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爭 褚東杰 張旭昌 張瑋芝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山西省汾陽市公安局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從黨的十七大提出“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要求,再到十八大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做出的重要部署,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健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升大學創新創業能力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從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各級領導部門配套出臺相關政策,創業的熱潮正在掀起。教育部同樣高度重視,從2015 年初提出實行彈性學制、支持大學生休學創業;到2016 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要求高校把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允許學生休學創業。但在當前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灌輸型的教育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沒有充分整合校內外的資源,針對當前存在問題,以工作室模式為突破口,從工作室模式對提升藝術設計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實施方式、實踐意義方面,探討提升藝術設計類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工作室教育模式可以追溯到現代設計教育的搖籃——包豪斯。包豪斯1919 年在德國魏瑪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現代設計教育、有完整的設計教育宗旨和教學體系的學院,其創始人是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其辦學思想的核心是堅持藝術與手工藝、科學技術與藝術的融合與統一。根據這一全新的教育體系誕生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學模式——作坊式教學模式。
這種教育理念對于現代設計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部分美術學院以及一些綜合性大學的設計學院都紛紛開始探索工作室教育模式。工作室模式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其較為顯著的特點。首先,在教學模式上,工作室教學是以工作室為載體,把教學、專業課程、項目實踐融為一體,將傳統課堂以教師教學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自主實踐學習為主。在專業基本理論學習的基礎上,以項目為主導,以專業技術實踐應用為核心,將實踐與教學緊密集合。學生在承接和操作實際項目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與專業技術的訓練,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生產實踐中,縮小教學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距離;其次,在教學組織上,工作室教學組織形式開放,以學生自主自愿加入為主,教師與學生以項目為載體核心,構成工作小組。教師負責教學組織的安排和規劃,制定研究方向和計劃,學生以小組開展學習任務、項目開發、與校企進行協同合作;最后,在教學實施上,根據創新創業的市場現狀和需求,以專業優勢為依托,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實際,建立不同專業的工作室,通過尋求企業項目合作的形式,帶動和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思維模式和能力。
工作室以“注重實踐,優化基礎”的項目化模式,以項目為導向,通過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導”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根據不同的專業組建相應的工作室,著重培養學生在藝術設計方面的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為提供創新創業的平臺,無論在經費投入,還是制度扶持上,就目前已經建立工作室的藝術類高校和綜合性大學的情況看,學校層面各部門都積極配合工作室建設制度,提供協調幫助。
工作室協同創新,首先要配備優質的師資力量,這是工作室良性發展的基礎。工作室教育模式意味著教師要從原先擔任1~2 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轉向全面負責工作室的設計課題與實踐課題,單一知識背景的教師顯然難以勝任。因此,工作室的教師不但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而且要有綜合化知識以及實踐的能力。其次,吸納優秀的學生人才,是工作室充滿活力的必要條件。工作室的功能是以校內外設計服務為主目標,因此工作室成員必須要擁有基本設計能力,在自愿、公平的基礎上選拔工作室成員,一般以大三大四學生為主。在整合資源方面,工作室通過整合校外資源,加強校企間合作,充分借用企業的優勢力量,將企業優勢資源引入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
項目設計是工作室得以成熟的重要條件,是工作室的主要工作任務,也是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地方經濟服務的重要途徑。藝術設計類工作室通過與企業合作,參與企業舉辦的設計類大賽或企業項目開發,工作室的成員以小組的形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參賽作品或項目的開發設計。工作室的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將完成的作品通過申請專利技術,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再將專利技術應用于市場中,激發學生創業的理念和實踐能力,真正做到產學研的無縫對接,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學生個體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引導、挖掘學生個人的潛質,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塑造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工作室的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進入工作室之初,就是學生本身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的個人主動選擇,學生在實際參與工作室的項目中,結合專業特長及個人能力發揮個性創作,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能量。與傳統課堂教學不同,工作室采用的導師制的教學方式,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進行針對性指導,全程式指導學生項目研發與設計,通過商業領域的工作環境和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和創業能力。學生結合自身發展需求以及教師的個性化指導,在工作室內部以項目為導向組建創新創業團隊,積極申報各類各級創新創業項目和計劃,并在實際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的同時,接觸社會,學習到創新創業所需要的綜合能力,更加了解整個創新創業項目的市場化運作的流程及發展趨勢。
國家鼓勵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基于國家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創新驅動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所培養的大學生,最終是要走向社會,走向職場,實現社會化角色的轉變和適應,工作室的模式強化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化實踐,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新創業意識,對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有較為客觀地評估和澄清。工作室類似于小型的創新創業企業孵化基地,師生共建創業團隊,選擇合適的創新創業項目,真正體驗進入創新創業過程。在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過程中,學校學院給予政策性的扶植,整合校內外的師資和資源,遴選創新創業項目,撰寫創新創業項目商業計劃書,了解分析社會化的需求,做好前期的市場調研、風險評估、財務收益等,使得創新創業的項目具有實際操作性,成功孵化出符合社會市場需求的創新創業項目或自主創業微小企業。
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既能產生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可能會壓抑創造精神的培養。工作室的模式在培養大學創新精神和創造力量的同時,還能夠考慮學生在真實工作中的需要,導師在傳授專業設計知識的同時,能夠激發和尊重每個學生的設計理念,鼓勵其發揮天賦和興趣。工作室模式的教育模式、教育組織形式、教育方法等直接指向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學生在進入社會后,會受到工作室導師的持續性扶持幫助,及時調整發展方向,使得學生得到可持續健康發展。高等教育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需要的不僅僅是增加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或開設一個創業專業,而是教育范式的大改變。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整體系統,工作室模式下的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教育和發展平臺,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實現了教學與社會實踐的良性互動,營造了創新創業的濃烈氛圍,更能夠提升藝術設計類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有效解決學生就業問題與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