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晶斤 黃玲俠/西安文理學院
“立國以教育為根本,教育以師范為根本”。時代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對師范生的培養。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新時代”的到來,其重要標志之一,便是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1]。而“新師范”的提出便是在社會矛盾下提出的教師教育建設的新目標。我國于2001年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中首次用“教師教育”代替“師范教育”。這代表了觀念的更新和制度的變革,標志著教師培養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區別于“師范教育”封閉性、理論性、終結性等特征[2],“教師教育”理念更體現出教師培養的整體性、開放性、專業性和終身性[3]。
這也意味著對于師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以往的培養主要是“理論實習+教育實習”兩段式模式,新的發展理念構建“理論課程、實踐研習、教育實習”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形成職前職后一體化的培養,強調教師教育的整體性[4]。這就要求師范生的各項技能,特別是教學技能更專業、更多元、更與時俱進。而目前在師范專業學生的教學技能培養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包括:
問題一: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滿足當下要求。
在課程設置上,教學技能有關理論學習以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為主干課程,過于枯燥;基礎教學技能以三筆一畫為主,已不夠滿足師范生自身發展需要。
從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等相關文件來看,新時代高校在師范生培養目標上,將與時俱進,清晰定位,結合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升師范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四有”的高素質專業化卓越中小學教師,全方位服務基礎教育[5]。以往的課程體系以及基礎教學技能,在師范院校沿襲多年,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的不斷改革,已難以滿足新師范背景下對教師教育提出的要求。
問題二:師范生在“實踐研習、教育實習”中得到的指導不足
實踐研習與教育實習強調師范生通過真實的體驗與角色扮演,達到對教師職業的融入理解、對教學技能的掌握提升。師范生需從實踐研習、教育實習中發現教學技能的不足,并解決問題,做好職前職后的無縫對接。但是很多師范生在此環節中無從發現問題,這就需要高校教師進行引導與啟發。而高校帶隊老師在學校有自己的工作,對于實習中每一位師范生所遇到的問題與情況也都不太清楚。在實習中,師范生所表現出的問題、所遇見的困惑,指導、解答不及時。導致師范生難以從實習中有效提升教學技能。
問題三:師范生通過實踐提升教學技能的各種設施不足
在學習生活中,自我學習、自我教學技能的提升都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對于師范生來說,磨課、微格教學練習、粉筆字、毛筆字、教師資格證備考等都是最重要的部分。還有鋼琴、舞蹈等對部分師范生也特別重要。磨課和微格教學實踐都需要獨立的多媒體、黑板、講臺等,對設備空間要求高。而在學校中,很少有這樣的設備與空間提供給學生進行自我研習。對于粉筆字、毛筆字、鋼琴、舞蹈等,都需要練習的設備與空間。對此之外,師范生需要準備的考試也特別多,比如教師資格證考試、考研等,這都需要獨立自習空間。但是大多學校沒有設立師范生自我學習的空間,阻礙了師范生自我發展。
對于高校而言,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除了強調扎實的學科知識外,更要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重視藝體、信息、心理等綜合素質的養成,逐漸形成“以扎實的學科基礎為重點,以藝體、信息、心理等素養養成的特色,以卓越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培養思路[6]。首先,提升學生藝術認知和修養,可開通文學與藝術課程、歷史與文化課程等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判斷能力。其次,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新時代對師范生的信息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養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7]。高校需要依托教育技術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學科,為師范生開設相關課程、舉辦各類學術知識講座及教育技術類競賽[8]。最后,新時代背景下,對師范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心理疏導與干預技能、班級管理能力等也有了更高要求[9]。隨著時代發展,高校之間資源的共享,教育名家的課堂示范,高校與小學之間的合作等,都使教學資源豐富化。高校應該利用資源的開放化,使師范生的學習不止于課堂教學,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學習。
設置全程專業導師制,對師范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中,進行全方面指導,減輕輔導員、專業教師的工作。全程專業導師制合理利用全院教師力量,對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都落實到位。全程導師制對師范生進行全程的專業學習的答疑、指導學生參加競賽、指導學生微格教學等,能夠促進師范生學術性、師范性的發展,減輕專業教師對每一位學生學習督促的負擔。
設置實習的雙向導師制,高校設立導師,實習學校設立指導老師。高校導師負責師范生的實習規劃與教學任務,實習指導老師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促使師范生在實習過程中能發現問題并能夠解決問題,師范生也可與全程專業導師進行溝通,幫助問題的解決,使師范生實習中每一個環節落實到位。
在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養中,加強過程性考核。組建考核小組,由學院教師組成專業的考核小組,使考核過程規范化。制訂考核制度,由考核小組牽頭,學生代表也參與其中,科學有效地制訂考核制度,使考核過程標準化。可進行分階段考核:學期技能考核與技能考核周。學期技能考核,將每一項教學技能科學合理地分配到每一學期的學習任務中,每學期期末對教學技能進行考核,如:“三筆一畫”第二學期期末進行考核,信息技術、才藝發展在第四學期期末進行考核;教學設計、板書、說課等在第六學期期末進行考核。技能考核周,是對各項技能的綜合考察,能夠落實到每一位師范生的教學技能發展情況。在第六學期期末進行技能綜合考察,將所學技能全部應用于課堂設計,以講課的方式體現。同時,高校積極為師范生舉辦各類學術知識講座以教育技術類競賽、教學技能類大賽,加強教學技能全方面培養,可進入綜合技能考核之中。
教育是無止境的,師范教育沒有終點,師范教育不僅是職前培養,它還是一種對教師專業重視發展的引領[10]。終身學習是當下社會提出的新要求,高校需致力于培養師范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盡可能完善師范生進行自我提高的硬件設備。比如應建設能使學生進行小組磨課的微格教室,促進師范生小組合作的能力,提高師范生說課、評課的能力;建設書法教室供師范生練習毛筆字、粉筆字;建設鋼琴室、舞蹈室;建立專業的自習室,打造備考氛圍,提高師范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新師范背景下,各師范院校需推進教師教育的振興步伐,“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責無旁貸的使命。各高校在當今背景下應與時俱進,準確對標新時代的要求,抓緊教育發展,建立師范生終身發展體系,提高師范生的師范性、學術性、終身性,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