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蘭/吉林師范大學
樂賢會,是在晚清民國時期,為了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學校舉辦的一種演講類教育活動。作用等同于今天的學校舉辦的家長會。樂賢會源于日本的“懇話會”,向日本學習“懇話會”章程,改成樂賢會。“取孟子樂有賢父兄之義”[1]——人人都樂于有好的父親和兄長,所以取名為樂賢會。樂賢會的宗旨是“宣通隔閡研究家教”[2],加強學生的家庭教育。
樂賢會是由公立小學、初等學堂、改良私塾等機構舉辦,這些學堂的產生都源自于清末的改革學制。清朝末年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向西方國家學習改革學制,廢除科舉制,培養近代化發展的人才。1901年,清政府頒布“興學詔書”,令“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3]在1902年,張百熙制定“欽定學堂章程”,被稱為“壬寅學制”。將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壬寅學制是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開端,“教育之有系統自此始。”因此小學學堂就此產生,為了提高國民教育,提高學校成績,開辦樂賢會。
在全國范圍內,北京、天津、河北、奉天、吉林等省份中小學堂定期開辦樂賢會。由于吉林省地處偏遠,教化未及。但是在吉林省由上層發出詔令,要求全省開辦樂賢會,“近提學使曹司使特諭各學堂試辦樂賢會,先由第一高等小學于本月第四星期辦起,以次推及各學堂。”[4]先由第一高等小學開辦樂賢會作為試點,然后全省各個學堂再跟隨開辦。
本來為了促進學堂與家長的交流,應該由學校到學生家里拜訪,由于家長忙于工作,可能不方便經常見面。所以“不如請貴家長到敝校一緒”避免了學生家長與學校交流的不便,使學校和家長感情更加融洽,學校和家庭之間不再有隔閡。
樂賢會在各個學校定期舉辦,除了學生家長,“在本學管理員、教員、學生、皆有為本會會員之資格”[2]。也就是說參加學校樂賢會的人員由學生、學生家長、學校的工作人員組成。根據會議的組成人員,會議的宗旨圍繞學生開展的。樂賢會的開辦宗旨:首先,希望家長對學生能格外注意。兒童學習的知識都比較簡單易懂,要依靠家長平時的教導,這樣才能使孩子不會誤入歧途。所以孩子的父兄必須成為模范,引導孩子向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就形式而言是兩種,但就精神而言,二者合二為一。在研究、教授課程方面,家庭教育不及學校教育。在性格、品行方面,學校教育不及家庭教育。所以針對各方面教育的缺陷,東西方各國設置了談話會,仿照此設置樂賢會。其次另一宗旨是家庭與學校聯絡情誼。自從學生入學以來,與各位家長認識的較少。學校與家庭相互認識,交流融洽,消除雙方的隔閡。由于人民風氣開化較晚,“學堂多系官立,人民視學堂如衙署”[4]因為學堂又多是有官方開辦的,普通百姓有把學堂視作衙署,每次望而卻步,學童的父兄未能清楚學校的教授內容、教學方法,同時對學校存在著恐懼的心理,也是由于此學堂開辦樂賢會,互相聯絡。
各個學堂開辦賢樂會的流程差別不大,以河北官立二等小學堂舉行的第十次舉辦的賢樂會流程為例。這一天學生父兄及來賓到會人數達到了百余人,秩序整然有序。開會次序如下:(1)振鈴來賓入座——學堂的軍樂隊奏樂——堂長報告——來賓演說——教員、學生演說;(2)振鈴休息茶話 ;(3)振鈴發放年考文憑——堂長訓學生詞;(4)振鈴學生父兄至各班視察成績、試卷;(5)作樂振鈴閉會 除了一些學校領學生朗讀古代圣賢經書,各個學堂樂賢會流程基本如此。
在樂賢會的會議上,校長、教員向家長和學童進行了演講,主要從生活和學習這兩個方面,家長如何關心照顧學童,促進學童身心健康的培養。
