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禹/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
從之前人們需要從報紙收音機到電視,網絡到現在的手機今日頭條,新浪微博快手快播等等隨時隨地新聞快播。世界各地的新聞事件不再需要太久的時差,我們只需打開電腦手機則可知道各地今天發生了什么。這種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等形式將文化轉播給更多人。然而,網絡傳播過程難免夾雜各種自我傳播的“添油加醋”使得網絡傳播真假難辨。因此,高校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有必要加強網絡文化如何規范它、讓它良性發展我覺得很有必要。
2020年全國兩會報告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法典等熱點之外,文化事業發展作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特別是在多年來互聯網給大眾帶來便攜的同時,難免夾雜一些外來文化對高校學生產生沖擊,如何進一步推動網絡文化建設,以高校網絡為突破口進行一定的管理。從性質上看,數字/互聯網文化是實現傳統/民族文化繼承發展、鄉村文化建設、文旅賦能等的重要手段。高校青年作為祖國的新鮮血液如何利用網絡便利等新型數字文化發展模式,打造不造謠不信謠可辯真偽的高校網絡文化模式,促進高校青年思維良性發展。
高校網絡言語作為學生表達自我觀點的一種嶄新模式,整體上呈現著多元性、開放性、共享性等特點,其以不同形態不斷涌現,例如百度貼吧、新浪微、今日頭條及抖音快手等對當前高校學生網絡教育,思維引導產生一定沖擊,并帶來了一定的低俗誤導性負面影響。如何走出低水平發展的困境。高校則需對網絡文化賦予屬于自己的文化符號,打造高校文化IP。
當今的網絡文化對高校授課及考試,以及對我國青少年的教育、世界觀的形成,都產生了積極廣泛而巨大的影響。然而,網絡文化蓬勃發展同時,高校學生放棄學業當直播網紅,一些短視頻其中夾雜了一些庸俗且低級趣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的內容。這對社會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對青少年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嚴重的誤導作用。例如:快播app的興起,但其存在不少盜版及色情內容,對情竇初開,懵懂的青少年帶來了一定的誤導。缺少正確網絡文化引導的青少年無知者無畏從而走上犯罪道路。一些學生一時沖動給從未謀面的主播刷禮物。小學生更是有模仿吃雞游戲等做危險行為導致嚴重后果的。更有人趁機扭曲歷史卻被青少年奉為真理的等等。從種種現象我們不難發現,網絡文化建設管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人員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高校作為青少年授業解惑第一指導老師有必要對有青少年進行引導避免走不必要的人生彎路。
高效網絡文化建設管理分析
各大高校特別是在特定時代萌生的高校。要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文化IP。高校第一課應以文化自信文化傳承為啟蒙,樹立青少年對我國文化的自信,術業有專攻,鼓勵專業老師做一名優秀的網絡“獵手”,不定期搜尋當前大學生的追求及內心文化信仰。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被動局面。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作為學生踏入社會的橋梁,對其今后進入職場乃至人生軌跡都將產生深遠影響。高校老師應跨越師生間代溝,追隨新時代網絡新時代,正如只有參與才有發言權,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參與其中,應通過本身的專業特長,尋找更有利于大眾青年理解及認同的教育模式,奉獻出更多更精彩的各行業好作品,給青少年更多文化熏陶,使其在眾多網絡新聞中可以辨別真偽,不信謠,讓他們對我國文化樹立起強大的自信。
2020突如其來的疫情把各大網絡app推上各大高校,特別是阿里的釘釘網絡授課,騰訊會議等。使得以往備受排斥的線上上課推上大眾視野。這種線上線下結合方式更拉近了彼此距離。讓文化的聲音傳播得更遠。每年高校各種文化活動,比如緊追時代的電競游戲競賽拉近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再如李永樂老師制作的網絡微視頻,聯合西瓜視頻和科普中國出品的一系列科普短視頻火遍了全網,或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紛紛轉發點贊。網絡教育對偏遠山區或小縣城名師缺乏的地區點燃了新的希望。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教學能夠深切感受到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能夠給鄉村教育帶來很多新的變化,不僅讓北上廣等大城市享受到網絡發展的紅利。也能成為鄉村教育的一筆寶貴財富。通過不斷的普及和傳播,百姓們和孩子們的科普知識也逐漸提高,讓老百姓在精神層面及文化層面感受到時代發展帶來的福利,鄉村文化也能因此慢慢繁榮起來。
高校網絡文化不足主要在于管理人員觀念的落后,導致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每當出現問題才亡羊補牢,未能實現網絡文化與當代青年人同步教育發展。其次是部分專科學校以及雙非高校管理軟硬件未能及時更新換代,管理過程往往心有余力不足。再者絕大多數學生高考鯉魚跳龍門式進入大學心理生理不成熟,加之對新事物好奇,往往缺乏自我辨別意識。針對上述問題,高效網絡管理機制需進一步更新換代,而不是一勞永逸式發展。首先應提高高校網絡文化設施軟硬件配套完善,即有網絡文化管理基礎架構。其次術業有專攻,應該培養一批具有專業素養的高校網絡文化管理建設發展隊伍。緊追社會發展潮流,圍繞社會熱點及時了解學生內心關注的事物減少不必要的錯誤社會輿論。接著,要善于利用網絡文化發展的產物,今日頭條、新浪微博、知乎、貼吧、抖音和快手等熱門網站,及時辨別網絡文化的真偽,而不是追風式一邊倒,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應具備自我思考分析是無能力,高校教師則階段性的通過網絡大數據等手段及時了解并引導學生錯誤的思維模式。滿足學生對新事物盲目追求同時,告知其利弊,站在巨人肩膀前進,少走不必要的彎路。最后,全國社會各界應引導正確的文化宣傳潮流,抵制低俗文化沖擊。一方面,所謂有經歷才有發言權,應指引高校師生一起參與網絡文學關注現實題材的建議,希望進一步提升網絡文學的文化價值宣傳教育。另一方面,全國各電視媒介應大力宣傳積極有愛國情懷的網絡文化,不能只單純靠高校老師引導教育,網絡媒介往往對高校青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必須將國之將,例如抗疫英雄、衛國戰士、航天英雄和大國工匠等作為網絡宣傳標桿。摒棄低俗網絡直播和盲目追星不斷完善自身網絡文化素養,才能引導高校健康發展。
對于中國龐大的高校網絡文化宣傳教育,良好的網絡文化發展價值與商業價值并重不僅有助于解決自身的發展瓶頸,更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性發展。其次,數字/互聯網文化的培育和管理問題也是討論熱點。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就“健全新文藝群體管理機制提升新時代文化治理體系”提出建議,他認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文藝創作傳播發生嬗變,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這些新的文藝群體規模之大、活動之多、影響之廣,超出想象。需要通過加強組織建設、破除身份歧視和認同偏見等努力,最終加強對新文藝群體政治引領。多位代表、委員則聚焦數字/互聯網文化的分級等細化管理問題,推動互聯網潮流下的未成年人保護。十九大報告中曾8次提及互聯網。數字/互聯網文化也是代表、委員重點關注的問題:希望它能更好助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也盡快迎來自己的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