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學院思政部
“形勢與政策”課是職業院校學生每學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類課程,目的是教育、引導大學生積極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解和認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式變化,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一時間推動黨的理論成果進學生頭腦[1]。
根據教育部要求,要將“形勢與政策”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嚴格落實“形勢與政策”課的學分,要保證專科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開課不斷線,專科每學期不低于8學時,共計1學分。目前職業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現狀主要有以下特點:
“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資料較少,主要依靠授課教師的教學課件,學習資源的形式較為單一。對于已經是網絡土著的當代大學生來說,課件這類形式的學習資源已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
“形勢與政策”課多為大班教學,一個班學生人數較多,專業也較為多樣化。課堂管理會占據教師的大部分精力,弱化了與學生間的互動;教師對于學生的不熟悉也會降低授課內容的針對性,導致課堂學習氛圍不夠強烈,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待激發。
職業院校每學期為在校學生開設”形勢與政策”課共計8學時,一般為4周的教學時長。相對于每學期22周左右的學習時間,”形勢與政策”課學習時間較短,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傳遞給學生的學習內容較為有限。
“形勢與政策”課為每學期開課一次,每次開課周期長達半年左右。開課周期較長可能會不能夠及時傳遞給學生黨和國家最新的大政方針,不能夠及時回應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
本文基于高小升;胡鋼教授的“新時代“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式教學改革方向及路徑”提出”形勢與政策”課混合式學習模式”[2]。該模式從課前、課堂、課后三個階段入手,包含學習前端分析、學習活動、學習評價及學習支持四個部分,將形勢與政策教育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前端分析是教師把握教學內容時效性和有效性的基礎,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把握教學重難點。學習活動有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課堂教學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主渠道,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課上教師講解知識重點,主要時間交給學生開展小組展示、熱點辯論、知識競賽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在線學習以小組協作的形式開展,用貼近現實情境的時政問題,引導學生提前了解、思考學習內容,用于課前預習和課后強化。學習評價與學習支持貫穿課前、課堂、課后三個階段。
混合式學習模式同樣注重在課外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微信、微博等應用軟件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讓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接收、閱讀、學習教師推送的時政要聞、微課視頻等。此外,教師在微信、微博等平臺開設的時事講壇、話題討論等網絡欄目,引導學生對國內外形勢變化進行深度思考,提高學生的時政修養。
學習評價不以單純的考試或論文作為標準,更關注學生在課前、課堂、課后各階段的綜合表現。過程評價包括學生參與小組協作學習的主動性,參加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展現的時政修養與理論應用能力;結果評價主要是學生課后參加網絡考試或撰寫主題論文。此外還有師生雙向評價,不僅讓學生了解個人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意見,而且讓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建議,及時調整內容、改進方法,以評促學、促教。
融合了情境化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課前線上預習為學生提供了時事問題情景,學生通過“自學—運用”的過程來解決問題,強化理解;在學習過程中組建學習小組,互相交流觀點,加強學習效果。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展示、熱門話題辯論和熱點新聞述評等活動,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鍛煉思維能力,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更好地進學生頭腦。
教師需要提前建立完善的包括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師生雙向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在內的課程評價體系,明確評價標準中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所占的比例以及每種評價方式具體的評價依據和量化標準。同時,學校可積極開發師生網絡互評平臺,教師與學生可根據教學、學習體驗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議,推動“教學相長”。此外,學校還可積極組織移動端和電腦端的網絡考試與知識競賽,既能方便學生參與知識測驗,又能讓教師及時評估學生學習效果,
同時也減少教學考試的組織工作量。
教師要熟練運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等網絡平臺,開辟師生即時交流和網絡學習的渠道。教師可在微博上針對熱點新聞發起話題討論,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社會熱點事件暢所欲言。這些網絡平臺不僅給予學生表達觀點的途徑,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且讓形勢與政策教育滲透進學生的日常生活[3]。
學習資源是混合式學習開展的重要保障。教學資源不僅要緊密圍繞教育部下發的教學要點和國內外形勢,而且要貼近學生的認知規律、專業背景及實際生活,避免脫離社會實際和學生需求。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及時收集最新時政資料,不斷充實教學內容。網絡資源可分類整理后建立課程學習資源庫,供師生共享、學習。
基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網絡課堂,是對形勢政策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一種有效補充:課前教師通過網絡把握學生的關注點,幫助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課后教師在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發布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章、視頻,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開設時政網絡專欄,推動新思想進學生生活。網絡課堂與面對面教學的合作,實現了貫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形勢政策教育。
借助移動互聯網時代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運用混合式學習的方法,能夠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需求,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握課程的動態性,提高課程的實效性;提升學生時政素養,加強主流思想輿論。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時代多渠道、即時性、互動性的特點,向學生傳播新思想,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引導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形勢觀和政策觀正確看待和分析國內外形勢變化,不斷提高自身時政修養,在學習生活中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