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靜/內蒙古大學
近幾年,由于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幾乎所有人都擁有了網民的新身份,利用互聯網作為媒介來傳遞信息的應用程序也層出不窮,前有自媒體、網絡直播的宣傳營銷,現有短視頻廣泛推廣。短視頻是當前最火的應用程序,有快手、抖音等,這種網絡短片視頻,是碎片化、快餐消費時代下人們獲取信息、消遣娛樂的主要途徑,相比于傳統紙媒,一般采用圖像的方式進入大眾視野,更加方便快捷、更加直觀,因而更受人們青睞,為了創新,吸引更多的粉絲流量,有些營銷平臺也會將一些文學作品、歷史事件制作成圖畫形式或短視頻形式,讓大家更容易接受。圖像短視頻歸根結底是一種單一的視覺藝術,它帶給我們直觀的刺激,使我們獲取知識迅速,但是文字藝術在我們生活中更占據不可取代的位置,相較于圖像藝術,文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真實的情感體驗。
對于圖文關系的研究,啟蒙運動時期德國文藝學家萊辛在作品《拉奧孔》中就有所體現,萊辛闡釋自己的美學理念時,以雕像拉奧孔作為出發點,說明畫與詩的界限,同時也對我們當代圖像與文字的區別有所啟發。拉奧孔是古希臘傳說中特洛伊的英雄,他與兩個兒子被巨蛇纏繞咬死的故事被后人塑成雕像、寫入史詩。同一故事題材,兩種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萊辛就是通過分析這兩種不同的藝術處理進行論證。
在《拉奧孔》這本書中,著重分析了“畫與詩的界限”。在開始論述觀點之前,萊辛先對自己的“畫”與“詩”進行了界定。“畫”指一般的造形藝術,“詩”指一般文學①。對于畫與詩的區別,萊辛認為畫是靜態的藝術,要留有想象的空間,而詩是動態的,詩在表達情感時,要符合人的意志,有人情味。首先,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品是人格化的抽象品,因此藝術品所展現的一定是人物的突出性格,而在詩中,因為有具體的情境,所以人們能夠直觀了解到人物的突出性格、個性,詩人們塑造形象時,偶爾也會描繪一下人物的反面特點,正反結合讓人物形象更飽滿。其次,詩人與藝術家對于標志的運用是不同的,詩人可以通過人物的名字和行為來凸顯人物的特征,而藝術家只能用一些外在的象征符號來證明所要表達的人物,比如對于神的表達,神與人在體態上有很大區別,在詩中可以用語言來表達,讓人們自行想象,但在畫中,為了構圖,只能取消二者形態上的區別,只在一些標志符號上加以區分。第三,詩中的畫與畫中的畫也是不同的,畫家只能畫出一個畫面,而在詩中,詩的語言描寫能讓我們產生一系列的畫面。所以不能拿能否入畫來評判一首詩的好壞,因為詩中的畫是意象,而畫中的畫是物質的圖畫。第四,詩與畫所處理和描繪的內容是不一樣的。畫所處理的是靜態的,各部分內容在空間中并并列展開,是一個場景的整體形象,而詩所處理的是一種動態,是動作順著時間的次序展開,因此只能突出部分而不能顯出整體。因此,萊辛認為藝術家如果想摹仿動作,只能通過物體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②。而詩人如果想描繪物體,對各部分進行詳細描繪會使物體變得枯燥乏味,只能通過動作最生動時的屬性暗示。所以物體美只能通過繪畫才能描寫,詩人要通過美的效果寫美。最后,對于丑這種表達效果,萊辛認為丑可以入詩,但不可以入畫。繪畫是一種美的藝術,追求形體美,如果把丑作為繪畫題材,會違反和諧,讓人心生厭惡,即便是讓人出現快感也是暫時的,丑總是會引起反感。但在詩中,有時候適當加入丑的素材,能夠給令人嫌厭的對象增加可笑性,供人娛樂。
萊辛的“詩畫異質觀”是針對當時以溫克爾曼等人為代表的詩畫一致觀提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意識到詩與畫之間的區別。但在《拉奧孔》之中,萊辛對于詩與畫所流露出來的情感態度卻是不同的,這體現在他關于詩與畫之間“誰模仿誰”的問題上,萊辛更傾向于畫模仿詩,或者畫與詩在同一故事藍本下進行創作。這說明了包括“詩畫互仿”在內的整個“語圖互仿”中所存在的非對稱性的模仿態勢:圖像藝術對于語言藝術的模仿是語圖互仿的“順勢”;反之,語言藝術對于圖像藝術的模仿則是語圖互仿的“逆勢”。③當時的文藝學家普遍傾向于詩畫一致的觀點,萊辛為推翻這一觀念,在《拉奧孔》中過分強調詩的優越性及過分夸大畫的局限性。④這種“詩廣畫狹”的觀念對于后來的詩與畫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短視頻動畫的出現,這種觀念正在改變。
圖像以畫為基礎,文字是詩的載體,畫與詩所代表的的兩種藝術表達包含在圖像與文字之中,短視頻圖像作為“畫”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當代互聯網營銷模式下產生的,它與電影藝術等綜合藝術有所區別,主要以生動的圖像引起人們的視覺沖擊,以時間短、內容簡單為主要特點,主要是為了迎合當下碎片化、快餐消費的趨勢,吸引大眾眼球,達到宣傳營銷的的目的,因此短視頻圖像會力求美觀舒適,例如對于一些暴力血腥的場景,短視頻圖像往往采取降低表達效果或者避而不談的方式,讓人無法有全面真實的感受,并且短視頻所包含的信息知識過于簡單、時效短,無法讓觀看者有常讀常新的體驗,這也是它終究不能取代詩歌、小說等以文字作為載體所承載的藝術的魅力的重要原因。作為圖像藝術,短視頻的動畫形式沒有語言那樣直擊人心靈的力量,不能完全滿足個人想象力的舒展,并且由于美觀要求,不能如實刻畫出丑陋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真實性,萊辛關于“畫”的局限性的論述在短視頻中依然存在。而文字通過組合形成語言,由語言進一步形成的作品,不同讀者有不同的解答,更能滿足人們對自我素質提升的要求。
短視頻圖像是時代與技術發展的產物,對于我們當下的生活非常重要,成為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使我們接受到越來越多的信息知識,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這些知識很難給我們留下深刻影響,文字作為傳統的文學藝術構成,在沒有技術的包裝之下帶給我們的是精神的體驗與知識的提升。短視頻的出現,不能使圖像取代文字,因為圖像帶給我們的只是單一的視覺體驗,而文字藝術所滿足的是我們精神的升華。所以無論在什么時代,無論多么方便快捷,文字藝術在文學、在生活中都無法被取代。
注釋:
①(德)萊辛(G.E.Lessing)著,朱光潛譯.拉奧孔[M].北京:民文學出版社,1979(08).
②(德)萊辛(G.E.Lessing)著,朱光潛譯.拉奧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08):82.
③趙憲章.語圖互仿的順勢與逆勢——文學與圖像關系新論[J].中國社會科學,2011(3).
④喜力.從《拉奧孔》看文學與造型藝術的關系[D].吉林:吉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