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飛/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百年前,油畫這位客人到訪中國,它以自己獨特的語言吸引的藝術愛好者的關注,講述著西方的美學文化。隨著“美育”的發展,油畫創作教學已經逐漸成為師范高校美術學專業的重要環節。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認知的不足,加上油畫外來的特殊性,油畫創作在中國還是出現了停滯狀態,國內部分高校的油畫創作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公式化、單一化等問題。油畫創作不僅是畫者基本繪畫技法水平的展現,更是畫者自身精神世界和內心情感的講述。傳統的油畫創作教學方式,已經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不利于對學生獨特繪畫語言和個人審美傾向的培養,制約學生獨特思考和藝術創作的能力。面對目前國內部分高校油畫創作教學上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本篇文章嘗試探討對現有美術教育模式改革和發展的修改意見,對學生獨特繪畫語言與感受的有效培養。
在當今多元化文化的大背景下,油畫創作應走向多種形式語言的交流,仍然會發現不少教學遵循陳舊的油畫創作教學,“拿來主義”來構建所謂的“個人語言”,掠奪學生獨特思考和創作的能力,忽視了學生作為個體的價值,在藝術創作中應該體驗的過程。這種教學不僅錯誤引導學生對客觀世界的感知,也磨滅了學生內心深處真切體驗的結果,更甚至影響著中國油畫新生力量。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一些高等院校在創作教學中,過重強調對于大師作品和技法的描摹,語言的臨摹是必要的,如果大量時間做這樣的工作會束縛學生自身語言的開發,難以發掘適合學生自己的語言形式。每一個體都是獨特存在的,個體的存在具有獨特性,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因材施教,針對造型能力強的學生應當引導學生專注于造型的繪畫;面對色感敏銳的學生加強學生表現繪畫的練習,在不斷地研習中學生探尋到屬于自己的語言。教學方式的固化造成了學生程式化的繪畫語言,并與真正適合自己的語言失去了交點。談論到學生的創作能力,傳統油畫教學的評判體系習慣以傳統的造型觀念和表現手法評判。這種評判體系禁錮著學生獨特自由繪畫語言的呈現,大多數學生為了迎合這種評判體系,造成了學生油畫創作語言機械、呆板、重復、貧乏,重復出現“影子”作品。
培養思路決定著教師授課中對培養內容的側重,油畫創作教學過程中,培養思路單一化造成油畫創作思維的單一化,造成學生對繪畫中“技”與“道”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夠充分,造成繪畫創作過程中學生僅僅對創作基本技法的產生好感,出現繪畫創作的單一走向。好的繪畫從“觀察”開始,用心靈去體味。個人獨特的繪畫語言和技法進行創作者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并與觀者產生共鳴,這樣才能回到繪畫的“真實”。我認為,一幅成功的油畫作品只停留在技術層面上給觀者展現出的美感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要傳遞創作者的專業修養和文化素養。
當問及學生創作選題時,會出現交流的停頓狀態,或者出現陳舊老套的繪畫題材,更甚至脫離自身現實選題的迷茫狀態。選題的迷茫,傳遞出學生感覺敏銳度下降或者消失的問題。學生對任何事物失去感覺,對生活的觀察失去感知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繪畫創作上是不會有發展的。繪畫創作應當有責任有義務對社會負責,生活在當下就應去關注當下生活的點點滴滴,積累生活體驗,搜集創作的素材。學生的敏銳感覺能力(即畫者對可視形象的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應當受到重視。
阿恩海姆講,“……視覺形象永遠不是對于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對現實的一種創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豐富性、創造性、敏銳性的美的形象。”①回歸到部分高等院校油畫創作教學中出現的繪畫語言程式化、創作思維與題材選擇單一化等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特繪畫語言與個人感受。“藝術創作離不開情感、情懷。以什么樣的情感、情懷去從事藝術創作,直接關系到藝術作品的品味、品質、品格。”②油畫創作的情感、情懷的釋放是通過繪畫語言傳遞的,畫者直觀性的“看”對象,以“認知”和“感知”反復創作,走進真實,回歸物的“道”,探尋“本真”。一幅有價值、有品位完整的油畫作品是畫者獨特繪畫語言和思想情感的統一。
傳統教學認為,初學者或者低年級的學生應當客觀的描繪對象,只有到了高年級學生才能主觀的表現,寫生不是創作,創作必須是高、大、上。這種“主、客分類”式教學看似是合乎情理情理之中,但是此教學方式難以培養出來的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作性表達,從最初的教學就已經給學生定格了,那么學生又怎能生長出獨具個性的繪畫能力呢?繪畫是創造性活動,習作與創作都應有創造性,都應是挖掘現實世界真實存在的樣子。有些油畫創作課堂教學中,授課老師只是教授技法、規定題材,看似為學生迷茫的創作指明了方向,這種概念模式教學使學生暫時陷入某種特定模式的喜悅中,最終也只是停留在技術層面,與藝術個性和創造能力成為平行線。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當下,感受當下,因為畫者是以滿足當下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要與審美需要而存在的。也只用自己能感觸到的事物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逐步引導學生尋找到具有自己獨特性的繪畫語言。這種教學方式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發現自我、表現自我,能夠真實的感受油畫創作中的趣味。
繪畫是從觀看開始,通過認知性和感知性以獨特的方式回歸事物本源進行探尋,解釋世界的真實性。油畫創作作為視覺藝術,應以一種純視覺形式去理解創作對象,焦點始終指向我們的創作對象,這樣才能使學生以一種回歸事物本源的單純的“看”重新審視創作對象。那么,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放下那些“先到的客人”,即經驗性的認知。重新觀看,回歸事物本源,這樣無先驗的“看”才會有新的價值,才能落實到畫者自覺的視覺層面和意識行為中,成為創作的開始。
學生們不同的視覺感受會引出各自獨特繪畫語言與感受,激發學生在創作中尋找興趣點,對于培養學生個性化藝術發揮和創新創造能力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油畫作品作為精神產品,它的創作過程蘊含著畫者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如黑格爾曾講過,“意蘊總是比直觀顯現的形象更深遠的一種東西,藝術作品應該具有意蘊。”他又說:“遇到一件藝術作品,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它直接呈現
給我們的東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蘊或內容。前一個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對于我們之所以有價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現的;我們假定它里面還有一種內在的東西,即一種意蘊,一種灌注生氣于外在形狀的意蘊。”③油畫創作在于思想的表達,對于學生在油畫創作方面的培養,油畫創作教學課堂已不再是只停留在一個概念技法層面,而是多視角全面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及個人情懷。引導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尋找并激發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與思想情感。畫者獨特繪畫語言和思想情感的統一,才是油畫創作教學課堂的意義所在。當學生創作的作品所呈現繪畫語言和個人情感不能統一時應給予適當引導,不能一概而論。
綜上所述,針對部分高等院校油畫創作教學中出現的繪畫語言程式化、創作思維與題材選擇單一化等問題,作為高校油畫方向的專業老師應當加強學生獨特繪畫語言與感受的培養,從創造性繪畫理念為切入點,回歸到事物本源的“看”開始反復創作,走進真實,最后通過做作品達到畫者獨特繪畫語言和思想情感的統一。這樣的教學才能使老師和學生在專業上一起交流學習和探究,才能使課堂中教與學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注釋:
①孫建平.從強化感覺到構建個性語言[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②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③(德)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