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奕 羅仁強/.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遵義師范學院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逐步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新媒體的出現對其的影響越來越大,從“人找信息”逐步發展到“信息找人”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志中發表了一篇關于《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重要文章,在這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建設全媒體并不是建立新的媒體形式,而是將各類媒體進行融合,從傳媒界的應用層面上看,全媒體是指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紙、網站等不同的媒介形態,將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網頁等媒介信息,通過融合的互聯網絡、廣電網絡、電信網絡進行傳播,從而實現任何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電視、電腦、手機等任何終端均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從職業院校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教改層面上看,全媒體時代不僅意味著學生走入工作崗位后所面對媒體融合后所帶來的新的媒體理念、新的媒體內容、新的媒體形式、新的媒體技術、新的媒體傳播方式等等,還需要思考如何更好的將“全媒體”的思想與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特色相結合,從教師、教材、教法上對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進行教學改革。
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可謂是高職院校藝術大類專業中的一名老將,但這樣的一個成熟專業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之下原有的教學模式逐漸露出了不足。
首先,隨著近幾年不斷擴招,專業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根據《2018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報告》中數據指出“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專任教師總量不足,生師比不達標,近70%的院校生師比超過18∶1,近30%的院校生師比超過23∶1”。
其次,據調查了解,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師資隊伍的學歷、職稱及年齡呈現的結構并不合理,藝術類專業高學歷+高職稱的中青年教師非常少,從而為教學團隊的組建帶來了阻礙,對新的媒體理念、新的媒體內容、新的媒體形式、新的媒體技術、新的媒體傳播方式等的認知有所滯后。
最后,雙師素質匱乏,從《2018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報告》中所分析的不足可以看出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比例相對偏低,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很多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師崗位的,缺乏企業的實戰經驗,這就導致在進行“一體化課程“的教學設計能力、課程能力目標的把控上略有欠缺。
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職教類教材的質量可謂是“參差不齊“,比較優秀的教材會出現老師們連續使用超過3年以上的情況;從職業教育的角度上看,教材內容的學術性大于實用性,缺乏職業針對性和適用性;從全媒體融合的角度上看,教材傳播形式較為單一,仍采用了傳統媒介形式——紙媒,并沒有和其他的媒體形式真正的做到融合,沒有實現任何用戶(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均獲得任何課程知識信息;教材形態較為固化不夠靈活,教材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重要依據,一本教材從編寫開始一直到進入課堂平均需要一年半的時間,根據職業教育和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特點,除了固有知識外,很多授課內容都是不斷在變化的,這就產生了固化的教材形態與變化的課程內容之間的矛盾。
教學方法過于陳舊,課前學情研究不深入,導致知識呈現斷節現象,這對整個專業知識體系結構搭建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課中知識單項輸出,缺少雙向閉環環節,從而無法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無法做到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教學,并且教學手段略顯單一,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全媒體的角度上看,知識傳播的媒體過于單一,信息化教學手段不足,課中授課情況數據收集困難,課后反思呈現片面性。
在職業教育中,教師是教改的主體,是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石,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承擔了“誰來教“的角色。據了解,我國現在高職院校專任教師49.8萬人,雙師型教師19.14萬人,占專任教師比例39.7%。根據2019年2月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所提出“職業院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因此,提高教師素質首先要從入口處把關,可以從相關企業一線崗位中聘請專兼職教師,并組建專業建設團隊,提升團隊整體的實踐動手能力;其次,廣告設計設計與制作這個專業是一個跟隨時代不斷發展、不斷更新的專業,必須持續定期的加強專業教師的培訓和下企實踐工作,提升專業教師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從源頭上了解用人需求、行業規范,提升專業教師對新的媒體理念、新的媒體內容、新的媒體形式、新的媒體技術、新的媒體傳播方式等的認知;最后,根據“1+X”證書制度及對應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加強教師對證書的培訓能力。根據廣告設計設計與制作專業的特點,打造一支思維層面上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又跟得上全媒體時代發展、知識層面上能講授廣告設計與制作理論課程并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儲備、技術層面上能具備廣告設與制作技術技能水平并能擔任“1+X”證書培訓、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教師團隊。
教師將知識教授予學生,在“知識”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教材”承擔著媒介的角色,它是教育教學改革的載體,同時還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重要依據。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精神積極推動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國家規劃教材建設,與企業聯合共同制定真正符合職業教育特性的新型活頁式教材,并根據社會需求進行靈活修訂,及時將新的行業技術、新的行業規范、新的制作工藝編入教材。結合與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貼合的“1+X”證書對應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將職業技能等級培訓相關知識納入教材中。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單一的“紙媒”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教學的需求,據統計,截止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8.6%,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根據2018年《國民手機用眼行為大數據報告》得出我國網民平均每天有近6個小時看電子屏,平均每13分鐘會使用手機一次。因此,結合學生學習時間“碎片化”、學習途徑“多樣化”的特性,加大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推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式教材建設,豐富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教材體系,真正做到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獲取相關教學信息。
職業教育“教法”改革解決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怎么教”的問題,它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方法和手段。“教法”改革不僅是對教學方法進行轉變,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精神,“教法”是從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知識體系結構的搭建開始,緊密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及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特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結合“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課程教學內容和傳播途徑進行重新思考和創新,從而滿足學生學習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調動學生積極性。
首先,結合新型活頁式教材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轉變教師、學生與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逐漸從一個“教學實施者”轉變成為一個“課堂組織者”,如果把一堂課程看作是一部電影,那么教師從主演變成了導演;從教師覺得教材不實用、學生對教材沒興趣,轉變成教材是教師授課內容的依據、學生主動利用教材和數字資源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個性化學習,差異化的學習方式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求,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知識的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其次,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環境,結合全媒體思維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建設多種形式的網絡學習平臺,實現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共享、實時體現教學數據、從而提升教學效果;結合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特色,模擬企業工作情景,將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并根據實際任務的邏輯順序將知識序化,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最后,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出一個“自主”“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生態。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教學生態的改變是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的解決學情掌握的問題,便于教師在課前準確的分析學情。課中能夠實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根據具體情況對學生實施差異化指導。課后能夠通過線上學生反饋的信息和作業完成情況收集學情數據,幫助教師及時調整課程設計。
全媒體時代的來臨,對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傳統教學模式有著非常大的沖擊。借著這個時代契機,結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精神,以提升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一線教師的綜合素質為基礎,利用新型活頁式教材結合“線上”+“線下”立體式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融合全媒體時代的理念優化創新信息化教學方法,實現從“教師”“教材”“教法”三個方面對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