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珂 溫展明/廣東工業大學
外語文化既是外語學科廣義的文化,也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既具有獨特的個性,也有校園文化的共性。特別是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進程中,高校因當提高辦學水平和國際聲譽,增加師生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拓寬國際視野的條件,因此,外語文化建設除了第一課堂以外,還需要將第二課堂的作用發揮起來,而外國文化節能在外語文化環境建設、外語文化群體活動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外國語學院既承擔著外語學科的建設重任,也承擔著全校非外語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與發展,我校的工科院校的學生從整體來看在數理化的邏輯體系構建相對成熟,但存有對外語重要性的態度和自我學習的主動性不成正比的現象。因此,外國文化節通過打造學生參與度高、能夠激勵學生展示自身外語能力的活動來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獨創意識、跨文化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
“外語是吸收人類一切進步文明成果和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盵1]外國文化節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方位的外語文化,營造開放、包容、和諧的人文氛圍,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人文修養和精神智慧。同時,根據我校自身特點,工科為主的高校學生對意識形態的認識相對薄弱,在判斷力不足的情況下容易利用專業特長獲取境外非主流的信息,從而影響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外國文化節從正面出發,能夠為學生提供各國主流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文化差異,樹立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育人功效。
在創辦外國文化節初期,以搭建外國文化展示的舞臺,圍繞校園生活和學生展開各項活動。隨著組織模式的成熟外國文化節走上了主題之路。主題是外國文化節組織開展各項活動的行動綱領,近年來主題的選取反映了外國文化節育人視野的開闊的育人格局的提升。例如主題“大學之美——風貌·學術·個性”,讓同學們感受國外一流大學的校園風貌、了解其獨特的校園學術和文化氛圍,引導同學們發現中外大學的異同點,思考和探尋大學精神?!绊嵆芯?學貫中西”為主題,引導學生以語言為載體,洞察文化真相、提煉文化精粹、品嘗文化韻味,樹立文化自信。外國文化節秉承“中西兼修,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旨在于以語言為載體知曉文化,以文化為契機升華思想,讓學生在多元文化的涌進中分辨真偽善惡。
我校外國文化節貫穿整個校園文化活動月,一系列具有層次性的活動在活動月內有序展開,持續吸引學生廣泛關注、討論和參與,對于品牌的持續性宣傳、文化的廣泛性傳播和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實現了時間維度的全覆蓋。
在“三全育人”的導向下,打造線上線下的宣傳整合有利于“大思政格局”的構建。首先,借助互聯網對歷年外國文化節精品活動的風采和成果進行梳理和展示,形成外國文化節的文化傳承和品牌效應,吸引更多的學生、校友參與到新的一屆外國文化節的策劃和籌備中來。其次,通過線上平臺即時發布外國文化節系列活動的進展,掀起一陣熱潮,讓觀者感知活動魅力。由此,外國文化節線上線下雙管齊下,使外國文化節的育人效果融入到校園文化的環境中,滲透到學生的方方面面。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外國文化節活動的開展主要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基礎知識類?;A知識層次主要強調對文化主題的思考與積累。線下,通過邀請權威專家,選取有趣的切入點,每屆都會以外語大講堂的形式同學們進行分享和探討,引導同學主動思考文化的差異性和包容性,例如有漢英互譯及文化穿越、新西蘭文化掠影、日本中世文化對中國傳統思想的接受等。同時,與外國語學院建立合作關系的省立中山圖書館將圍繞主題舉辦高級英文俱樂部,以電影或文學閱讀素材為載體,開展主題深層次的討論,實現與校外文化資源的深度融合。線上,則會根據主題推送相關知識作為補充,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例如有盡情暢飲·德國啤酒節、優雅而內斂·日本和服文化、澳大利亞·風景與風情流轉的國度等,相關閱讀量逐年提升。
第二,文化體驗類。文化體驗類注重文化的貫通與應用。根據前期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吸收,文化的理解需借助聽、說、讀、寫等多重感官的統合。英語演講比賽、日語演講比賽、中外知識競賽、外文書法比賽將依次呈現,作為外語教學活動的延伸,將學生活動與專業發展特點相結合,以賽促學,挖掘學生語言的潛質,使學生在參與中提高對不同文化的品鑒能力。
第三,文化展示類。文化展示類活動旨在以同學們喜聞樂見的、直觀的表現形式向全校同學展示語言的文化內涵與獨特魅力,展示自己的學習和理解的成果,主要是游園會、攤位展為高潮,匯聚文化的觀賞性、互動性、知識性,例如:“禮儀與服裝”、“文字的奧妙”、“餐桌的禮儀”、“外文書法作品展”、“國內外旅拍攝影展”等自發組織的主題攤位,吸引了眾多學生的觀賞與參與。除了攤位以外,外國文化節還提供舞臺,鼓勵有專業特長的學子在舞臺秀出自我,秀出青春;亦或者以游園會的形式向同學傳遞跨文化的理解。這迎合了當代青年學生的特性:在展示自我的平臺中樹立自信,在自由的學習氛圍中找到熱愛。
外國文化節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中堅定文化自信。一方面,外國文化節從一開始只是針對美國、日本兩個國家的文化進行外化和探索,到后期擴展到歐洲、澳洲、非洲等地方或地區,說明學生自主學習范圍的拓展和探究視野的變化。近些年,所涉及的內容不僅只單純介紹外國文化,將中國的歷史文化、禮儀傳統、山川風貌融入其中,在對比中挖掘跨文化的時代價值。另一方面,外國文化節為學生提供了互學互鑒的平臺。在最新的活動中,開辟了向校友、在校生、老師等多渠道中收集世界各地旅拍的照片,將照片以展板的形式、公眾號的推廣,迎合了當代善于、樂于分享的喜好,讓同學們感知各領域人群關注的視野、各國的風貌,引導同學關注文化多樣性對于文明進步的意義。
外國文化節連續數年被評為校園十大品牌活動,特點主要有:一是活動主題鮮明。外國文化節始終秉承“中西兼修、學用雙驅”的理念,強調為全校學生搭建一個連接中外,展示各國文化的交流平臺。二是提供外語專業的學生一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渠道,提升非外語專業學生的外語文化素養。
伴隨著學校辦學實力的拓展、學生對外語知識的需求,外國文化節也應隨之而變,走出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單一視野,應該更加貼近學校和國家發展戰略需求。一方面,弱“娛樂化“,強”專業化”。外國文化節在最終的文化展示環節中,不乏出現用簡單的游戲和獎品來吸引同學關注,亦或是通過“聲勢浩蕩”等熱鬧的游行來為活動增加關注度等現象。實際上,“娛樂化”有利有弊,關鍵還是將其需要增加活動內涵,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多年活動的前期籌劃,大部分是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干部來進行,與其他院系的外語需求獲取量相對較少,這也就限制了活動的內涵式建設。因此,外國文化節在接下來的籌辦中應擴大需求途徑,無論是傳播方式或是活動呈現都能夠更大限度滿足更多的學生,實現“外語+專業”的格局,有效提升其影響力。另一方面,主題的選取更需要與時俱進。在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一帶一路的建設,使我們的視野不僅僅局限于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應該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其他文化進行深層次、寬角度的挖掘,拓展中外聯通的文化展示鏈。外國文化節將以更加柔性的方式,詮釋外來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將在活動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吸引學生關注中外文化、思考文化共性與異性,為工科高校外語文化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