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呈/江西師范大學
模因論是以生物學家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用以解釋文化進化的新理論。1997年翻譯理論家切斯特曼出版《翻譯模因論:翻譯理論中的思想傳播》一書,奠定了翻譯模因論的理論基礎。自此,諸多學者積極參與該理論的研究,并將其應用于教學法、心理學、語言學等領域,這些課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豐富了翻譯模因論的理論框架。
《三國演義》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聞名中外。眾多英譯本中,美國漢學家羅慕士(Moss Roberts)的譯本是目前海內外通行譯本。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工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本文將以翻譯模因論為理論基礎,從模因復制和傳播方式來探討和分析《三國演義》中篇章名的翻譯。
模因理論發端于達爾文進化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著名論述。1976年,牛津大學學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發表名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首次提到“meme(模因)”,其學生布萊克摩爾(Blackmore)出版The Meme Machine(《模因機器》),繼續“模因”研究。隨之“模因”研究接踵而至,涉及諸多領域。芬蘭翻譯理論家切斯特曼最早將“模因”與翻譯理論結合,1997年出版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翻譯模因論:翻譯理論中的思想傳播》)一書。切斯特曼借助模因這一媒介,分析各個時期的翻譯思想,將相關的翻譯概念、觀點、策略和價值觀等與模因論結合,系統性地發展“翻譯模因論”。
國內模因和翻譯模因論的研究起步較晚,2003年4月30日,何自然、何雪林在《現代外語》中發表《模因論與社會語用》,是國內第一篇引進該理論的論文。何自然教授首次將meme譯為“模因”,隨之提出并發展了翻譯模因理論,基于遺傳學視角研究語言學層面的語言傳播規律,他(2005)認為翻譯傳播方式可分基因型和表現型兩種。其后,馬蕭(2005)將翻譯模因論與外語翻譯教學結合,建議外語翻譯教學遵循模因復制的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過程。尹丕安(2006)將翻譯模因論和翻譯策略結合,探討模因傳播過程對翻譯的影響,認為歸化翻譯是模因傳播初期的必要階段,而異化翻譯是模因傳播的要求與趨勢。莊美英(2008)將翻譯模因論引申到社會語用中,提出利用模因傳播策略打造廣告語言模因。目前,國內學者在翻譯模因論方面的研究按先后順序主要集中于這四個方面:翻譯模因理論介紹及推廣,翻譯模因理論對翻譯教學啟示,翻譯模因理論對翻譯的實踐指導,翻譯模因理論在社會語用翻譯中的運用。國內翻譯模因論的發展時間不長,其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模因的復制不是簡單的原文與譯文從內容到形式的一一對應,從模因復制和傳播方式來看,翻譯模因論在運用過程中可分基因型傳播和表現型傳播兩種,基因型指“內容相同而形式各異”,表現型指“形式相同而內容各異”(何自然,2005)。
模因基因型翻譯,直接復制和傳播原文思想與內容。對于同一原文信息,模因表現形式在復制和傳播過程中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其內容在復制前后始終保持同一(羅倩,2018:52)。
1、同形同義
在合適的場合下,信息載體可通過不改動原文信息的形式和內容直接傳遞。
例1:原文: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第十七回)
譯文:Yuan Shu Fields Seven Armies
Cao CaoJoins Forces with Three Generals (Moss Roberts,2000:405)
評析:原文選自《三國演義》第十七回章回名,袁術統領20多萬大軍分七路攻打呂布所在的徐州,同時曹操以朝廷的名義發詔令江東孫策,徐州呂布、劉備共同討伐袁術。原文“七軍”、“三將”在字面意思上指“七路軍馬”、“三名將領”,按照“數詞+名詞”的詞性順序排列。英語中,為表示順序先后或數目多少,常用數詞來修飾名詞,古漢語中也常有“數詞+名詞”直接組合的結構。這里“七軍”、“三將”表示數目多少,語義上不會產生歧義,因此翻譯時可直接按照相同結構進行摹擬,復制“數詞+名詞”這樣的排列順序,在同形同義角度下英譯為“Seven Armies”和“Three Generals”。這樣,原文想表達的涵義通過同形同義方式摹擬出來,未作過大改動又符合中英雙方的語言使用習慣,讀者也能完全接收譯本傳達出來的信息。
2、異形同義
這種傳播形式也是以復制信息內容為主,縱向遞進地傳播,翻譯傳播過程中信息形式會出現變異,但原文初始信息并不會因此受到改變,復制后的部分在內容上仍然與復制前保持一致(何自然,2007:158)。
例2:原文: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第一回)
