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省,位于中國東部地區,東臨渤海,省會是石家莊,也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古代時期屬于冀州,所以簡稱為“冀”。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是趙國和燕國發展的重要核心區域,故別稱為“燕趙”。
河北以燕趙文化、紅色文化等著稱,民俗古樸,文化底蘊深厚。有著“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藝兒,人人有一手”的吳橋雜技;傳承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術,完全手工制作,手傳口授,世代沿襲,經久不衰的武強年畫;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豐寧剪紙等文化藝術瑰寶,生動演繹了燕趙歷史文化的不朽傳奇。
“非戰時狀態下,文化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隨著時代改變,河北在文化實力方面成績斐然,但是仍然不能忽略,在提高文化軟實力方面,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一,大力傳承保護我省的歷史文化。我省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目前,我省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有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13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邯鄲趙王城古代都城遺址、三國曹魏都城鄴城有著重要的開發價值。我省的革命文化資源更是豐富。土地改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許多重大的時間,還有許多英雄人物都是文化開發的寶貴資源。尤其是西柏坡紅色旅游景區。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首先,要以政府為主導,可多方參與。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保護市場機制。再者,加強法制保障,提高人民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其三,將我省的傳統文化結合,并融入文化品牌之中,通過我省著名的“紅色文化”,“長城文化”,“京畿文化”等為主題,結合地方特色的地域“名片”,如承德避暑山莊、清東西陵、張家口崇禮“特色名片”,打造凸顯我省特色的文化產業立體化,同時擴大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升我省文化對外傳播的知名度。如,張家口崇禮,是我省滑雪旅游文化的招牌。通過對崇禮滑雪的自然生態文化資源,精心對滑雪文化產業進行規劃設計,促進滑雪文化元素有機融入景區建設、城市建設、景觀建設、基礎建設等,以旅游商貿新區為核心,配套建設一條龍設施服務,成為華北一流的滑雪旅游文化集群。同時,通過滑雪旅游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對接,將長城文化、民俗文化、邊塞文化等有機結合,融入景區之中,形成獨特的滑雪文化精品旅游區,成為我省一張標志性文化名片。
第二,做好文化創新發展。由于創新力不足,人才培養跟不上等諸多因素,掣肘了我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許多經典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得不到有效挖掘,其潛在的能力發揮不了。如“創新派”故宮產品,激活了故宮文化,增強了傳統文化的文化生命力。故我省需結合現有的文化優質項目,以文化內涵為核心,充分運用數字、網絡等新技術,以科技創新推動我省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獲得新的融合產品和服務,打開新市場。同時,在保留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時,實現互動體驗式娛樂,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渠道,提高文化活動的參與性,追求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創新效果。
第一,從業人員數量需增加。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人們對文化產業有很大程度的消費需求隨之增加,派生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總量有較大增加,但是相比于其他省份,我省的文化產業人才總量還是不足,且從業人員層次不高,中高端的人才缺乏嚴重。因此,我省在培養文化人才方面要加大力度,不僅增加從業人員數量,對現有從業人員定期培訓,提升層次。
第二,培養我省自己的文化傳承人。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快,時代的變遷,傳統文化中的部分內容正在悄悄流逝,所以保護、傳承這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刻不容緩。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不僅僅是文字、影像、圖片等資料,還需要傳承的原汁原味。因此,培養我省的文化傳承人丞待解決。傳承人的素質決定傳承文化的質量。傳承人要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需傳承的意義、內容等全面的因素,扶持建立傳統文化的工作室,研究所等,開展帶徒傳藝活動,牽頭組織重大文化研究項目等多種形式的傳統活動。只有傳承人各方面素質提高,才能提高傳承的效果,才能進一步的弘揚我省的優秀文化。另外,河北共有普通高校101所,許多分院校設有文化相關專業,這些院校傳承傳統藝術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優勢,能更深入地系統地教授藝術知識、相關專業知識,能為社會輸出更多的文化專業人才,有目的性的,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我省傳統文化藝術。同時,院校加強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與京津高校的合作,以及多與國內外文化培訓機構的合作,通過教授過程,用人單位反饋意見,不斷調整自身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定位。
第三,加強交流,引進更多專業人才。從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著手,營造更適于吸引高素質文化人才的健康環境,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各類高層次、高素質文化人才,有利于我省文化長足發展的人才吸引進來;對于海外引進的高端人才,可以通過簽訂合約、知識產權入股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將其長久留下來;加強對外傳播,通過對文化傳承人進行鍛煉、進修、參加培訓或國際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以適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更好的結合。
第四,完善人才管理機制,引導企
業要多與教育機構合作,加強人才的培養。完善人才的管理機制,解決現有人才不足的問題。不僅要充分合理地用才,同時,要堅持引進與外聘相結合,對現有人才加強培訓,提升企業人才能力。對人才實行分級管理,對人才分級分類,為下一下的管理提供便利,為人才提升提供方向;采用適合自身的考核辦法,運用量化指標對人才的各方面進行標準化衡量,并對考核結果進行分析,增強考核后的激勵制度,鼓勵和支持優秀人才選拔,重用。
我省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全民關注、參與傳播傳統美德,傳播正能量,是大勢所趨。在全民傳播時代,人人都是“記者”。只有這樣,才能進入百姓的尋常生活,才能生生不息,口口相誦。
第一,黨委政府要正確對待全民傳播時代到來,要做好迎接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社會正能量的準備,更要積極提供服務保障;同時,有責任把全民傳播時代“高速路”修好,在規定的道路上,發對社會有益之聲,及時之聲,保障這條“高速路”路暢通無阻。
第二,加強學校教育,開展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及活動。要從小抓起,讓孩子們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利用多媒體進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講座;以教師節、重陽節為契機推行孝信雅行等教育活動。另外,一定要加強領導,組織到位,對于教師方面,加強關于傳統文化知識方面的培訓,提升整體的師資隊伍水平,鼓勵成立學生傳統文化興趣小組,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比賽。
第三,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們生產生活。首先,加大投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基礎。通過新建改建、設施提升等方式,構建布局合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其次,滿足城鄉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積極開展結合我省的民俗文化活動,通過專題講座、文藝演出、書法繪畫、知識競賽、民俗文化展覽等形式,打造適合我省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品牌。
上一秒是歷史,這一秒是過去,下一秒才是將來。我省在保護文化影響力有待加強,必須積極尋找道路,在實踐中加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