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由于與本科院校辦學方式等不同,思政課程的設置也與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思政課程開設有三門課,比本科院校少了兩門課,但仍然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高職思政教育中起著核心導向功能。
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相比有著自己的特點,同時高職院校思政課程也有著不一樣的側重點。從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對象來看,大多高職學生思想認識存在偏差,側重學習專業(yè)技能而忽略思政理論課的學習,同時由于知識儲備較少、自主學習能力差所以在思政課學習方面稍顯吃力,因而高職院校思政課在教學內容設置和教學方式層面都更加考慮能夠適應高職學生的特點,所以教學內容和方法都更加的豐富多樣。
高職院校開設思政課不僅有利于使學生的培養(yǎng)具有社會主義的方向性和原則性,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職業(yè)化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隨著近年來國家的發(fā)展進步,思政教育愈來愈受重視,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在各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主觀認知不足導致主渠道作用發(fā)揮受制。從主觀方面來看,存在學校、教師和學生對思政課認知不足的現象。首先,從學校層面看,大部分高校是比較重視思政課的,但是在對思政課的核心引領作用方面認知不足。主要表現在形式上重視,而在內容上不深究;口頭重視和要求角度,具體有力措施較少;教師隊伍缺口大。其次,從教師層面看,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不僅要教學能力強、理論業(yè)務優(yōu),也要政治素養(yǎng)高、引導能力強,更要有高度負責任和與時俱進的精神,目前高職院校仍然存在一部分思政課教師啃老本的現象,課上一言堂、課下無蹤影的現象,歸根結底是重視程度不夠。最后,從學生層面看,一方面,主管重視不夠,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認為自己來學校是學習專業(yè)技能的,思政課類的課程對自己來說“沒有用”,因而在學習的時候是抱著完成任務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稍差,很多理工科學生在高中時期也沒有過多接觸政治學科,學習難度較大。
(2)內容枯燥等客觀問題導致教學實效降低。近些年來,隨著時代發(fā)展變化,思政課教材也在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但從客觀層面來說,教材內容仍然是理論性較強。拿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這本教材來說,2018年重新修訂了,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教材,整本書14章內容,內容都是經過了高度濃縮的精華,但對于學生來說,難免覺得通篇理論知識點學起來太過枯燥,也容易提不起興趣。從這一方面,客觀來說就影響到了教學的效果。此外,部分院校也存在教學模式不合理、教學方式方法過于單一陳舊等問題,都影響了課程的效果。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必須要關注國家大事和社會熱點。根據相關調查,大學生群里對社會熱點關注度較高,但同時又因為大學生的思想單純、心理不夠成熟,所以容易被網絡輿論支配而產生不理性的認識,更甚者被有心人士或敵對勢力引導則后果更嚴重。因此,應將時事熱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內容體系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選擇社會熱點與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引導學生辯證的進行看待,理性認識。同時,一段時間內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是非常好的教學素材,應在課程教學中引入分析。
貼近學生、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主張,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又來源于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應從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出發(fā)挖掘開展新內容,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充分的了解學生的需求。高職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不同,可以采用廣泛的問卷調查、訪談和課中觀察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對課程的認識、興趣點等,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學習困難(聽不懂、枯燥難學、沒意思等)可以安排小范圍談心談話,與學生共同探討分析,獲取學生的課程需求;其次,對得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在課程中有目的性的安排學習;最后,將調查結論、調整后的教學內容與課程內容進行有效融合,嘗試開展專題模塊。
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教育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在拓展內容的基礎上也必須輔之以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雖然現在很多人主張課外教學、實踐教學,效果雖然會好但是在組織過程中還有有難度的,而且也不能實現常態(tài)化,因此,必須首要考慮的是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有效選擇應用教學方法,實現課堂內的高效教學。課堂教學方法有很多種,較多使用的是講授法,對于思政課中的理論部分課堂講授是必不可少的,要實現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也并非創(chuàng)新一種新的方法,而是對現有的方法進行分析與結合,針對課程情況、教學對象的特點、當前新媒體和大數據的支持,積極融合各類方法于課堂中,妥善選擇、周密設計。
當前大多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都注重理論加實踐一體化教學,但一方面,存在貫徹落實不夠的情況,高職院校課時有限,為了完成課程任務,實踐教學容易被擱淺;另一方面,實踐教學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要注重改進實踐教學,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實踐教學資源,打破課上時間限制,設計課前課后、學習生活都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實踐。同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把握關鍵節(jié)點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讓學生進行反饋、對存在問題進行解惑、對內容和學習過程進行總結。
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有它獨特的優(yōu)勢,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在信息時代更能培養(yǎng)學生信息獲取、加工、分析、創(chuàng)新、交流的能力,且愈來愈被重視。全國高校被迫推遲開學時間,采取網絡教學,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高校思政課也應該更加重視對網絡教學的選擇和應用。網絡教學有它的特點,我們在教學設計和制作課程時要切實考慮到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與網絡課程特點相結合,在確保內容的基礎上加強教學的效果。需要考慮到網絡教學除了優(yōu)勢外也有一些缺陷,比如難以了解網絡另一頭學生的動態(tài)、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主動等問題。因此,我們在打造網絡課程的時候盡可能的做到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而利用其它手段彌補缺陷,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使用鏡頭化語言、采取多種形式與學生互動,努力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網絡教學也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非目的,教學質量仍然是重點,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提高網絡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綜合利用教學工具完成教學任務。
最后,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一定要考慮到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進行分析總結,結合生源情況、心理特點等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課堂和課外實踐注重合理運用網絡新媒體開展教學活動,大力培養(yǎng)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