譯文:Three Bold SpiritsPlight Mutual FaithinthePeach Garden
Heroes and Champions Win First Honors Fighting the Yellow Scarves (Moss Roberts,2000:3)
評析:原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一回章回名,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三位民間豪杰惺惺相惜從此義結金蘭,后三人斬殺黃巾軍首次立下軍功。“結義”是中國舊式社交習俗中的一種,沒有完全對應的英語表達,指原本沒有血緣和宗族關系的人通過磕頭換帖、歃血為盟等方式結為異姓手足,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維護這段關系。《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是同飲血酒的生死之交,而西方并沒有這種歃血為盟的習俗。但英語中有“plight one’s troth訂婚,婚禮中的盟誓”,“訂婚”是男女雙方訂立婚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結義”是結拜同胞情同手足并遵守共同約定與信仰——同生共死。這兩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成為模因宿主,將“結義”摹擬譯為“Plight Mutual Faith”,改變原文形狀但表達同樣涵義。原語信息通過異形同義的方式進行傳播,可增強目的語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同時利于推進民族文化的英譯傳播,讓中國文化元素“走出去”。
如果模因基因型傳播方式無法滿足原文的傳播需求,可根據不同需求將原文按照同一形式復制成不同內容,其方式有同形聯想嫁接、同構異義橫向嫁接等,這是模因表現型傳播(何自然,2005)。
1、同形聯想嫁接
這種傳播方式,語言形式沒有改變,但嫁接于不同場合,產生不同的意義聯想,讀者可由字面形態聯想到原語的語境意義。
例3:原文: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第十三回)
譯文:Li Jue and Guo Si Cross Swords
Yang Feng and Dong Cheng Rescue the Emperor
(Moss Roberts,2000:289)
評析:原文選自《三國演義》第十三回章回名,郭汜和李傕兩人矛盾激化展開激戰,李傕劫持漢獻帝,郭汜劫持百官,后楊奉和董承二人成功保護漢獻帝逃脫困境。原文中“大交兵”的字面意思是雙方交戰激烈。聯想一下三國時期戰爭場景的畫面,雙方士兵在戰場上手拿兵器面對面地拼殺,并且這些兵器是刀、箭、長矛等冷兵器,而非現代高科技武器。如果英譯時直接譯為“Cross Soldiers”,很難體現原文文化背景。而“Cross Swords交叉兵器”這兩個單詞的組合不僅解釋了原文“雙方激戰”的字面意思,同時可引起讀者聯想,由“sword”聯想到三國時期冷兵器時代的交戰場景。因此英譯過程中,“交兵”可作為模因寄宿在“cross swords”上,采用同形聯想嫁接,利于傳播源語文化。
2、同構異義橫向嫁接
這種傳播方式,語言模因的結構和形式都不變,但改變內容,用另外的詞語替代。語言模式一旦定格,模因就可以被復制、被模仿,達到語言傳播的作用(羅倩,2018:55)。
例4:原文: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第二回)
譯文:Zhang Fei Whips the Government Inspector
Imperial In-Law He Jin Plots Against the Eunuchs
(Moss Roberts,2000:29)
評析:原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二回章回名,張飛酒后怒打仗勢欺人的督郵,當晚劉關張三人棄官另謀出路,同時朝廷內何太后和漢靈帝欲與國舅何進密謀誅滅宦官。原文“何國舅”指何太后兄長何進,即皇帝的舅舅。何國舅與皇帝本身并無直系血緣關系,但他們之間因婚姻存續而維持著宗親關系。英語中,描述女婿與岳父之間非血緣但確是法律上的姻親關系,有廣為人知的“岳父Father in-law”一詞。“岳父”與“國舅”兩者在人脈關系的概念上具有相似性,可運用同構異義的傳播方式橫向嫁接,模仿和套用英語中為人熟知的“岳父Father in-law”,再沿用原文表達的涵義,適當改變模因內容——“皇家法律含義上的親戚”,譯為“Imperial In-Law”。突出當時時代“皇家”特點,目的語讀者可以清晰了解原文隱含的兩層含義:何國舅是皇家親戚不是普通大臣;同時,何國舅是與皇帝沒有直接血緣關系的外戚。這樣,中國文化很好地融入西方已有的文化背景中,利于源語文化傳播。
“模因”因其自身不斷復制和傳播的特點而成為文化可傳播的單位,這也加速了翻譯模因論的發展和傳播。同時翻譯模因論也為翻譯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角,我們不再按照傳統語言學角度研究翻譯,而是可以通過摹擬、復制、傳播的途徑研究翻譯。本文以翻譯模因論為理論基礎討論了《三國演義》中篇章名翻譯的復制和傳播方式,詮釋了語言模因在英譯傳播過程起到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