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芮/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學校的學生總數在逐漸增多,學生的思想工作也變得極為繁雜。新時期的高校輔導員不單單要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還必須協助學生處理生活以及學習上的各類難題,對學生展開心理輔導以及學生管理的各項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采用了一些方式,輔導員的專業水準有著極大程度的提高,可是怎么才可以提高高校輔導員崗位能力以及職業素養,這是目前還在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勝任力模型視角來分析高校輔導員對高校輔導員的專業素養以及水準的提升給出科學的意見,進一步為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貢獻力量。
國內外有關專家提出的有關勝任力的理論模型重點是冰山模型,冰山模型主要將勝任力劃分為兩類:(1)基本性勝任特征。(2)區分性勝任特征。水面上展現出的就是冰山部分是一般性勝任特征,涵蓋知識以及能力,是能夠直接看到的勝任特點,水面下層是看不到的冰山部分,是區分性勝任特征,是沒有辦法觀察到的個人內在的勝任特征。基本性勝任力特征是對勝任者基本素質的需要,可是不可以將表現優秀的人和表現一般的人直接區分開,但是鑒別性勝任力就可以劃分表現優秀的人以及表現一般的人。
知識和能力是高校輔導員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是通過學習之后了解的,對各事物的主觀表現以及比較穩定的動作方法、動作系統,在工作的各個環節表現出來[1]。高校輔導員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引導、日常事物管理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那么就必須具有相關的學科理論知識以及學科專業能力。
高校輔導員的立場是在道德觀以及價值觀前提下對崗位工作的評估以及行為傾向,呈現在對輔導員工作的內在感悟、情感,涵蓋主動性因素。主動性的關鍵在于使用行動,在無人要求的狀況下付出超過工作預期以及原有成績需求的努力,穩步達成工作任務。
社會角色是和社會地位、身份符合的職權、行為規范以及行為模式,是對輔導員身份的做法期待,涵蓋培養他人的共情心,覺得輔導員就理應顧慮學生的思想,將培養學生作為目標,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2]。同理心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及位置,客觀的分析學生內心深處的想法,并且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展開交流。
動機是鼓勵以及保持行動,使得活動朝向有關的地方的內在動力,高等學校輔導員的念頭涵蓋成就導向以及自信心維度。成就導向即期望高校可以達成目標或者是達成一項優良的績效考核。自信心是在面臨各項挑戰以及各項困難的時候,對完成工作展現出來的決心。
在勝任力模型的視角下,輔導員必須經過自身提升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勝任力模型中將輔導員的能力劃分成了基本性勝任特征以及區別性勝任特征,當中涵蓋了知識、技能、自我概念、個人特征以及成就動機[3]。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理應每時每刻注重提高自身的知識以及能力,強化自身的個性,豐富自身的內涵。在知識方面,輔導員還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的指引,因此必須要求輔導員自身要及時了解時事政治的理論知識。輔導員必須要持續提高自身對時事知識的了解,在最短的時間中掌握國內以及國際上的時事動態,確保可以順利的給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學、管理學以及心理學這些基礎知識也必須持續的展開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量,掌握此類知識可以幫助輔導員清楚知曉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知曉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高校的干預以及引導等行為,并且對強化思想知識教育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的合理性、針對性、預見性以及實效性有著極其關鍵的效用。在自我發展以及成就動機這些方面,高校輔導員憑借自身的進步以及學習,及時豐富自身的知識,來不斷的充實自身,訓練自身的個性,提升自身的責任心以及自信心,踴躍的做有意義的事情,踴躍參加活動來強化自身的歸屬感以及成就感,可以大幅度提升自身工作以及生活當中的幸福感。
輔導員的專業培訓不僅要看重對輔導員自身的培訓,還必須看重對輔導員展開培訓的培訓師資構建。輔導員的工作是綜合性比較強的一門工作,必須要求輔導員自身具有各項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擁有各項技能,甚至還需要輔導員有著優質的素養[4]。因此,各項高校之間可以構建以及創辦輔導員論壇、輔導員微信公眾號或者是創建群聊,將此作為一種平臺,使得各個高校輔導員之間都能夠及時的不受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展開踴躍的溝通以及經驗知識的總結,確保在對輔導員專業水準的提高上給予一定的可借鑒性。除此之外,還必須強化對輔導員展開培訓的培訓師資隊伍構建,主動提高對輔導員展開培訓的教師的專業水準。學校可以借助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各項比較含有思政科目為基本的學院,整理這些學院的有關師資力量,進一步創建一支具備針對性、專業水平過硬以及個人業務能力強的輔導員培訓師資隊伍。學校理應高度注重師資團隊的持續培養以及業務優化,并且在政策以及資金上加大投入力度。當然,學校還可以聘請學校之外的個別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具備實踐經驗的思政方面的專家以及學者,確保講座的順利展開,確保輔導員培訓的質量。
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內容,是高校教師聘用、任職、獎懲以及薪酬等重要的參考條件。輔導員的考核機制在高校中是極其關鍵的一項工作,可是在目前卻有著操作難、成效低等各項難題,致使高校在輔導員在人才的挑選上有著比較大的不穩定性,公信度不高,沒有辦法引進并且留住人才,致使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團隊構建比較困難[5]。因為缺少客觀公正的完整考評機制,輔導員的升職、職稱評定以及獎懲上缺少有關科學的參考標準,對輔導員的工作沒有辦法進行恒量。考評制度不夠完備,在極大限度上致使了輔導員工作穩定性差、主動性不高等各項問題。
勝任力模型確保為高校輔導員的績效考核以及工作給予了客觀的恒量標準,可以幫助學校客觀、合理、公平公正的評價輔導員的工作成果。高校可以依照輔導員的勝任力模型,劃分出基準性特征以及鑒別性特征,并且依照這些特征構建出一套合理、客觀、可量化的輔導員工作評價標準,公平公正的對所有輔導員展開高效的考核以及評價。
高校理應給輔導員構建一套高效的激勵政策,進一步來促進輔導員為高校的學生工作可以做到持續的投入,保證輔導員工作的穩定性,達成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需求。基于勝任力模型,能夠設立輔導員薪酬管理機制,有助于高校引入以及保留人才[6]。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高校輔導員薪酬分配能夠使用基礎薪酬加績效薪酬的方式,基本薪酬就是輔導員的基本薪資,績效薪酬就是能夠依照考核來制定的。并且在創設科學的薪酬機制的過程中要確保公正以及成效,發揮出薪酬所帶來的優勢,并且激勵輔導員更加努力的完成自身工作。
高校輔導員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依照輔導員的個性、愛好、能力等原因,對輔導員展開職業生涯的策劃,及時進行優化以及改進,確保輔導員可以在自身的職業道路上持續提升個人專業水準,有助于教育工作的順利展開。以上各項舉措能夠確保學校、輔導員以及學生等各個層面的要求,理應給予平臺,高校提升輔導員的專業水準,對輔導員團隊專業化以及專家化的建設進步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