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朋鑫/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互聯網+”是新時代產物,是知識社會2.0推動下形態演進及催生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創新形態。“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一項偉大成果,能推動經濟形態領域不斷發展,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活力,為發展、改革、創新提供良好的大平臺。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與精神,也是國內高校一項必修而又緊迫的歷史任務。如何讓現代大學生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我國的教育主體能否把思想政治教育側重為最核心、最關鍵的內容,這直接關系著是否把現代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的重大問題,也是面對多元化思想碰撞下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創新和提升。
“互聯網+”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為研究切人點,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對“互聯網+”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詮釋。主要對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主客體、運行機制進行研究,提出了網絡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并分別對網絡環境下高校政治教育、高校德育教育、高校心理教育、高校法制教育作了分析,深入把握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
本論文按照問卷調查法,將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在校生作為調查對象發放了調查問卷,其中共有300名在校大學生參與此次問卷調查。在參與調查的大學生里,大一的學生90名,大二的學生80名,大三的學生70名,大四的學生60名,分別占問卷總人數的30%、27%、23%、20%;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回收問卷289份,有效回收率96.3%,達到問卷調查法的有效性;男生人數為178人,占問卷總數的59%,女生人數為122名,占問卷總數的41%。
第一,本次調查上網工具為智能手機、電腦和平板電腦,擁有智能手機和電腦的大學生人數較多,說明智能手機和電腦已經是現代大學生主要的上網工具。調查群體中,電腦擁有智能手機的人數最多,所占比例為100%,說明手機已經全面普及,擁有點的人數僅次于手機,所占比例為79%,然而擁有平板電腦的人數較少,所占比例為54%;第二,每天上網時間調查選項中如圖一所示,選擇“2小時以內”的大學生人數占20.3%,選擇“2-5小時之間”的大學生人數占58.7%,選擇“5-8小時之間”大學生人數的占14.6%,選擇“8小時以上”的大學生人數占6.4%大學生在每天上午時間上大多數為5-8小時之間,說明上網已經是每位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當代大學生使用網絡平臺情況調本次調查網絡平臺問題設置共有QQ、微信、微博、搜索引擎、淘寶網、當當網六個選項多選題,其中選擇使用QQ平臺和微信平臺的大學生占100%,選擇微博平臺的大學生64.5%,選擇搜索引擎平臺的大學生占71%,選擇淘寶網平臺的大學生占89.4,選擇當當網的大學生占56.8%。
根據調查得知,有78人認為互聯網對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有115人認為互聯網對學習能力的提高我們要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第一,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時個人隱私得不到保障,經常出現信息被泄露,導致收到莫名的電話、短信、郵箱等干擾到正常學習生活;第二,網絡交往方式已經成為大學生最常見的交往方式,雖然網絡的發達帶來了方便和快捷,但過度依賴網絡進行人際交往會使人逐漸孤立化,一旦走下網絡回到現實生活中,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就會退化,甚至會影響到心理疾病,網絡交往未嘗不可,但畢竟是虛擬性存在對大學生也有一定的影響;第三,互聯網上道德缺失現象時有發生,如網絡詐騙、網絡謠言等。據調查得知在大學生瀏覽互聯網網頁時,經常會彈出一些游戲、廣告等信息,其中有9%的學生會時常瀏覽這些網站,如果有這些網站彈出時,有56%的學生會拒絕瀏覽,有31%的學生選擇考慮要不要打開,有18%的學生會繼續瀏覽下去,有3%的學生會在網上發表匿名不當評論。這說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可以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但如果不嚴加控制的話,對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很不利的影響。第四,網絡成癮已經成為一大難題。大學生在遨游網絡世界的同時,這些虛擬世界帶來的快感和誘惑成為大學生沉迷于網絡的重要因素,通過調查得知,45%的學生上網是為了獲取知識和信息,但是55%的學生上網是為了玩游戲,手機游戲或者電腦游戲成為他們的主要陣地。10%的受調查大學生表明,自己有過成天成夜的玩網絡游戲的經歷,從而喪失了時間概念,導致第二天萎靡不振不想起床上課現象,一旦成為習慣,對自己的學業,寢室的學風,班級的凝聚力都會有一定的沖擊。這些現象表明,“互聯網+”帶給我們方便也帶給我們影響,因此要加大網絡正確引導,加強班風學風建設,給大學生營造出良好的網絡環境。
