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福建中醫藥大學
中醫藥文化在我國傳承了兩千多年,是傳統醫學的基礎和靈魂,從中能夠體現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同時還會影響中醫藥未來發展。新時期發展背景下,中醫藥高校應該做好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這也是新時代賦予中醫藥高校的發展新任務。
中醫藥文化在我國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博大精深,而在現代化背景下,中醫藥的魅力越加突出,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帶有一定的人文屬性和自然屬性,從某種層面分析,也是中醫一大特色,是全世界范圍內保存最好的優秀傳統文化,由此能夠看出中醫藥的重要性。中醫藥文化特點包括廉、驗、簡、便,其核心思想是和合,主要特征是融匯。中醫藥具有一種天人相應生態觀,主要是從自然而來,強調維護自然和適應自然。中醫藥擁有形神統一動態化生命觀,注重思維、意識和精神的全面統一,其中的治未病屬于一種早期干預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診療模式。中醫藥文化相關整體調節的治療理念和多樣的治療方法對于疾病的防御治療和個人保健養生具有重要意義。中醫藥文化還具有求同存異的特征,能夠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吸取其他優秀文化,維持自身文化特色,不會隨波逐流,這也是中醫藥文化最為寶貴的一點[1]。
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于健康方面的要求也逐漸加大,在大健康背景下,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能夠使人民群眾對于健康管理形成一種初步認識,在中醫藥文化的科學指導下,維護好自身健康,實現全民健康發展。中醫藥文化正好迎合了現代人民的健康生活愿景,其中的治療觀和養生觀為實現健康生活提供了有效參考,為社會群眾健康生活指明方向。為此我們應該有效集成發展和利用祖先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
通過以中醫藥高校為載體傳承發展中醫藥文化也能夠促進我國中醫藥的進一步發展,擴大醫療服務中中醫藥的所占比例。隨著時代發展,多種文化的融合,外來文化沖擊,人們逐漸忽視中醫藥文化,并把中醫當成一種草根文化,認為其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而十九大則提出了健康中國戰略,促進傳承中醫藥,實現中醫西醫并重。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同時也是我國的文化寶藏,經過數千年的傳播積累,其中蘊藏著前人的寶貴經驗,能夠為新時期的健康生活提供可靠指導。幫助中醫藥人才形成自強、自立和自信素質。中醫藥以患者為中心,針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中醫藥文化相關治療觀、養生觀、生活觀和生命觀以及治未病的觀念為傳承中醫藥文化提供全新道路[2]。
通過有效傳承發展中醫藥文化,能夠將中醫里面有效的特殊方法告訴社會群眾,同時把中醫傳統獨特理論傳播到全世界范圍內。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人們當下只知西醫,而不知中醫。為了改變中醫發展現狀,需要進一步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中醫藥的功能價值,從而進一步增強中醫影響力,在中醫發展的推動下,將我國傳統中醫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范圍當中,提高我國文化影響力,同時也讓我國民眾了解到中醫藥的作用,從而提升中醫藥在治療服務中的比例。
中醫藥高校主要是以培養各種優秀中醫藥優秀專業人才為目標,同時也肩負著傳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的使命。對于中醫藥高校而言,應該將培養出具備良好中醫藥技能和思想基礎的人才當成主要目標,在中醫被推擠的條件下,隨著中醫藥人自身內心掙扎的越演越烈,發揚中醫藥文化逐漸成為當下的基礎性內容。為此中醫藥高校可以結合相關地理優勢和地方特色全面發展中醫藥產業,重視中醫藥文化傳承,將老中醫名師的多年經驗總結和學術思想有效傳播出去[3]。
在當下的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中無法將中醫藥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因為中醫藥的治療時間相對較長,和以見效快的西藥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而人們和療效慢且味道難吃的重要相比,更加傾向于選擇療效快的西藥。人們在出現疾病后才會想起來吃藥治療,導致中醫藥治未病理念無法廣泛傳播開來,阻礙中醫藥優勢的發揮。
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活動中主要是以交流和活動為主,尚未形成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制度規則,同時缺少著名的品牌特色,從而降低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效力。同時中醫藥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針對病患的病癥程度以及狀態對癥下藥,缺少應用標準性,針對不同人不同病癥和不同程度,所用的藥材、藥量也各不相同,缺少統一標準,而西藥的用量則比較明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中醫藥文化的發展。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創新發展,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播范圍變廣,同時信息傳播內容也相繼增加,信息傳播內容活潑生動。在多元信息沖擊下,中醫藥高校學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傾向于閱讀各種有趣的,能夠帶來實施反饋的信息,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統中醫藥文化信息的傳播發展,導致中醫藥文化信息傳播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為此需要不斷創新中醫藥文化傳播內容,通過優質內容取勝[4]。
