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甜甜/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國內外對于新媒介的定義大同小異,大都認為新媒介是建立在數字技術、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基礎之上的用于多點對多點信息傳播的媒介總和。這里的“新”不僅體現在技術上,還體現在傳播的形式上,有些新媒介是從傳統的媒介形式發展而來的,比如網絡廣播、營銷微博、電子書等;有些則是嶄新的形式,如博客微博、搜索引擎、門戶網站等。
人們把環境普遍理解為某一事物或活動的外部條件。基于以上認識,本文所指的新媒介環境是,由新媒介構成的對人和社會發展具有影響力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1]。新媒介環境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外部條件,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發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
首先是新媒介擴寬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的發揮渠道。新媒介環境是以新興傳播媒介的發展而形成的,諸如手機電視、網絡電腦、數字廣播、QQ群等,在某種程度上都有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與灌輸的功能[1]。這些新媒介的產生與廣泛使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發揮的新渠道、新途徑。根據武漢大學發起的首份對大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僅就人際交往來看,20%的左右的大學生愿意用網絡這種新的方式去交朋友,傳統的交往方式已經漸漸被淘汰。
其次是新媒介的發展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的影響范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媒介形式不斷涌現,新媒介的影響不斷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及經濟條件、文化條件的限制。從國內到國外、從城市到農村、從發達地區到貧困邊遠山區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新媒介環境的影響,這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范圍的擴大提供了可能。以網絡為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 61.2%[2]。
再次是新媒介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的時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任何一次傳播媒介的形式更新,都是建立在一種新的傳播技術之上的。作為當下新技術的產物,新媒介的誕生初始就在傳播領域帶來了巨大變革。首先是各種網絡帶來的海量信息;其次是信息傳播不受距離因素的限制,新媒介讓信息的傳播速度有了質的飛躍;再次是在信息效用上,由于新媒介中語言符號的豐富和層次清晰,信息效用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新媒介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的時效性也得到極大提高。
首先是新媒介環境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能力帶來沖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能力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始終堅持以正面引導為主,注重傳遞正能量,注重對受教育者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于西方的各種思潮,只是結合一些與馬克思理論有聯系的點進行講述。但在新媒介環境下,人們可以接觸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事件和各種學派學術思想及各種社會思潮,其中的理念和價值取向對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未成熟的受教育者特別是廣大的學生群體而言,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沖擊,甚至將他們引向歧路。西方勢力在互聯網上進行的意識形態滲透,極大地沖擊著我們對主流文化的傳播。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勢必對我國的思想文化建設帶來不利影響,不僅影響我們國家政權的鞏固,也不利于人們接受優秀的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民族意識。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西方社會一些低級腐朽的世界觀、價值觀會趁虛而入,而媒介缺乏有效的識別與篩選,這就使大量的有用信息與一些低級腐朽思想混雜在一起,嚴重影響正確信息與有用信息的效用度,不利于教育對象對正確信息與有用信息的吸收。因此,新媒介環境下給我們提出了如何處理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西方社會思潮多樣性的問題。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是課堂講授為主,這種模式有其優越性,但也存在一個缺點,就是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很難調動其積極性,信息反饋較慢,這在某種程度上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能力。
其次是新媒介環境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效果帶來沖擊。新媒介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效果受到的沖擊主要表現包括兩點面:一是新媒介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滯后給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效果帶來沖擊。在理論研究方面,關于新媒介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的理論研究還不太多,雖然近些年來關于新媒介環境對人的思想行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較多,但對如何防范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不利影響的研究還較少;在利用能力方面,由于受人力、財力、物力等多種因素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在有效利用新媒介方面存在時間滯后問題。這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新媒介壞境中消極因素影響力的增強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帶來沖擊。隨著新媒介環境開放性和自由性的增強,諸如拜金主義、暴力、淫穢色情等消極因素,在社會廣泛傳播,使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導內容、主導目標的關注度相對降低,這樣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效果被削弱;同時,各種消極信息影響力的增強,導致人們思想觀念產生變化,有時甚至出現消極信息的影響更占上風的現象,從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效果。
再次是新媒介環境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帶來沖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教育過程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所處的支配和核心地位而言的。重視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是我們從我國實際出發做出的重要決定與正確選擇,是我國教育領域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教育事業中主導地位和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導地位得到了有效發揮和鞏固。但隨著現代社會開發度的加大及意識形態領域復雜性的增強,尤其是現代傳媒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主導地位帶來沖擊。
新媒介的產生與發展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地位受到一定的沖擊,其原因多種多樣。但仔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新媒介應用能力及廣大民眾的媒介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與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革創新也是導致新媒介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受到沖擊不可忽視的因素。為此,特提出如下增強新媒介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的策略。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新媒介應用能力。在新媒介環境下,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方式,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養也提出了新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新媒介應用能力。新媒介應用能力即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人應具備的最基本能力和素質。新媒介應用能力包括在新媒介環境下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及加工、制作和管理各種信息資源的方法與技能。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提高自身的新媒介應用能力,才能對豐富多彩的信息進行正確的辨別與處理,才能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行正確的設計與組織,才能對教育對象進行積極正確引導和教育。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媒介應用能力不高,不僅無法有效獲取豐富多彩的現代信息資源,更無法對我們的教育對象實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要提高廣大民眾的媒介素養。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廣大民眾利用媒介資源的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3]。在新媒介環境下,各種信息豐富多彩,形形色色。有的信息是正確的、有用的;有的信息則是錯誤的、有害的。對廣大民眾來講,就應該具備基本辨別能力,要能辨別真假,辨別好壞。同時在新媒介環境下,廣大民眾應學會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有用的信息資源,具備信息安全意識,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再次要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與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與方法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時代在變,我們的教育方式與方法也應該變化。要通過新穎的教育方式、方法來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合理運用現代化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有效地將圖像、聲音結合在一起,達到激發受教育者學習的積極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