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婷/貴州民族大學
普通話是我國通用語言,它是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民族和地區的交流與融合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省份,貴州的苗族人口最多、最集中,他們擁有自己民族的語言,其內部又有三種方言的區分。苗語大學生在學習普通話的時候,不僅受本民族語言的影響,而且也受地域漢民族方言的影響,導致其學習普通話難度較大。本文從苗族大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教學實踐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分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兩方面探析實驗教學對普通話學習的重要作用。
教學結構的合理安排,是我們開展實驗教學的基本保障。學生作為課程教學的主體,教學結構的安排需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及相關情況,以便進一步開展教學活動;此外,普通話作為課程教學的對象,其知識點結構的安排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
“因勢利導”,建立靈活的教學關系。常規的教學關系是建立在老師和學生或知識點和學生之間,但語言類實驗課主要針對學生和學生,這種一對一的關系,比傳統“一對多”(老師對同學)的關系更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以現教授的班級為例,多以30人為主的小班開展教學,但是往往發現,隨著開課時間的增長,同學們會越坐越靠后,加之普通話課程內容的專業性,這種情況一般都會愈演愈烈,學習的積極性也會下降大半。大學生的課程安排集中性弱、連續性不強,學生之間缺乏溝通交流,不利于語言課程的學習。因此,一種靈活的教學關系亟待建立。我們可以通過游戲環節隨機固定每一位同學的座位,形成一種小組負責、同桌合作的模式。這種靈活的教學關系,有利于獎賞的集體性、任務的合作性、變動的靈活性,可以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快速掌握學生情況。
“因材施教”,建立長效的學習機制。在學生和學生一對一的關系確立以后,應當著手于建立學生與知識點的關系。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學生整體及個體的情況,高校對學生學習普通話要求較為靈活,不同的專業性質要求不一樣,而學前教育專業的苗族大學生學需要掌握普通話的專業知識。其次,根據學生的專業性質和就業前景,以及自身的知識結構,將普通話劃分為多個層次進行實驗教學,集中對比普通話和苗語之間的差異,使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的基礎、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建立長效的學習機制,為民族地區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儲蓄力量。
“有的放矢”,形成良好的教學結構,以便后期實驗教學活動的開展。
本人近兩年擔任了“普通話培訓與測試”的課程教學,從中發現大部分苗族學生在學習普通話的時候出現了許多發音難點,通過“聽”和“說”的練習方式很難糾正其普通話學習偏誤。普通話的教學需要將耳朵解放出來,運用實驗教學的方法,使得眼耳并用,充分瓦解語言的線性規律,建立多維度的學習模式。
以實驗教學為主。實驗教學的方法可以使傳統的聽覺語言轉化為直觀形象的視覺語言,通過語音軟件的處理,可以使稍縱即逝的聲音永久保存,并回放觀察。同學們在學習語言發音時,多通過聲音模仿,如果你音感不好,很難聽辨出其中細微的差別,借助實驗的方法將標準聲音以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也將學習者的聲音用圖片展示出來,同學們很容易就從語圖中發現差異,再進行發音偏誤的糾正就相對簡單。實驗教學的方法既可以使語音變得形象直觀化,又可以使學生參與到實踐教學中來,避免了語言知識的枯燥性,形成一種和諧發展的教學氛圍。
首先,從宏觀上了解普通話和苗語在語音系統上的差異。據前人的調查研究顯示,“苗語方言有32個聲母,按發音部位分為以下八類:雙唇音:b p m hm;唇齒音:f hf w;舌尖中音:d t n hn dl hl l;舌尖前音:z c s hs r(專拼漢語借詞);舌面音:j q x hx y;舌根音:g k ng v hv;小舌音:gh kh;喉擦音:h。苗語獨有、漢語沒有的聲母有12個,這12個聲母是:hm hf hn dl hl hs hx ng v hv gh kh,而苗語內部各地聲母也不盡相同。苗語中部方言有26個韻母,其中17個拼寫苗語固有詞,9個專拼漢語借詞。拼寫苗語固有詞的17個韻母是:i e a o u ai ei en ang ong ia io iu ie in iang iong。專拼漢語借詞的9個韻母是:ee ao iee iao ui ua uai un uang。其中,苗語獨有、漢語沒有的韻母有io、ee、iee三個;讀音與漢語有所不同的韻母有ai、iu、ie、uai四個。聲調方面:苗語中部方言有八個聲調,其中第一、二、四、五調是平調,第三、六調是升調,第七、八調是降調。調值:33、55、35、22、44、13、53、31?!苯涍^苗、漢語音系統的比較,我們對苗族大學生學習普通話的重難點進行分類總結。