隨著時代發展,整個醫學領域當中存在各種學術體系、思潮混亂存在的狀況,多種醫學的存在的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進而削弱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效果,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中醫藥著名品牌,幫助其在混亂的醫學競爭中脫穎而出。
相關法律制度是促進中醫藥文化順利傳播的基礎保障,為此應該從國家層面入手,針對中醫藥文化的發展制定有效的保護制度和政策,從而為中醫藥文化傳承提供可靠保障。認真落實關于習近平總書記的中醫藥工作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加強中醫藥服務法律制度建設,通過法律制度來推動中醫藥不斷發展。中醫藥高校也應該針對中醫藥文化宣傳設計構建相應的傳播制度,從而為宣傳中醫藥文化提供良好保障,促進中醫藥文化在學生層面進行順利傳播。
中醫藥高校應該助力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建設發展,提供傳播內容、傳播人才方面的有效支持。創新中醫藥文化宣傳渠道,擴大宣傳覆蓋面積。為此應該全面支持建設中醫藥企業機構,將中醫藥的健康醫學和整體醫學優勢全面發揮出來,形成區域內中醫中心和國家中醫中心為引導,各級醫療機構及其中醫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單位為基礎,融合康復、疾病治療和健康保健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并為社會群眾提供全面覆蓋和全過程的中醫藥服務。大力發展特色專科醫院、門診和中醫診所,鼓勵進行連鎖經營。
中醫藥因其自身專業術語和診療技術的不規范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醫文化的交流與發展。針對該種狀況,需要嚴格按照中醫藥的規律,針對中醫院相關標準進行重新修訂,規范設置中醫院的各個科室,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與評價制度,形成現代化管理制度。針對中醫藥相關專業術語進行有效整合,推出標準化術語和規范化診療技術,從而為醫學領域中的交流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結合中醫特點構建相關技術標準、治療評價方法以及重要安全標準,完善重要分類注冊,形成管理規定[5]。
中醫藥高校在培養優秀的中醫藥人才的過程中,應該在基層創建中醫藥服務陣地,并擴大中醫藥專業學生的免費培養規模,制定全科醫生的特色崗位計劃,并全面招收中醫藥專業醫師,鼓勵相關中醫藥人員落實縣管鄉用,同時支持那些已經退休的醫師深入基層為群眾提供醫療服務,針對那些在基層進行長期服務的醫生放寬職稱晉升標準。建立完善的鄉村醫生和全科醫生的中醫藥技能培訓機制,不斷更新專業中醫藥知識,促進中醫藥醫院和中醫藥高校之間進行合作,為學校中的優秀人才提供實踐鍛煉平臺,同時各層中醫藥醫院還應該針對基層中醫藥醫生提供合理指導。
在中醫藥文化宣傳中,中醫藥高校需要不斷擴大覆蓋范圍,同時堅持實事求是的基礎原則,在宣傳中醫藥優勢的過程中,不能自卑,同時也不能過度夸大,結合中醫藥的現代價值,從中醫藥傳播意義入手,將中醫藥文化傳播融入到全民教育的整個流程當中,除了專門的中醫藥高校之外,還需要覆蓋中小學,實現從年輕群體到老年群體的全面覆蓋。
中醫藥高校在中醫藥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利用各種先進技術,對我國古代傳統醫學技術進行深入挖掘,促進中醫藥實現現代化發展,并對傳統中醫藥進行系統研究,結合現代化技術進行不斷創新。構建信息化支持體系,將中醫藥醫療服務和互聯網技術充分聯系起來,形成電子處方和電子病歷為基礎的數據信息庫,并大力支持以醫療單位為基礎構建網絡中醫藥醫院,全面研發各種智能化輔助診療系統,從線上線下兩個層面入手,全面發展中醫藥。同時還可以依托當下的省級中醫藥和國家中醫藥數據中心,建設中醫藥的國家級綜合統計體系。優化創新中醫藥的信息管理系統,并結合失信懲戒、定點監控、定期抽查等方式,針對中醫藥發展進行精確高效管理。
強化中醫藥的特色康復功能,將中醫藥、現代化康復技術以及傳統體育全面融合起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康復醫學,同時促進中醫藥康復服務工程的全面落實。以原有中醫藥資源為基礎,增設各種中醫藥康復中心,建設康復醫院,推廣中醫康復治療。針對傷殘、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問題,應該結合中醫藥傳統治療經驗,推出一批具有明顯效果的康復器具,并針對相關中醫藥康復治療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使其充分掌握相關醫療器具的操作模式,促進中醫康復手段全面推廣。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發展我國傳統中醫藥的基礎性內容,而中醫藥高效作為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關鍵載體,應該對中醫藥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充實文化傳播內容,并充分聯系社會范圍內的各種優秀中醫藥企業,培養出新時代的中醫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