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線性思維模式,在互聯網發達的社會,對大學生的傳統思維方式是一種挑戰和突破。互聯網時代是一種非線性跳躍性思維方式,這種方式改變了原始的固有的死板的傳統思維模式,有利于大學生們形成新的具有發散性思維模式。
互聯網時代豐富了大學生的教育內容和課余生活,網絡也是一種教育的方式,它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具有時效性,獲取的途徑較多,幫助大學生們在寬闊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現如今校園網和思想政治工作網的建立和飛速發展,為大學生們接受更廣泛的知識面提供良好的網絡平臺。
不同于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趨于流行形式,如今在校園文化里面,對學生的影響力無可厚非。互聯網的出現,把學生帶到了更廣泛的世界里,和外面的社會接軌,讓大學生活不再乏味無趣,使學生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各地風俗人情、各色文化方式等等。
在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也不僅僅局限在書面和當面溝通,更多的是在線上溝通,有利于和那些內向不愛說話的學生去心與心的交流。不僅如此,學生們會在各大社交軟件上面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行交流討論,而且還可以時時關注學生思想動向,做到防范于未然。
互聯網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如何拿捏好這個度,成為互聯網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在互聯網發達的時期,大學生在網上遨游的人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頻繁,這無非滲透在學生的思想里面,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直接影響,并且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嚴峻挑戰。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帶給的便捷,發揮出主觀能動性,豐富大學生們的課余生活,拓寬了他們的視野,為其儲備知識面。如長期沉浸于互聯網中,思想和行為被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影響,這不同程度的抨擊了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這就如何將互聯網時代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社會應該進一步營造和諧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例如在學生聚集比較密集的地方,在網吧和網站的審批管理方面要逐步完善,加強網絡監管和網絡管理技術等。另外嚴管不道德網站的彈出和廣告信息等,盡量將大學生們的眼球都吸引在網絡環境的正能量下,使我們的網絡生態世界更和諧健康。
正面引導,使校園內形成健康文明的道德規范,正確占領網絡這個新陣地,合理利用好這塊陣地。學校應當為同學們多安排課余活動,充實學生們的課余生活,提升大學生的團隊意識、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溝通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等一系列綜合素養。宣傳一些對學習APP,使大學生們在網上沖浪的同時不忘記學習,幫助沉迷于網絡的學生轉移注意力,引導他們利用好互聯網時代的便利來提升自己。
教師要利用好網絡建設,以QQ、微信、微博、博客、公眾號、短信等為主要陣地,為大學生們提供正能量的網絡資源,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平臺建設,更好的利用網絡文化功能。教師平常在和大學生授課談心談話時,多注意學生的思維動向和思想波動,課下可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如QQ空間、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等收集并記錄下大學生們在網絡發出的動態,掌握好第一手資料,做到防范于未然。教師要結合自己工作實際,加強在網絡下堅持以學生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當代大學生應當樹立起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自身素質首先要具備。互聯網雖然發達,但是不要受網絡迷惑去影響自身心智的培養,要學會控制學會自我反省。其次不輕易動搖自己的意志力,堅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大學生活相對高中來說很放松,瞬間的輕松生活很容易讓剛升大學的學生們失去方向感,沉迷網絡、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無故曠課等這樣的例子時有發生,最后導致掛科率上增,畢業論文和清考沖突,忙的焦頭爛額,甚至有些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導致退學、輟學已經成普遍現象。此類大學生屬于沒有給自己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沒有給自己定個人生目標,導致學習和生活沒有方向感,加之自己在網絡找到了從所謂有的自信心,很容易陷入網絡里不愿意回到現實生活中,越陷越深形成惡性循環。
大學生是社會的有生力量,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和發展。他們一旦踏入社會,對家庭,對社會,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為了更好的培養良好的價值觀,要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將是大學生應該體會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