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俐/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生對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要建立在溝通交流的現實基礎上。院校應著重培養高職生的語言能力,將普通話作為傳承地域文化的交流工具,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語言教育和語言能力。通過學校教育幫助高職生了解語言能力的提升策略,并監督他們在普通話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他們使用語言、理解語言的相關能力進行培訓,以改進實訓方式和實行教育策略為主進行教學工作。
高職生的口音問題多與當地的語言文化相關,是他們受到了環境影響最直接的映射。想要幫助高職生融入全新的語言環境中,需要基于普通話測試對他們的發音習慣進行糾正,通過口語教學提升他們在與人交流時的語言能力。根據口音問題對高職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影響程度,進行語言理解能力的閱讀、書寫等方面教育,提高他們的語言學習條件和接受教育的真實能力。
高職生的語言學習需要教育資源的支持,同時也對他們自身的語言能力存在要求。高職生接受家庭教育的程度各不相同,在溝通、理解、閱讀等方面的具體能力存在差異,教師要通過實訓教學完成對既定教育內容的講解,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無差別的語言教育和問題矯正。幫助高職生戰勝由于自身差異帶來的學習問題,使語言教育成為影響他們成長的積極內容。
普通話測試是為有職業需求人群提供的一項統考內容,已經在崗的所有教師應當具備統考能力和相關證書。教師要根據自身能力進行與考試相關的實訓教學,針對高職生的發音狀況進行嚴格的在校培訓,使他們能夠達到勝任職業需求的基本水平。根據測試內容進行語言文字的識記要求,在實訓教學中幫助高職生記憶詞庫內容,將難讀、難辨的字詞和文章進行反復教學,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記住已考難點和準確發音,增加高職生語言能力的練習場景,使他們能夠根據語境和對話準確理解語言內容,增強他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和對語言能力的把握,依據具體問題的教學處理做好實訓教學[1]。
普通話教育屬于推廣中文語言的教學形式,根據學業需要和職業需要有不同的市場需求。面向高職生的相關教學工作,主要是以提升他們自身的語言競爭力為主,培養他們在學術力量、專業實踐等方面的語言管理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各自領域中具備專業的溝通能力。教師要拓寬教育眼界、提高認知水平,根據高職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普通話教育,以口語表達為實訓方向開展教學工作,使教學價值體現在高職生的測試結果和實踐活動中,全面提升相關課程的權威性和有效性,讓高職生的普通話學習對他們的人生起到激勵作用,鼓勵大家用普通話進行各種場景下的自由交流,使普通話成為影響大家交流方式的有效語言。
語言能力是長期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綜合能力,是不能夠被機器所取代的一項基礎技能,是幫助人們了解課程、文化等語言內容的自身能力。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保持著平行、競爭、合作等不同的聯系方式,是各自的語言能力和學習閱歷使大家具備互相聯系的可能性。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人才的發展需要讓語言能力成為高職生在職業、學業等方面發展的必備能力,使語言教育必須適應發展中的社會環境和人才發展,結合日常交流、商務會談等方面的語言藝術進行教學工作。針對高職生所學專業與自身能力的發展一致性,進行普通話教育的適應性推廣和發展性研究,將教育行為與人才發展實現院校內的統一對接,讓多數人能在語言學習中獲得長遠發展。
高職生在生活中能夠接觸到很多的普通話語言,但作為學習者他們很難將其與自身能力進行聯系。不少高職生都認為不從事相關專業,就不需要對普通話有特別深入的了解,不能夠明確語言能力對自身的長期作用和積極影響。教師要根據高職生對未來的發展規劃和職業需求,定位他們作為學習者的階段性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強化他們對中文語言的理解能力,使普通話教育能夠起到實現學習者目標的切實作用。針對高職生課業壓力誘發的倦怠心理,進行對話溝通和傾聽交流,結合他們自身的學業目標定位課程目標,使普通話教育能在促進其它學科學習的基礎上,幫助更多人實現他們的人生理想以及職業規劃。
語言教育不是幾節課就能見效的“神丹妙藥”,而是在特定時刻能夠起到決定作用的教育內容。明確教師工作應當達到的質量水準,進行高職生持續發展狀況的實際預測,考慮到他們今后需要成為具備語言能力的人才,強調課程規劃和發展理念起到的現實作用。分析教師工作在指導學生、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現狀,依據學習過程中的記憶規律,將語言教學的實際效果進行多次驗證,根據記憶難度與課程內容的關聯性,對高職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有依據的教育要求,使發展理念能夠用于實際的語言教學中,起到對高職生語言能力的促進作用和教育作用。
語言教育要在保護高職生的環境中進行,避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到不良文化,把臟話、粗話等影響交流情緒的內容學以致用。教師應當要求高職生自覺維護教育的平等性,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通過教學形式維系學習環境的語言文明,把人員素質作為衡量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根據高職生的語言水平和文明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呈現順暢、無語病的交際語言,實現學習環境的凈化和語言教學的高效,矯正高職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文明言論和不當行為。結合高職生的學習表現和整體素質,對他們的口語習慣、表達方式進行有效控制,將方言與普通話在學習中的差異進行對比,禁止在普通話教學過程中使用任何帶有口音的方言詞匯,使師生能夠共同維護普通話的學習環境[2]。
教師的言行會對高職生產生一定影響,他們能夠通過教師的語言表達產生刻板印象,并基于此印象進行與教師的長期溝通。教師素質是其言行的內在支撐,高素質的教師會注重自身行為帶給學生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給予高職生精神力量的榜樣作用,不忽視語言教育對高職生整體素質產生的積極作用。教師要重視語言在溝通、學習等方面的相關技巧,以溫和友善的語言贏得高職生的尊重和贊揚,正視教學過程中高職生使用語言的各種方式,把語言藝術作為重點內容貫穿教學,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在一定文學素養的支撐下獲得提升[3]。
語言能力能夠通過教育培養得到提升,教師要根據高職生在生活、職業等方面的實際需求,進行語言教育的實訓工作和教學過程。根據高職生所面臨的具體問題,進行對他們學習過程、教育影響的處理分析,以強化教師工作為普通話教育的基本落腳點。針對能夠實行的教育策略和策略內容,將高職生的語言能力進行院校階段的有效培養,使他們適應學習環境和發展理念,在保證自身發展的狀況下受到教師素質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