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婕/德宏職業學院
南洋華僑機工,是指抗戰時期,由陳嘉庚先生號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的華僑青年機工,組成3200多人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服務團”,他們分9批從檳城、新加坡等地出發,經越南、緬甸、香港三條線路,歸國從事滇緬公路的運輸和汽車維修等工作。
為紀念南僑機工的赤子功勛、展現海外僑胞的歷史功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修建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位于原滇緬公路中國段的終點——云南省德宏州瑞麗市畹町鎮,內設紀念碑和紀念館。陳嘉庚先生塑像立于四方平臺,再往上走是紀念碑,紀念碑俯瞰滇緬公路,對面是鄰邦緬甸。直沖云霄的紀念碑,象征沖破黑暗、走向光明的中華民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知識要想變得生動具體,必須與實際相聯系。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對照歷史,反省當下,緊密聯系實際,才能領會精神實質,掌握理論知識。南僑機工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報國情懷,是不可丟棄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實踐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從先進事跡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畹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紀念公園,直觀、生動地再現了當年南僑機工愛國抗日的事跡,把它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愛國主義是個人所應該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是忠誠和熱愛自己祖國的思想和感情,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為保衛祖國和爭取祖國獨立富強而獻身的奮斗精神。
許多愛國的華僑舍掉了原本安穩的生活和至親好友回國支援。華僑熱愛祖國,不能忍受侵略者對祖國的侵犯,視抗日救國為匹夫之責,國難當頭,三千壯士赴國難,滿腔熱血報效祖國,他們以有機會用行動報效祖國為榮耀,這種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
在現階段,愛國主義最基本、最本質、最重要的表現,就在于不遺余力地鞏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為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作出自己的貢獻。①
不管是海外僑胞,還是國內同胞,都是中華兒女,都應懷有愛國之心,愛國主義起到感召和凝聚的作用。在邊疆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中,有較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各民族學生之間做到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也是愛國行為。通過參觀畹町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中南僑機工的愛國事跡,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之心,把對祖國的熱愛變成自己的行動,努力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而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參觀南僑機工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先進事跡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高目標指向和最高要求是奉獻社會,在那個年代,與國內的同行相比,南僑機工是一個見多識廣的群體,是代表著現代生產關系和先進生產力的一個群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掌握一些技術,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艱苦的環境中,華僑機工能夠始終堅守崗位,盡忠職守,憑借熟練的技術加上機智、勇敢,戰勝了種種艱難險阻,出色地完成了運輸任務。正因為有這些忠于職守、技術熟練的南僑機工,滇緬公路才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戰“輸血管”、“生命線”。在自己的崗位上用實際行動支援祖國抗戰,體現了南僑機工有很強的責任意識,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
高職院校的責任是培養一批又一批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技能人才,具有明顯的職業性特征,職業道德教育的指向十分明確,加強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高職學生畢業后必然要走進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應該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養的社會人,遵守職業道德,提高責任意識。通過參觀畹町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中展示的南僑機工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事跡,有利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
南僑機工為抗戰提供后勤保障,輾轉于云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以及印度、緬甸等地。滇緬一線地處邊沿,經濟落后;熱帶疾病高發,感染幾率大;山高路險,濕霧迷離,意外事故頻發;雨季常遇山洪爆發,土石坍塌,公路被雨水沖陷,有車毀人亡的危險,環境十分艱苦。但機工們不怕艱苦,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在日軍戰機的無數次轟炸中奮力拼搏,不管刮風還是下雨,運送軍需物資,維護整修車輛,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報國之身有力地支援了人民抗戰。南僑機工放棄安穩優越的生活,回到祖國支援抗戰,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值得大學生學習。
在思想開放、理念更新、生活安逸的和平年代,仍然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這是一種生活準則,一種工作作風,一種利益觀念,一種精神狀態,一種高尚的奮斗目標和人類共同的價值方向②。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勤學苦練,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好專業技能,畢業后應從基層做起,不畏艱難,一線工作雖然辛苦,但可以扎實專業,打好基礎,學到最前沿、最基本的專業技能。許多基層單位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邊疆多民族地區的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后。這些地區雖然沒有優越的物質條件,但人才需求十分強烈,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大學生畢業后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面向基層、面向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支援邊疆建設、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就需要大學生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參觀畹町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中展示的南僑機工不畏艱難、艱苦奮斗的事跡,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南洋機工用生命、鮮血和汗水,在華僑愛國史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南洋機工們為抗日戰爭所作出的特殊貢獻。通過參觀畹町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生動地再現南僑機工的先進事跡,使學生們仿佛身處抗戰年代,更能深刻地體會到南僑機工的精神。結合我們今天所處時代的特征,在競爭激烈、心思浮躁的時代,大學生更應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努力學習,把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學到的書本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來,把知與行結合起來,把學習與踐履結合起來,把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和親身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注釋:
①愛國主義[N].人民網.2016-10-16.
②劉芳.淺論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