其次,建立普通話語音系統概念。民族地區普通話普及學習方法單一,傳統的普通話學習主要是靠口耳訓練,讓學生在意識上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反復進行聽、讀練習,缺乏對普通話發音原理的深入講解。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我們可以將普通話分解為兩個層次:其一,“聲母-韻母-聲調-音節”的發音,以及音節和音節之間的組合連讀,著重考查普通話發音的準確度;其二,“漢字-詞語-詞組-句子-語段-篇章”的發音,體現在普通話測試中則為100個單字詞的發音、50個多音節詞的發音、400個音節的語段朗讀、3分鐘的話題敘述,這個層次不僅考核普通話發音的準確度,而且也考核了變調、輕聲、兒化、“啊”音變等知識點。
最后,分類進行語圖對比。運用語音實驗研究的方法對聲母、韻母、聲韻拼合、聲調、及多音節詞連讀等五個部分進行對比,具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具體的發音偏誤。運用實驗教學的方法對苗語學生普通話學習的重難點進行逐一糾正,本步驟分為以下5個板塊進行(主要運用的語音軟件是praat):
聲母:將普通話21個聲母標準發音的語圖切割出來,單獨保存。通過動態發音語圖的展示,讓聲音變得可見,減少聲音轉瞬即逝給學生帶來的心理負擔,同時把“讀”的聲音轉換為“看”的聲音,再由聽覺重新攝入大腦,加深學生對標準音的記憶。聲母糾正主要通過語圖比較的方式,感受發音器官形成的發音部位的整個過程,按照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的不同,進行分組歸類對比。
韻母:普通話韻母共計39個,單元音韻母10個,復元音韻母13個,鼻輔音韻尾16個。單元音韻母以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口型的圓展三個方面作為限制條件,主要通過語圖比較的方式,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口型的圓展等不同情況,發音語圖的變化。復元音韻母的糾正學習重點在于韻頭、韻腹和韻尾的掌握,此部分主要運用7個舌面元音的滑動組合,制作成動態語圖,運用不同的舌面元音合成復元音韻母,讓學生在學習普通話韻母的過程中直觀地看到復元音韻母的發音規則和要領。(注意事項:其中iu、ui、un三個復元音韻比較特殊,需要還原成iou、uei和uen在進行普通話發音練習)
聲調:根據前期調查工作的了解,苗語中部方言有八個聲調,其中第一、二、四、五調是平調,第三、六調是升調,第七、八調是降調。調值:33、55、35、22、44、13、53、31。對比于普通話的聲調:調類有四種陰平調、陽平調、上聲調、去聲調;調值對應調類分別是55、35、214、51。相比較而言苗語中部方言學生在發55調和35調的時候沒有問題,只是去聲調發音不完整,分為高降調53和低降調31,都是降調沒能降到位的情況,影響普通話的準確發音。聲調部分可以通過語音基頻值的提取,觀察到學生在發普通話四聲的時候調值上存在的問題。
聲韻拼合:主要結合聲韻拼合表,按照發音部位將各類聲母分類,再按照開口呼、合口呼、齊齒呼、撮口呼等四呼將韻母分類,考察分類后聲母和韻母組合情況,進行集中訓練,把苗語學生在聲韻拼合發音時出現的問題歸納總結出來,再進行針對性的糾正,集中反映苗語學生普通話學習時存在的聲韻拼合問題。例如:舌面音j、q、x只和齊齒呼、撮口呼相拼合,而且遇撮口呼,需去兩點。如,q和ü拼合,直接去兩點,成為qu。
多音節詞連讀:通過苗語學生普通話學習語料庫的收集,集中觀察普通話水平測試錄音樣卷材料,將第二個部分多音節詞語朗讀的語音材料單獨取出,辨別音節和音節連用為詞時出現的普通話發音難點。例如:niunai(牛奶)、lining(李寧)、yunniang(醞釀)等情況的兩個音節在一起,發音較為困難。再如:dali(大理)和daoli(道理),后面一個音節的邊音聲母l好把握,但是duli(獨立)后面一個音節的邊音l就不好把握。
通過教學結構的合理安排,使得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學生和知識點之間形成了有機的結構,為普通話實驗教學活動的安排打下了基礎。通過語音實驗的教學方法糾正苗語大學生普通話學習的偏誤,將大學生的普通話學習從課堂、課本引導到實踐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訓練技巧,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過級率?!皫熣撸瑐鞯朗跇I解惑也?!?,其“道”、“業”都為定型,或生動、或枯燥、或活躍、或固定等等,然而,傳授和解說的方式不同,只有不停地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技能、總結新規律、運用新方法,才能使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