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姣/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明確提出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1]。于永正老師可以稱得上是“語文教學藝術的大師”,他始終秉持著“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念,從最基礎的抓起,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課堂上將“情、境、趣”三者渾然天成的結合在一起,他的“五重教學法”也一直在教育界備受推崇。本篇論文將通過展現于永正老師教學的特色之處,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借鑒。
在語文教學百家爭鳴的研究氛圍下,于老師主張“簡簡單單教語文”,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從基礎抓起,為學生學習語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漢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是理解文本的前提。但是在如今教學中,“寫字教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課后抄寫默寫”是最常采用的教學方法,很少有老師親自在課堂上一筆一劃教學生寫字。但是于老師卻將“寫字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成為他課堂教學的一大特色。如在他執教《祖父的園子》一課時,一個“帽”字糾正教學讓許多聽課老師和學生恍然大悟,原因在于“帽”字右上部的兩橫是不封口的,這一細節在寫字時往往被大家忽視了。他還通過講述“帽”字演變過程,用形象地寫字教學法教學生寫字。寫字一開始就規范,那么反復才有意義。從他規范一筆一劃的書寫中,學生也感受到老師對書寫漢字的敬畏之心,他的許多學生因此受益,通過練字養成了很好的書寫習慣。可見,于老師的寫字教學不僅僅教學生寫字,同時也是在教學生做人。這也正體現了于老師從語文教學的細節之處去培養學生的“人文性”。
于老師認為,“語文教學如果離開一個“讀”字,就什么都沒有了。反過來說,抓住了一個“讀”字,什么語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2]。”讀書是一種需要,“讀”不僅是理解課文和培養閱讀能力、培養語感的需要,也是識記、培養認真閱讀習慣的需要。
于老師說道:“優秀的語文老師,有遠見卓識的語文老師,都有自己的課程,他們的眼睛絕不盯著一本語文課本[3]9。”于老師非常重視課外閱讀,他認為“課外書”是最重要的課外教學資源,他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學生的作業就是讀課外書、寫日記。這種“以讀會友”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足夠的看書空間和時間,真正的解放學生思想、解放雙手,讓學生在平常的讀和寫中夯實基礎,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朗讀教學是于老師教學的又一大特色。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直覺的感悟比理性邏輯思維更加容易接受,因此要遵循小學生的發展規律,讓學生通過誦讀課文自己去品味、感悟效果要好得多。如于永正老師在執教《馬背上的小紅軍》時,問到:“小紅軍是個怎樣的人?”學生通過老師的點撥,一次又一次地朗讀,由不知到知,情感也逐漸加深,在朗讀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這就是“以讀促思、以讀促悟”。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更好的與文本進行對話,產生情感共鳴,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于老師不僅注重語文教學中的“人”,而且看到“小學語文”的“小”。于老師曾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心中藏著愛意和善意,有著民主和尊重,它一定會自然地流露。這種流露,便是一種非常簡潔的教學風格,一種令人陶醉的教學藝術[4]。”
“蹲下來看學生”是于老師的教學原則,他根據學生學習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鼓勵,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水平摘到不同的“果子”。如他在教學《新型玻璃》時,一位女同學讀一個句子一連七遍都沒讀正確,但是于老師沒有放棄,繼續鼓勵學生,終于第八次獲得了成功。一次又一次鼓勵的背后隱含著于老師對學生莫大的尊重與期望,這正體現了于老師在教學方面的兢兢業業與對學生的傾情奉獻。
對于兒童而言,“玩”是他們的天性,而“游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于老師正是基于兒童的特性,抓住學生的特點,結合實際,將課堂“游戲化、生活化、情趣化”。一個玩具、一盆花都可能成為于老師課堂教學的材料。于老師在執教《狐假虎威》時,讓學生來讀狐貍說的話,用什么樣的語氣可以把老虎蒙住。這個小游戲的設計讓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躍躍欲試,最后效果也很好。此外,于老師還結合角色扮演、實踐活動等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一起表演。
教學上的“創新”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經過不斷的經驗積累、實踐的檢驗得來的。于老師在五十年的教學中,在扎實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創新教學”。
一提到寫作文,學生就會有所畏懼,于老師的教育智慧就在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放下對作文的戒備和負擔,讓學生樂于寫作。于老師在教學中形成了自己的“言語交際”作文教學模式,即老師為學生創設一個平臺,營造活躍的語文課堂氛圍,燃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培養學生各種言語交際能力。如于老師開展了“認識蘋果”系列活動,在參觀果園前寫保證書、參觀果園前后學習如何向他人轉述通知、練習寫蘋果說明,寫海報、邀請全校師生來參觀“蘋果展覽會”并讓學生做“小小講解員”,寫照片說明和報道。這一系列的活動中“說和寫”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學生不僅樂于參與,而且也在活動中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理解寓言故事所蘊含的抽象道理是很困難的,很多老師往往將寓意直接告訴學生。但是,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寓意,于老師創造了“發展情節法”,即發展情節,揭示寓意。在執教《小貓種魚》時,于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小貓看到種的魚爛了,肯定會回家問媽媽怎么回事,貓媽媽會怎么說呢?”讓學生戴上貓頭飾分別扮演小貓和貓媽媽,由貓媽媽把道理講出來。學生雖然不能說出“抽象”的道理,但是“魚不能種在地里,做事要動腦筋”還是可以說出來的。于老師這種形象訓練的方法要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結果要好得多,只有親身體驗學生才更容易接受,也更樂于接受。
“五重教學法”是于永正老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教學方法,一直被語文教育界所推崇。“五重教學法”,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
重情趣,是指語文教學要有情有趣,讓學生要入情入境。重感悟,即重視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將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重積累,包括語言、生活、感受的積累。重遷移,即知識的運用,學會舉一反三。重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比知識獲得更為重要,它是一個人人格的體現。
可以看出,于老師“五重教學法”從“情”出發,最終在于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并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也正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目在的。“五重教學法”也充分體現了于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獨到見解,對語文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工作有著重要啟發意義。
從語文教學最基礎的聽說讀寫抓起,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用形象生動有趣的方式代替抽象的講解,將情感、生活融于課堂等都是于永正老師為語文教育教學留下的寶貴的經驗財富。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知識的運用與學生的成長成才,于老師的教育教學中真正做到了“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總之,于永正所踐行的教學觀對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