村階級關系及各階層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新變化、新排列、新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國農業合作化的歷史風貌和農民群眾精神世界的巨變,特別是他們對待千百年遺留下來的私有制所持的立場和感情的飛躍。如何將分散的、孤立的個人組織為集體,在共同勞動中獲得作為生活主人的尊嚴?小說鮮明地指出: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體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農民才能開始真正的“創業史”。
一心只想著自己發家致富蓋房子的梁三老漢終其一生也沒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以至于在“地多的人和能干的人面前有一種難以克制的自卑感”,他與梁生寶之所以有不同的創業史,不同的命運,是因為不同的時代歷史境遇,即沒有遇上好時代。新中國成立,新的進步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有與之對應的新的進步的生產力、生產關系。50年代初期,黨領導農民推翻幾千年封建土地制度,使農民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土地。國家鼓勵農業合作化,中央出臺了諸多具體的農業優惠政策。順應這一時代歷史潮流和國家政策,梁生寶果斷地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也因為有國家政策和黨的支持,生寶每次在遇到困難或者思想上有不通的地方,黨的干部總是能夠及時出現并給予幫助。梁生寶到區工所向區委王書記匯報工作,遇到了縣委副書記楊書記,在討論工作方法時,楊書記拿出一本書念道:“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爭。斗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舊的方面則由大變小,變成逐步歸于滅亡的東西。而一當新的方面對于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事物的性質就變化為新事物的性質……”大有一種國家創造條件,個人在國家和黨的領導下擼起袖子加油干,思想不通、遇到困難的時候,黨就是你堅強的后盾的感覺。
作為小說著力塑造的一個正面、積極的人物,梁生寶在開展工作時不忘黨的教誨:“啥啥都得按黨的政策辦事!你忘了王書記給咱說的啥?咱的互助組不是私人合伙做啥哩。咱就代表社會主義……”字里行間充斥著對黨和國家的信任與忠誠。作為一種新生力量和接班人形象的代表,梁生寶與梁三老漢等老一輩的農民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擁有推翻農民舊政權的勇氣,不畏艱險、敢為人先。他決定成立互助合作小組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看好他和互助合作道路,生寶的父親——梁三老漢也不認可他走互助合作這條道路,甚至對他入黨這件事也滿腹牢騷:“哎,寶娃,咱入它那個做啥? 咱種莊稼的人,入它那個做啥?咱又不謀著吃官飯?拿開會當營生哩?有空把自家的牲口飼弄肥壯,把農具拾掇齊備,才是正事啊。趕緊退黨去吧,傻瓜!”“他為人民服務!誰為我服務? ???”但是生寶還是毅然決然地建立生產小組,因為在黨的教育下,他認識到私有制的罪惡,決心走一條與父輩不同的創業道路,而這條創業道路就是黨的道路,他堅信只有黨的道路才是正確的、光明的道路。
梁生寶的堅決和智慧體現了革命干勁,他經常把“有黨領導,我慌啥?”掛在嘴邊,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黨成為梁生寶戰勝重重困難的精神支柱。懷著對互助合作的熱忱,他一個人跑到郭縣買稻種,在組內搞稻麥兩熟,帶領大伙進終南山割竹,成立燈塔社。為了互助組,他忙到沒有時間顧及私人感情問題。進山的前幾天,改霞找他談話,他心里卻想著互助組的事,以至于沒有進一步思考改霞話語的深層內涵,最終與改霞擦肩而過。從終南山回來后,任老四、郭鎖、馮有義開始動搖,互助組出現了散伙危機,但是生寶沒有放棄,就算互助組只有他一個人,他也要堅持下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生寶的勤勞、樸實、能干與堅忍不拔?!昂?,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什么時候毀了自己,什么時候拉倒!一切都豁出來了。拼到底;失敗了,給旁的同志做吸取教訓的材料!中國革命犧牲了多少性命哩?”這種“革命事業大于天”、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這種對黨的赤誠之心、堅定信念,是梁生寶最終實現創業的重要因素。
創業只是梁生寶人生價值的顯現外化,更深層次的是他自我人生價值的內在實現。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依次遞增的五個層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于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
生寶人生價值的實現顯然是自我需求的實現。生寶的理想是走一條與父輩不同的創業道路,在實現這條道路的過程中,雖然也遇到很多困難,但是他都憑借毅力堅持了下去;思想上也遇到不通的地方,在經過自己深思熟慮以及他人的指點之后最終也想通了。
按照馬斯洛的觀點,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只有這兩個需要被滿足后,人才會產生其他更高層次的需要。把這個道理用在梁生寶身上,顯然不通。新中國成立,使無數農民翻身做了主人。土地改革運動,使得農民獲得了土地,人身依附關系相對寬松。雖說不必過于為吃穿發愁,但對生寶來
說,吃還是一件令人困擾的事。原因在于,那時的他,忙于互助合作的事,以至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小說中寫梁生寶到郭縣買稻種,他到了郭縣之后,夜晚降臨,而且天空中飄著雨,他寧愿睡在麻袋上,也不肯花兩角錢住旅館。他吃的是他媽給他烙的饃,穿的是一身“麻袋”:“頭上頂著一條麻袋,肩上披著一條麻袋,一只胳膊挾著麻袋包著的被窩卷兒”。這時的生寶,生理需要顯然沒有得到滿足,但是他卻能超越生理需要,心里想的都是蛤蟆灘里的鄉親,“他站在這異鄉的街上,他的心卻回到家鄉去了”。鄉親們對他的感激,領導對他的信賴,自己身世的苦難,萬千思緒涌上生寶的心頭。他這時想的更多是互助組的事,而不是個人利益的得失。
由此看來,自我實現的需要可以超越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可以讓位于更高的需要,人生價值的實現并不囿于人的基本需要的滿足之后。與此相類似的,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
少平家境貧寒,中學時期,他連最低等的飯菜都買不起。除了物質的匱乏,他還要忍受物質的匱乏造成的精神的困頓。他渴望在女同學面前穿一件體面的衣裳,希望和別的同學一樣排在買飯的隊伍里,領一份體面的飯菜。高中畢業的孫少平,不安于單調的農村生活,想要依靠自己的雙手改變自身的現狀。他不想像哥哥孫少安一樣當個好農民,不愿像鄉親們那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甘心在雙水村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他有獨立的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抱負,他想要闖蕩。他不顧家人的勸告,毅然而然地踏上征程,即使他也不知道這條路有沒有未來,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往前走,哪怕碰得頭破血流。憑著一腔孤勇來到黃原城的孫少平,最初是眾多攬工漢中普通的一員,做最苦最累的力氣活。后來他成為銅城礦務大牙灣煤礦的一名工人,盡管進入了編制,但是這是一份拿生命在冒險的工作,煤礦的工作條件極其艱苦,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生命危險。但是再艱難困苦的環境對孫少平來說都是小事。他很快適應煤礦的工作環境,以辛勤的勞作換來金錢,以智慧和力量建立權威,后來還當上了煤礦采煤二班班長。
從農民到攬工漢,再到煤礦工人,多重身份的轉換,雖說沒有擺脫中下層階級的命運,但是至少這些身份的轉換是孫少平靠個人努力奮斗掙來的,他每一刻都在挑戰著人生的不平凡。
人生價值的實現,既有外因,也有內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內因。為順應主流意識形態,《創業史》和《平凡的世界》顯然都有夸大正面人物的一面,但是梁生寶和孫少平身上所體現的對實現人生價值、自我需要的執著,尤其是梁生寶身上所體現對人民、對黨和國家的赤誠、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