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佳/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湘鄂川黔蘇區紅色標語作為根據地時期紅軍用于傳播信息和鼓動群眾思想的一種有力工具。它是在建設湘鄂川黔蘇區根據地,蘇區省委、軍區宣傳黨和紅軍主張,蘇區紅軍擴紅等情況下產生的。
湘鄂西根據地失敗后,從1932年秋開始,紅三軍撤出洪湖蘇區,轉戰湘鄂邊,試圖恢復湘鄂邊根據地、尋找新的革命根據地。直到1934年10月,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會師,才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了調整生息保存實力,湘鄂川黔蘇區省委和紅軍在根據地范圍內留下了許多標語資料,號召大家一起進行根據地建設。如湖南張家界市的“鞏固與發展新蘇區,將革命進行到底!”德江縣水塘鄉的“保衛黔東特區紅色政權!”
黨和紅軍尋找新的革命根據地地址時,發現湘鄂川黔四省交界處內絕大部分土地為地主豪紳所占有的現象極其嚴重,廣大勞苦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飽受地主高地租地剝削,他們迫切要求新的力量帶領他們開展土地革命,。湘鄂川黔根據地省委領導群眾捉拿土豪劣紳,把他們的糧食、財物和土地沒收,分給貧苦農民。在這一過程中靈活運用標語對根據地人民進行土地革命宣傳和動員。如宣恩縣的“最親愛的群眾們,勇敢的工農群眾,趕快參加紅軍打土豪分田地,你們家老少妻子才能有飯吃有衣穿!”黔江縣的“打富濟貧,打倒土豪劣紳!”石柱縣的“工農團結一條心,打倒土豪把田分!”永順縣的“佃戶不交地主的租!” 沿河縣的“取消一切苛捐雜稅,實行土地革命 !”
1934年11月26日在湖南大庸城區永定鎮成立湘鄂川黔根據地,設立省委、軍區等機關。生活在這里的民眾對于共產黨及紅軍的認知處于一無所知的狀態,面對人民群眾的不理解、不支持,中國共產黨人需要廣泛運用標語對根據地人民進行黨的政治綱領、紅軍政治主張宣傳,改變他們對黨和紅軍的錯誤看法。
首先是闡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綱領。如桑植縣馬合口鄉、龍山縣雞公寨、酉陽縣南腰界鄉等地都有的“中國共產黨十大綱領”松桃縣的“蘇維埃政權是人民的政權!”、永順縣塔臥鎮的“只有蘇維埃才是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者!”其次是闡明湘鄂川黔根據地軍區闡明紅軍的主張。如永順縣萬民鄉的“紅軍是工農和農民的軍隊!” 龍山縣的“中國工農紅軍是為工農的利益!”沿河縣的 “紅軍是替窮人找衣穿、找飯吃、找錢用的軍隊!” 、“紅軍不拿窮人一針一線!”印江縣的“紅軍不拉夫,不籌糧,不要農民辦招待!”
湘鄂川黔省委建立后,省委發現黨員人數不夠,根據地建設人手不足。且紅二、六軍團在轉移過程中成員損失較大,此時也迫切需要補充新鮮血液。湘鄂川黔根據地內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軍區通過宣傳民族政策,吸引根據地群眾加入紅軍隊伍。如大庸縣的“擴大鐵的紅軍,紅軍英勇善戰” 德江縣的“歡迎參加紅軍打天下!”松桃縣的“中國紅軍保護苗家工農群眾!” 石絳縣的“紅軍是扶助苗族種族解放的武裝!”溆浦縣的“開展抗日反蔣的民族革命戰爭 !”。
湘鄂川黔蘇區紅色標語是1934至1936年這兩年內,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省委、軍區的組織領導下,在根據地范圍內公共場所書寫或口授的具有宣傳和動員作用的簡短文字資料。這些標語資料在當時發揮的社會動員功能主要體現在幾下幾個方面。
湘鄂川黔根據地時期,為了讓根據地人民更多的了解黨的中心任務和紅軍的性質,湘鄂川黔省委運用標語來提高人民群眾的政策響應度,增強對黨和紅軍的心理認同。
湘鄂川黔省委將土地革命政策通過標語來動員人民。如沿河縣的“取消一切苛捐雜稅,實行土地革命!” 石柱縣的“工農團結一條心,打倒土豪把田分!”根據地人民在這些標語鼓舞下,經過教育和發動,與黨和紅軍一起積極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土地革命運動在根據地內迅速全面地展開,到1935年底,大庸縣的天崇、官尹、北固、北社、羅塔、西庸等區的六十余個鄉、鎮普遍做到了插牌到戶,所種的油菜、小麥等青苗,均歸分田戶所有。據當時統計,該縣共分配了土地151900余畝,約占全縣田畝總面積的66%,得田人數約9500余人。土地革命運動只開展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取得了較大成果。
湘鄂川黔省委運用標語來宣傳黨的綱領和紅軍主張。如桑植縣馬合口鄉、龍山縣雞公寨、酉陽縣南腰界鄉等地都有的“中國共產黨十大綱領”龍山縣的“中國工農紅軍是為工農的利益!”經過觀察,老百姓發現黨員和紅軍戰士言行一致,由此對他們的心理認同度大大提高。
湘鄂川黔省委建立后,省委意識到根據地黨支部和黨員數量不夠,不利于根據地建設,于是在1934年12月,制定了《關于新區黨的組織問題決議》。在發展黨員方面,《決議》要求各級“黨應大開其門,讓自愿者來加入隊伍”。省委將決議精神貫徹在標語之中,鼓勵根據地人民積極入黨。如湖南張家界市的“鞏固與發展新蘇區,將革命進行到底!”德江縣水塘鄉的“保衛黔東特區紅色政權!” 經過宣傳,根據地新黨員得到了快速發展。據當時統計,1934年12月至1935年3月,桑植縣由50余名黨員發展到500余名,永順縣由10余名發展到近300名,大庸縣發展了100多名,郭亮縣也發展了60多名。
隨著二、六軍團整編調整工作的順利推進,湘鄂川黔省委省軍區,著手加強擴紅工作。紅軍擴紅主要來源是動員根據地群眾參加紅軍,同時,對在戰斗中俘虜的8000多名士兵,進行教育,吸收了一部分參加紅軍。當時隨處可見有關紅軍擴紅的標語宣傳。如大庸縣(今張家界市)的“擴大鐵的紅軍,紅軍英勇善戰”新化縣的 “歡迎白軍士兵參加紅軍!” 桑植縣人民還自發創作標語呼應紅軍擴紅,“我們是工農的兒子,自愿來當紅軍,擴大紅軍!”有了新鮮血液的注入,到1935年底,紅二、六軍團雖然經過數十次的戰斗,紅軍力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由會師時的不足8000人,發展到20000人,后來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軍事力量之一。
湘鄂川黔根據地軍委在加強紅軍正規軍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地方武裝力量建設。如酉陽縣南腰界的“組織游擊隊,鏟除豪紳軍閥,保護商家!” 大庸縣(今張家界)的“工農群眾立即組織起來,去游擊隊背起梭標、土炮,配合紅軍,去消滅一切武裝,來保衛自己的政府,保障已得的糧食和田地!”因此,根據地的永順縣、郭亮縣、桑植縣、龍山縣、大庸縣、保靖縣、慈利縣、沅陵縣、石門縣、酉陽縣、宣恩縣、等相繼成立了鄉區赤衛隊和游擊隊,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地方武裝力量得到了極大發展。
注釋:
①湘鄂川黔蘇區革命文化史料匯編[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