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心 常 珊/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一直使用粗放的發展模式,依靠中低端要素的投入,刺激需求增長。比如“三駕馬車”、“四大要素”的投入來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不得不說這樣的做法卓有成效,中國GDP的增長速度令世界驚嘆,但傳統產業模式也造成再生產體系的諸多矛盾。“伴隨著增速下滑,歷史積壓的問題凸顯出來:經濟結構單一;低端產能、劣質產能、無效產能過剩;杠桿率過高,社會債務高企;消費不足,居民消費率過低;國際經濟環境惡化,對外貿易增長困難;經濟創新力不足,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等等。[1]”為了解決一系列的結構性問題,我國立足于現實問題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概念的解讀,學界普遍認同它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
(1)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均衡增長思想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思想。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應對我國內部的供需錯位問題,這是從供給端即生產方面著手的體制性改革,是通過研究如何通過制度調整、結構調整,提高社會的總供給能力,以求解決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而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中心內容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在再生產圖式中,揭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為:Ⅰ(v+△ v+m/x)=Ⅱ(c+△ c)。此含義是,第Ⅰ部類的生產的生產資料要在數量上要與兩部類所需的生產資料數量相等,第Ⅱ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在數量上要與兩部類所需的消費資料相等。為了達到兩大部類數量比例的協調,再生產結構比例也必須協調。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心路線,也就是實現社會生產部門的比例協調,令供給與需求吻合。
(2)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倡導的內涵式增長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方面。雖然中國經濟體量巨大,但科技創新不足、財富分配不均、生產效率偏低、資源耗費大。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創新生產技術與生產方式,優化生產結構,使資本發揮最大效益。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倡導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含義是提高生產資料的利用效率。這是最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行的以科技創新驅動,消除產能過剩的,建立高新產業的理論。
(3)要充分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拉弗、萬尼斯基等人強調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雖都使用“供給”字樣,但產生背景、實際含義與實踐指導意義都大相徑庭。“供給學派產生的背景是‘滯脹’,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源于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傳統產業增長動力匱乏,新興產業動能尚未聚集與釋放的國內環境和有效需求大幅萎縮的國際環境。[2]” “供給學派”復活的“薩伊定律”是與“凱恩斯主義”相對的理論,強調減稅放權,削減財政支出并控制貨幣發行量,核心思想是通過減少政府干預,只依靠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通過政府宏觀調控,構建總量與結構相統一的國民生產體系,解放社會生產力。[3]”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包含了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運行的一般歸納與邏輯分析,可以為我們研究現實的國民經濟運行提供基本理論指導。[4]“馬克思在《資本論》當中把單個資本看作是社會總資本當中一個獨立的富有個體生命的部分,這些獨立的富有生命的部分的運動組合又構成了社會總資本。[5]”此后馬克思構建再生產圖式,模擬了這個國民經濟有機體的再生產過程,論證了要實現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就必須使生產生產資料與生產消費資料的倆大部門實現實物補償和價值補償,揭示了資本繁殖的規律及條件。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性的將市場當作工具,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實現了經濟騰飛。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大的優勢就是社會主義的體制優勢,在市場與相關部門相結合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宏觀調控盡量調節市場本身無法控制的因素。
“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的經濟活動,是資本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依賴金融體系循環的經濟活動形式。虛擬經濟本身具有高利潤率、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等特征,經過不斷發展,虛擬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一種重要手段。虛擬經濟發展有其獨特的背景,依據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擴大再生產體系循環的重要方面是剩余價值的積累和投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致使勞動力本身變為商品,通過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勞動力創造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一方面被資本家用以購買生活資料和部分奢侈品,一方面被用于追加入擴大再生產。但想要擴大生產規模,追加的資本需要積累到一定的量,在到達最少積累量之前,追加資本以資本家儲藏的貨幣形式存儲在自己手中或被用于消費。為了更短、更快、更多的擁有可使用的追加資本,虛擬經濟應用而生,一方面資本家可以通過借貸的形式獲取資本投入再生產,另一方面貨幣可以通過金融循環系統以利潤的形式獲得增量。虛擬經濟通過信用機制,克服資本積累自身的限制,使資本本來要經過的從資本轉化到實物再轉化為資本的過程,縮減為資本直接產生資本,即G-P-G’的過程變成G-G’,資本循環周期變短,利潤率變高。
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具有穿越時空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馬克思創立再生產理論之初是為了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定程度對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進行了優化和抽象。但如今我們再考察再生產理論是為了指導國民經濟的有效運行,所以在論證上不光要知道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根本立場、觀點與研究方法,同時要深化與拓展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賦予時代意義,增強理論與現實的契合度,在抽去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規定性后,學界致力于從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找到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運行的路徑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