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芳/福建省石獅市石光中學
“歷史解釋”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后,產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歷史史實進行分析與評論,通過啟發總結結論。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用客觀、辯證的眼光看待社會與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培養深層感悟能力。
基于“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進行史料實證,史料作為對某一時期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還原的重要資料,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推動下,高中歷史的課后習題以及考試內容也逐漸由固定的知識考查轉變為對歷史材料的分析與感悟,因此史料教學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融入歷史史料,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與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解釋核心素養,促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全面提升。
現階段,雖然說素質教育理念已經在高中各學科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的落實,但依然有一小部分高三歷史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模式相對比較落后,老師們會選擇在課堂上為學生們直接灌輸課程內容,要求學生進行記憶為主的復習。可以說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著諸多弊端,一味地要求學生強行記憶知識點,而忽視了學生發散思維的進一步啟發,進而導致學生對于歷史復習課程失去熱情,不利于學習效率地提升。
歷史學科復習所包含的知識點較多,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學習,高三學生本身就面臨著極為繁重的學習壓力,往往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探索更有效復習方法,而是選擇強行去背誦知識點,自然學科興趣就提不起來,更不利于提升高考成績。再加上歷史教師使用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化,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自然高三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對于高三歷史教師而言,雖然他們已經認識到在教學工作中運用史料的重要性,但對于史料內容的選擇依然存在諸多局限,導致史料的現有價值與作用沒有得到有效地發揮。例如部分教師完全將史料實證視為教學主體,為學生大量地講述史料內容,增加復習教學的冗雜性,學生對于重難點知識很難做到有效把握,進而不利于歷史成績的提升;另外,還有部分教師選擇的史料內容不夠嚴謹,過于追求教學的趣味性,盲目地搜集一些歷史人物的八卦,甚至是風流韻事,這種史料使用可能對于學生的當前乃至日后的學習造成不利影響。
興趣作為學生學知識最好的老師,能夠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有效調動,有利于學習效率的全面提升。高三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運用史料內容,可以為學生們講述包括真實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內容以及人物等,既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促使學生的知識儲備得以豐富,最終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
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不僅需要為學生講授基礎的理論知識,尤其需要加強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學生不僅可以從教材中學習到基礎知識,還要通過基礎知識去挖掘歷史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史為鑒,這才是歷史學習的最終歸宿。另外,通過在教學中運用史料,能夠推動學生更好地對歷史內容進行研究與了解,促進思維的深度發散,避免對歷史知識生搬硬套現象的發生。
由于受到篇幅以及自身認識等因素的影響,教材的編寫者無法做到深入細致地闡述部分歷史觀念,經常導致學生在學習教材知識時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史料教學進行補充,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面地認知,進而促進學生記憶力與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時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歷史觀念及結論,有助于提升學生歷史研究與分析等能力。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史料內容汗牛充棟,但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適合在教學中運用。對于高三歷史教師而言,在選擇復習史料內容之前,必須要與復習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復習需求相結合,選擇最佳的史料內容。從而使其能夠發揮出有效的復習教學輔助作用,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復習興趣,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思考,增強對歷史知識的更深度理解。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對《義和團運動》這一章節課程進行復習時,對于義和團所提出的“扶清滅洋”口號,學生們僅從教材上出發無法產生深刻地理解,尤其是在“滅洋”這部分,學生往往將其簡單地理解為是消滅外國侵略者,此時教師便可以將清末義和團所開展的一系列運動,包括拆鐵路、破壞外國輪船等與“洋”事物相關史料向學生進行講述,使學生們能夠認識到“滅洋”不僅僅是消滅外國侵略者,同時還包括一切外來事物,從而增強學生對義和團運動這一民族性質的全面理解。
借助史料內容構建生動、形象的歷史情境,能夠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效率的提升。歷史史料內容按照形式劃分,主要由文字、圖片以及影響等形式所組成。在高三歷史教學中,基于復習時間緊促,選擇最合適的史料才能為教學提供更有效地幫助。首先教師可以對于歷史教材相關的史料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其次可以借助史料內容來創設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濃郁的歷史氛圍中產生情感共鳴;再次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這一章節教學時,可以利用網絡渠道搜集、整理那一時期社會經濟蕭條的圖片以及影像資料,為學生進行播放,從而促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科學地認識到經濟危機給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同時,對于危機蘊含著“危害”和“機會”這一論斷可以有更辯證的解析。
高三歷史教學本身包含著極為繁瑣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學習與記憶時會存在諸多困難。然而歷史學科本身就需要學生大量地記憶,只憑借教師單純的口頭講授與學生的死記硬背,所取得的學習效果不會太理想。針對這一情況,高三歷史教師可以教材內容為出發點,使用史料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補充,這不但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能促使學生全面增強理解與學習能力。比如說教師在開展《百家爭鳴》這一章節教學時,可以從網上搜集關于諸子百家的信息資料,促使學生能夠對諸子百家的學術主張、思想以及其時代背景做到全面地認知與理解,知其然同時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幫助高三學子深度理解歷史唯物主義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大大提升復習效率,從而提高高考成績。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發展步伐地不斷加快,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認識到選擇科學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在高三復習教學工作中,對現存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又細致地分析,將史料內容合理地運用到實際教學中。通過合理運用史料,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與探究能力。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搜集歷史史料,在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基礎上,使其能夠養成良好的歷史解釋能力,為學生實現長遠的進步與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