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定位。目前,在意識層面,“工匠精神”的培養日益被重視,但在實踐層面,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有必要將抽象的“工匠精神”具體化為具有評價意義的操作性體系,為“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依據。
關于“工匠精神”的內涵,目前并無統一的權威性定義。從“工匠精神”一詞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至今,對工匠精神內涵的解讀一直是研究的熱點。筆者認為,工匠精神既是一種職業品質,也是一種人格品質。從職業品質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高度認同,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極致的精神境界,是對產品的負責態度,對職業的敬畏之心。技術工人將每一個零件都打磨到不失毫厘,服務行業將工作流程精確到每一個細小的動作,科研人員探索創新,不斷研發新的產品和技術,都是工匠精神在職業層面的體現。同時,“工匠精神”也會升華為一種人格品質,具有工匠精神的從業者,會把產品看成是自己人格和信譽的展現,并且把這種精求精,負責敬畏的精神作為一種人生態度,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為對人、對事、對己認真負責,全心全意,毫不敷衍的思想境界和行為規范。認真生活,踏實做事,誠心待人,信守承諾,不自欺欺人等等,都是工匠精神內化為一種人格品質的表現。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層面的品質,本身具有抽象性,且不同行業工匠精神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將工匠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并將其作為對學生評價的標準之一,就需要將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工匠精神分解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
1、目標性原則
根據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參照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行業對從業者“工匠精神”的要求,建立科學、有效、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體系。
2、科學性原則
評價體系指標的選取既要符合行業內“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又要遵循在校大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狀態,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3、可操作性原則
要選取容易量化、容易獲取、容易觀察的指標,將抽象的精神表征具體化為外在的行為表現,以便于在評價過程中進行記錄,保證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
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以及對“工匠精神”內涵的理解,將“工匠精神”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學習精神、實踐能力、職業品質三個一級指標,下分為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基本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敬業性、精益性、專注性、創新性九個二級指標。
1、學習精神
學習精神是“工匠精神”在認知層面的基本的體現。學習是一個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具有優秀學習精神的人,有強烈的求知欲,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習精神直接影響到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映射出學生的可塑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對學習精神的評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是可以推動人們不斷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所學專業興趣濃厚,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投入與鉆研。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任務完成情況、課后自主學習探索狀況等,間接地去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學習態度。學習態度一般是指學生對學習及其學習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它通常可以從學生對待學習的注意狀態、情緒狀態和意志狀態等方面加以觀察和說明。如上課時是否投入,能否積極參與課堂環節,能否認真完成學習任務,能否主動向教師求教,能否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等等。
第三,學習能力。在校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體現為能以有效的方法獲取知識,善于信息加工,能夠對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以及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今時代,學習能力已成為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在技術日益更新的今天,較強的學習能力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應有之義。
2、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工匠精神”在能力層面的體現。職業院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實踐能力。專業實訓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職業院校開展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職業院校都建有實訓室、演練場、模擬操作室、仿真實驗室等實踐教學場地,為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提供真實的情境,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形式,進一步將工匠精神與技能教育、企業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參照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及技術等級標準的劃分制度,實踐能力包括以下兩方面:
第一,基本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具備能勝任專業崗位的理論知識、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了解工藝過程和機器設備的結構、性能,熟悉崗位工作的規章制度、勞動安全紀律、流程控制,能夠按
照要求完全項目或工作任務,產品無瑕疵和殘缺。
第二,綜合實踐能力。是指學生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術,具備豐富的操作經驗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有較強的分析,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善于進行技術改造和工藝革新,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操作性難題。
3、職業品質
“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和職業品質的集中體現。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敬業性。敬業精神是一種基于熱愛基礎上的對工作對事業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對工作認真踏實、恪盡職守;力求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努力成為本行業的行家里手。這是工匠精神在職業活動中的基本體現。作為在校學生來說,敬業性表現為對未來職業的認同、尊重和敬畏,能認識到未來職業的重要意義,在學習活動中能認真踏實地完成每一項任務。
第二,精益性。精益性是“工匠精神”的核心體現。表現為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專注于產品生產加工的每一個細節,嚴格把控產品生產的每一道環節和工序。追求卓越的品質,通過不斷改善技藝、精心雕琢,以達到產品近乎完美的狀態。對在校生而言,精益性表現為對工作任務的高標準、嚴要求,注重細節,潛心鉆研,不斷優化。
第三,專注性。專注性是從業人員對自己職業忠誠、堅守的一種品質,不受利益的誘惑,也不為外界環境的變化所動,始終保持對本職工作的熱愛與執著。在校生的專注性表現為對自己專業的高度認同,對自己當前正在進行的學習任務,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夠長時間對一個流程或工藝進行反復打磨和鉆研,全心全力對待自己的產品。
第四,創新性。創新是“工匠精神”的靈魂所在,尤其是在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背景之下,不斷進行技術改良,推陳出新、鼎新革故,既是工匠精神的體現,也是時代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善于思考,具有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能對現有技術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能嘗試進行技術改良和革新,即是其具有創新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