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精準扶貧是我國相關部門提出了一項重要任務,同時要求各個高校將精準扶貧工作真正落實,其在很多個工作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我國高校教育中想要使各方面的工作得到順利進行,需要將精準扶貧作為基本保障。高校不可以盲目的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倘若沒有合理的制定扶貧目標,就不能實現預期的扶貧資助效果。同時缺乏精準化的保障會導致國家有限的助學金出現浪費的情況,從而使真正貧困的學生不能夠享受到資助的福利。
精準化是我國高校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的基本條件。公平正義有利于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特別是在教育方面,能夠充分的體現出公平性的意義與價值,在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精準化扶貧政策可以使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公平性得到有效保障,使真正貧困的學生具有資助的權利,從而可以間接的呈現出當前我國教育的公平性。
高校創辦的主要目的是使有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進一步加強教育,為學生提供拓展知識面的機會,從而可以真正的完善自我。高校教育是我國各個行業培養全能型人才的過程,然而因為缺乏經濟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個過程的發展,然而高校通過開展精準化扶貧工作能夠有效的處理這個問題,從而推動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
由于我國高校在之前開展資助實踐工作過程中缺乏完善的系統,加上管理失誤,導致高校資助育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不能及時的得到經濟補助,使部分學生不能順利完成自己的學業。經過采用精準扶貧這一模式后,充分利用其具有的監督和指導作用,主要表現為:高校可以全面了解受資助學生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與此同時,管理方面也更加的規范。
高校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過程中識別困難生是第一步需要進行的工作,怎樣識別困難生,同時不摻雜“假困難生”很難規定其標準。大多數高校困難生在識別時都讓學生提交關于家庭實際經濟情況與成員信息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其中里面包括生活情況、經濟收入等內容,同時還要求蓋有家庭所在地的村委會等部門的印章證明,如果采取這種方式就會導致識別困難生工作存在虛假現象,不能保證其真實性。困難生可以劃分為三種:一般困難、困難與特殊困難,高校為了在開展識別困難生工作時更加的方便快捷,會給予相應的識別條件,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可以判定為是困難生,比如低保戶家庭就可以判定為特殊困難,判定為特殊困難的學生一定要給予助學金,然而由于不同地區的貧富差異較大,加上有些地方不規范操作使低保戶評定標準不統一,這種情況就容易使不算困難的學生享受助學金資助,符合特殊困難條件的學生不能獲得助學金。
構建完善的學生資助制度使高校為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助學金的基本保障條件,使特殊家庭的學生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得到全面發展,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改變當前貧困的現狀。就目前來看,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高校都是采取資金資助的方式開展困難生資助工作,但是每年在開展困難生識別工作過程中都會存在三種情況,首先,學生為了得到助學金會夸大其詞,其次,部分學生因為自身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心理會產生自卑感,從而不能真正的將實際情況表達出來;最后,僅關心自己的情況,忽視他人的困難,倘若自己沒被評上困難生或認定的標準不相符就會感覺不公平,這就可以充分的表明僅為學生提供物質幫助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資助工作缺少精神方面的指導,忽略了學生感恩教育、學生的誠信與心理健康等方面。
當前,高校需要遵循保障原則開展資助工作,高度重視工具理想的價值取向,實際上就是資助工作可以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的方式,其已經成為大部分高校資助工作者高度重視的工作內容。這就使高校資助工作重視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資金方面支持的同時,忽視了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需求。在開展資助工作過程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常缺乏能力、交往等方面的支持,對填埋自我意識水平提升、心理素質提高等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實現預期的資助效果。
高校想要順利的開展資助工作就需要做好困難生的審核與認定工作,逐步形成系統的困難生審核判定辦法,這就需要從根本上進行精準識別,當前,我國各大高校僅根據學生提供的家庭情況調查表和相關困難狀況證明材料判定困難生,然而學生提交的證明材料不能夠充分的證明學生當前真實的家庭困難情況,為了真正的了解學生真實的家庭收入情況,可以要求其提供客觀性的認定根據,如:學費繳納證明、工資收入證明等。在班級評定工作中,除了搜集同學、班主任等對申請同學平時表現、消費情況的反饋意見,學校還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整合的手段充分了解申請學生的綜合情況。
我國各個高校既需要為學生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同時還需要高度重視精神方面的資助。同時還需要高度重視先進思想的引進與實踐育人,經過增強實踐融入、課程融入、網絡融入等,加大誠信教育與感恩教育的力度,使學生充分的體驗學習與實踐過程,逐步形成線上與線下的集群效應,通過將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進行有效整合,指導學生以學促做,做一個具有誠信的奮斗者。同時高校還需要針對具有自卑感的貧困生給予心理幫助,部分貧困生因家庭貧困會產生自卑心理,不會主動與教師、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不能勇敢的將自己內心的想法進行充分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就需要讓班主任、心理專家等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使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從而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學校在開展資助工作的同時還需要做好困難生隱私保護工作,防止為困難生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
高校開展精準扶貧的主要目標就是育人,同時其還是判定精準扶貧效果的標準。所以,高校學生開展精準資助工作的重要意義是加強資助育人的實際效果。在開展實際工作過程中,通常會存在重視資助輕視育人的現象,想要有效的處理這一問題,就需要將育人作為主要指導方向,全面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真實情況,精準掌握精準資助育人的內涵。通常情況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約占學校全體學生的20%,他們是高校中一個較大的群體,高校不僅需要為其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而且還需要高度重視對困難生心理方面的疏導,從而提高他們自身的能力。
精準資助育人的主要內涵是根據家庭困難學生的大量需求,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特殊育人的作用,把經濟資助改變為感恩意識、自立自強意識以及誠信意識等,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等,充分的體現出資助育人工作目標與優良成果。所以,高校只有明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需求,才可以充分發揮精準資助育人的作用與價值,確定精準扶貧工作的著手點,從而提高教育的水平,實現良好的精準資助效果。
我國相關部門一直以來都非常的重視高校資助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只有不斷的優化資助工作才可以快速實現精準資助工作的目標,從而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