(1)生活上:學生飲食上的注意;“渴則思飲,饑則思食,不飲不食,將有不測”。所以飲食是人生的一大要素。學生在學校的食用要合乎學校的衛生標準,不食用不潔之食。吃不干凈的事務,損害的身體健康,在校內和校外都要食用健康的食物。學生疾病上的注意;學生的疾病問題與學生的飲食問題息息相關。若果飲食上注意,學生的疾病有的可以避免。在學校針對學生的疾病在調查薄內有所記載,每個月都有數名學生患病,還有四五年患病為治愈的情況,針對學生的病患要及時醫治。如果學生得了傳染病,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使學生停止學業情況,這對學生的學業有重大的影響。所以應該預防生病,減少學生外出和不吃不凈的食物。學生整潔上的注意;針對學生的身體衣物及一切用具而言。學生的身體要經常清洗,衣物不要求華麗,但衣物要經常整潔干凈以及學生的學習用具也應該如此。
(2)學業上:學生的遲到問題;作為學生要把學生的操行和學業作為第一要務,所以無論什么問題都不能耽誤上課時間。屢次上課遲到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業,還影響學生的品德操守。學生的請假問題;學生的告假問題關系學生的學業,學堂的學業每日有必須教授的內容,學生請假導致課程學習艱難。但如果是必要的事情,學校還是會準許學生請假。學生的曠課問題;曠課問題更加嚴重,請假是聲明通知了學校,但曠課把學校當成了隨意來往的地方。如果學生無故不來上課的,一定到家中訪問,使學生來校上課。學生從家到學校的時間問題;學校的上課和教學都有一定的時刻,隨著天氣的長短變化,所以請家長督促學生來校上課,注意路上的時間,以便于觀察學生是否在外逗留。學生回家應督促溫習功課;每天學生在校時間有限,還是在家里的時間多。所以學生上完課回家,家長務必督促學生溫習功課。通過溫習功課,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學生的筆、墨、書及一切學習用品的的準備問題;由于家境貧寒,學生的學習用具購買的不多,所以請家長設法準備。學生要按時繳納學費;規定每生每月至多不超過銀元一元。眾多家長注重教育但是不愿意繳納學費,希望家長能按月繳納,如果家境貧寒的,經過學校核實,可以適當地優惠。
(1)加強了對學童的教育,提高學生成績,培養了人才。從清末開始教育制度改革,就是為了培養近代化人才。最初學堂開辦,由于學堂和學生家長之間的隔閡,導致雙方對學生教育不足,所以學堂開辦的初期成績并不顯著。經教育部的命令,各個學堂必須開辦樂賢會,使家長了解學生各科成績,要求家長督促學生溫習課業,鑒于家長的壓力和看管,學生成績顯著提高。
(2)有利于學校工作實施的便利,通過樂賢會和學生家長的交流,針對曠課、請假、準備學習用品等問題與家長交流。此后學校出現問題情況的次數減少,減輕了各個教員的工作,是學校工作更加輕松,對于學生的管理也更加便利。
(3)促進家長與學堂聯絡,增進家庭教育。因未開辦樂賢會導致家長與學童的父兄不能相互聯絡,阻礙教育的進行。吉林省公立第一高等小學堂特別開辦樂賢會,學生父兄到會者有四十多人,教員列舉了學生在學堂的情況,并且列舉了學生的各科成績,使家長了解學生各科的進步情況。有這樣一個事例:“有學生者海云樓者,常喜請假,此日始知其家并不知覺。”[4]因為學生經常擅自請假,家里并不知情,通過樂賢會的交流,使家長和學校之間消除隔閡。樂賢會約談了三個小時,各個學生的父兄全部滿意而歸。定期舉辦樂賢會,增進家長與學校之間相互交流,更加完善了對學生的教育。
在清末民國時期的學校開辦賢樂會,職能等同于今天的家長會,但是在當時的教育環境下,能有樂賢會這樣的活動開辦,可見當時對于教育的重視。在和今天家長會對比下,更為正式,形式也更加豐富,不僅是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學生也可以上臺演講。鑒于賢樂會,希望能更加促進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加強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