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莉莉/江蘇省海門中學
中國畫白描是我國傳統的繪畫樣式,其經過眾多畫家不同時期的探索與創新,創造出我國獨特的文化審美樣式,用線造型已是中國畫語言重要的表達方式。
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感受到,美術教材內容涉及廣泛,專業性很強,但并沒有具體細化每一章節的內容特點,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無法做到深入的去理解與實踐。近些年,在各高中的教學課堂中,我國逐漸提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決策。不置可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逐步走入中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更應讓學生們在課堂中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通過我校中國畫白描社團課程的開發,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畫白描的基本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
根據我校開展的高中美術社團課程教學的要求,及中國畫白描的教學特點,我從中國畫白描審美樣式的發展變化、范本的選擇、讀畫品畫、臨摹四個方面作了以下教學設計:
縱觀國內外,人類繪畫藝術的發展,起初就是以線條的形式表現。最早的白描文化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如: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法國拉斯科洞窟中的動物形象;我國以仰韶、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大量彩陶中的圖像等,都用簡潔古拙的線條來記錄他們當時的生活狀態。
戰國時期的《人物御龍圖》和《人物龍鳳圖》帛畫,是我們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白描作品。畫面以線條的形式簡單勾勒出人物的造型樣式,質樸的用線鏗鏘有力,造型的樣式也更加清晰,可見白描已慢慢成熟起來。魏晉時期,呈現多樣面貌的白描作品,出現了眾多代表性的畫家,如顧愷之,其《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中那圓潤挺秀,如“春蠶吐絲”般的線描影響至今。此后,唐宋是白描發展日漸獨立成熟的階段,誕生了規模龐大而又形式多樣的畫家群體,有把白描技法推上新的頂峰,被后人推崇為唐代“畫圣”的吳道子;有五代時期繪畫語言頗具個性的貫休和石?。灰约八未酌杷囆g上貢獻最大的李公麟等。到元明清,可以說是白描從成熟走向沉淀與程式化階段,此時期的白描繪畫語言大多取法前人而自行變法,無更大突破。
學習中國畫白描,臨摹是必經之路。而從哪里臨???臨摹什么?即如何選擇臨摹范本?是我們首要面臨的問題。
白描在唐宋時期已達到鼎盛,其題材主要有人物、花卉、鳥獸。從作畫方式來看,白描有小品臨摹、大畫臨摹、沒骨臨摹、兼工帶寫等,在此次社團課堂中,我選擇宋代花鳥小品題材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其原因有兩點:
(1)高中學生是個大群體,非專業級別的美術學生,對于中國畫白描的概念理解及技法熟識都是初次學習與體會,我此次課堂教學重點在于培養激發學生對傳統中國畫的審美認知興趣。
(2)宋代花鳥小品,其選題取材、構圖立意、筆墨技巧、審美文化等方面都是非常成熟且很具有代表性的臨摹范本。其次它形式多樣,有冊頁、扇面等,畫幅尺寸較小,臨摹時間較短,這對于高中學生短暫的美術社團課堂來說無疑是非常適合的摹本。
在所選的范本中,針對范本畫作的技法、構圖、筆墨、意境等進行分析理解,做到臨摹前心中有數,下筆有神。例如以《果熟來禽圖》為例,在此畫中,我會先向學生進行如下解讀:
《果熟來禽圖》典型的“折枝”構圖樣式,表現出穩定的三角形樣式。枝干、果葉、果實、鳥兒的線條濃淡粗細、勁挺纖柔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左側沉甸甸的果實墜在一折林枝上,畫面右側一只小鳥悄然飛上枝頭,抬頭挺胸,尾巴翹起,雙爪緊抓枝干,向下用力蹬腿,雙目直視前方,好似被前方新奇的事物吸引,要再次飛起,這樣似靜非靜,似動非動的場景,極為有趣傳神。其次,畫面中留有大面積的空白,和折枝果實、鳥兒形成虛實相生的對比,讓人感受到一種怡然自得的空靈境界。
通過解讀畫面的結構內容,枝干、果葉、果實、鳥兒的線條關系以及畫面營造的審美境界,讓學生明白白描不是簡單的用線條來表達物象,以至于在臨摹過程中有目的、有組織的進行學習臨摹。
中國畫白描的臨摹階段,主要是解決線條的起行筆過程,墨色濃淡干濕變化,前后結構、粗細層次關系的問題。
1、筆法
在社團課堂教學中,發現只有少數學生接觸過中國畫內容的教學,因而大多數學生對其基本的用筆、握筆操作規范不明晰,墨色濃淡干濕不清楚。作為指導老師,我把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邊講解邊向學生示范基本的操作要求,以便于學生看到清楚的示范過程。
古人的用筆五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即運筆過程中用力要均衡,用筆中鋒圓潤有彈性,行筆過程中勿急躁、把控自如,用筆有如力透紙背,且靈活有變化。因此,在首次課堂教學中,主要向學生闡述用筆、握筆、行筆這三大筆法關系問題。
白描中的線條猶如書法,起筆藏鋒,行筆要慢、穩,收筆回鋒,這樣表達出的線條才均勻有力,有如鐵絲般,穩重含蓄。學生在臨摹過程中,發現其漠視對線條的起、行、收關系問題的理解,學生在臨林椿《雪霽山茶圖》和佚名《海棠蛺蝶圖》時,發現線條出現輕飄、斷連、無力、停滯等問題,針對此類學生,我逐一進行示范講解。
2、技法
學生在勾勒佚名《夜合花圖》時,出現粗壯的葉片線條和葉紋理線條無濃淡主次之分。白描中,花卉、草木、禽鳥的結構關系,形質特點不同,其用線的表達方式也參差不齊。一般而言,在勾勒花卉草木時,先花后葉,由花頭層層向后,先近后遠,先淡后濃;花卉的質地不同,用線也不盡相同,如用細線條勾勒纖薄而柔媚的花瓣和紋理;用粗線條勾勒厚實而勁挺的葉片和枝干;用圓潤的線條勾勒光滑的花朵;受空間關系的影響,用虛線條表現較遠的事物;用實線條表現較近的事物。在勾勒禽鳥時,用肯定硬挺的線條勾勒鳥嘴和腳甲,用松軟的筆觸勾勒鳥腹背的羽毛。但墨色的濃淡、線條的粗細都應以整體為前提,變化不能太大。
學生在勾勒《梅竹雙友圖》時,出現竹葉與枝干的前后關系穿插不明晰,導致后面的枝干穿過前面的竹葉。畫面中,當有多條線相遇相交時,前后線條不相壓,注意兩線忌平行,三線忌交叉成一點。
學生在勾勒佚名《碧桃圖》時,花瓣的墨色濃淡干濕、粗細關系沒有層層推進,導致花瓣散亂無章?;ɑ苁峭ㄟ^用筆墨的變化來表現花卉形制特點,花頭部分,用線要極其細淡。畫面中,桃花簇簇,苞蕾盈枝透露出濃濃的春意,桃瓣和桃苞的線條短促,因而在勾線時要弱化線條的運筆,采用細鐵線描的手法勾勒,來體現桃葉的幼嫩和嬌艷的花瓣。
在一學期簡短的十節社團課程中,雖然只是進行白描教學的臨摹起初階段,學生從陌生到認識,從摹到臨,已經表現出積極地學習態度。白描畫課程的開發教學,根本初衷是重新認識我們高中課堂教學的美術教育,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興趣,促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創造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