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盼紅/廣州工商學院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是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內容。2017年12月,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把“資助育人質量提升體系”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十大體系”構建任務之一,明確指出要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本文運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對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展開初探。
小樟,男,廣東韶關人,是我校建檔立卡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之一。父母均去世,僅剩兄妹四人相依為命。小樟家中排行老三,下面還有一個上初中的妹妹,哥哥姐姐均在外務工,收入微薄勉強維持一家生計。小樟的學費主要靠自己假期打工兼職、兄姐補給、東拼西湊所得,家境十分貧困。大一時與高中女同學談了一段時間戀愛,還擔任過班長,后因家庭貧困產生了自卑心理,異地戀導致最終分手。分手后像變了一個人,整天沉迷于網絡游戲,無心學習,學業成績班上墊底;性格也變得內向自閉,不愿與同學們交流。為了掙生活費,小樟經常奔波于各個兼職場所,無心班級事務,時常呈現“失聯”狀態。有一次臨近期末考試,他利用外賣送餐員松懈空檔期,偷拿了一份其他同學點的外賣,后被監控視頻調查出來,內心害怕失落。
高校貧困學生是非常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往往肩負著學習和工作雙重壓力,為了保障基本生活,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兼職工作上,很少有時間和同學一起參加活動。由于經濟方面的原因,高校貧困生更容易出現自卑、焦慮、自閉等消極心理特征,也比其他大學生面臨更多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案例中的小樟,在大一剛入學時對大學生活充滿熱情、對愛情滿懷期待,那時的他對待同學老師都很友善、也熱心班級事務。在擔任班長半年期間,工作認真贏得了不少同學的肯定,還和同學組隊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在與異地戀的女友分手之后,整個人的狀態發生了360度逆轉,漸漸地把自己封閉起來,學習、生活、情感仿佛都變得一團糟。筆者分析該同學出現如此轉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最本質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原因。由于家庭貧困,又喪失父母,沒辦法和其他同學那樣享受正常的衣食住行,該同學除了本身的學習壓力之外,還要承擔更多的經濟壓力。學費的問題還沒完全解決,又得為每個月的生活費奔波。和同學們的聚餐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錢,談戀愛也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而“一無所有”的他不得不選擇減少開銷,逃避現實,慢慢的他便意識到和同學們在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偷拿外賣是他經濟困難到一定程度時最直觀的表現。
第二,心理問題的逐步放大。該同學的心理問題形成并不是一時的,大一剛入學那會進入一個新的環境,結識新朋友,他對未來充滿期待和活力,心理落差并不明顯。由于命運的不公,和出身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們所擁有的相比,他變得越來越自卑。和異地戀的女友分手就像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境遇,他不愿意和別人訴說,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與愛情和友情都漸行漸遠。面對現實生活的磨難,他漸漸失去信心,于是封閉自己、沉迷游戲,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找歸屬感。由于實在經濟緊張,他萌生了偷拿外賣的僥幸心理,想通過“不勞而獲”滿足自己的果腹而不被發現,當被發現后卻感覺羞愧難當、滿臉沮喪,并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這是長期的心理問題壓抑產生的行為偏差。
第三,對學習有心無力。該同學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在兼職工作上,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非常少,學習成績逐漸落后。功課落后太多導致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動力。與高中學習環境不同的是,大學學習環境是開放和自由的,完全靠自主學習,該生缺少父母和老師的監督,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沒有了方向。加之離畢業期較遠,還感受不到社會大環境就業形勢的嚴峻,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于是便放任自己,忘記了考入大學的初心。
在本案例中筆者將資助工作原理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機理相結合,根據受資助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經濟資助、心理幫扶、學業輔導、綜合素質提升四個方面有效融合展開長效精準幫扶機制。
我國高等教育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資助體系,無論資助理念和方式怎樣改變,經濟資助都是高校資助工作最首要的功能形式,它能解決家庭困難學生的基本生活問題。下面用“四位一體”發展型資助體系來說明:
第一,國家資助項目有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學費生活費等多項補助項目。除了國家勵志獎學金是需要學習成績為依托才可獲得,其他幾項資助該同學均已申請。
第二,學校獎助項目,為表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心、關懷,進一步落實學校資助育人工作,學校領導和資助中心老師組織了“家訪慰問”活動,不僅送上了日常生活所需物資還贈與了慰問金。
第三,社會捐助的校友獎學金,考慮到該生家庭經濟情況特殊困難,系里老師們也會對該同學特殊關照把個別獎項名額留給他。
第四,個人自助方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校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展示、提升自我的多元勤工助學平臺,幫助他們塑造優秀品質和獨立人格。學校鼓勵貧困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到勤工助學中去,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勤工助學該生用自己的勞動掙取了生活費,自身價值得到了肯定和滿足,逐漸消除了心理障礙。
家庭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日趨明顯,學校缺乏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有針對性、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幫扶作為經濟扶貧的輔助手段,可實現大學生心理“脫貧”。
第一,當發現該生的心理問題后,筆者前后多次找他進行深入談心談話,試圖走進他的內心、與他建立友好信任關系,疏解他心中積壓的情緒。
第二,找一兩個與他關系較好的同學主動找他聊天,尋找他的興趣愛好點,讓他發掘自身的優點與能力,邀請他一起外出游玩,走出自我封閉圈,同時向他傳播一些積極向上的思想。
第三,以系“悅心驛站”為依托,制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幫扶制度,以各種形式開展活動,幫他們找回大一時生活的熱情與希望。
第四,利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的先進典型,開展挫折教育、勵志教育和成功教育,發揮榜樣的力量,幫助他們重塑積極、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促進他們在逆境中奮發圖強[1]。
第一,筆者和該同學認真分析了學業成績的重要性和社會競爭的殘酷性,讓他自己對學習重視起來,上了大學不等于解放,要對得起自己的寒窗苦讀十二載。告知他要權衡好學習和工作的時間,不能顧此失彼,學生最主要的還是要以學習為重。
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班委和舍友力量的幫扶作用,采用“一幫一”、“多幫一”的朋輩互助形式,通過總結學習方法,激發該生學習動力,幫助他樹立學習自信,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個社會對新時代大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等單一的能力,更多的是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第一,要深入開展誠信感恩教育,切實增強受助學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進而落實到感恩之行。
第二,根據學生的具體專業,推薦其參加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將課余和勞動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學習工作模式。學校也會積極與企事業單位聯系,推廣“產學研”聯合的一種育人模式,不斷地探索、完善建設校外勤工助學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與專業對口的勤工助學工作崗位[2]。
第三,以就業能力提升為目標,強化學生的就業指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就業方向。在對該同學進行家訪慰問過程中,老師們特意來到了村委會拜訪村支部書記,向其了解該村的一些基本經濟情況和勞動力就業情況,并探討了該生畢業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就業機會。他表示自己會努力提高學習能力,找準目標方向,結合專業所學,利用村里良好資源,盡力做出一番事業回報社會。
當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導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逐漸從“粗放型”轉為“精準型”,從“保障型”轉為“發展型”,將“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從而實現資助的初衷,促使貧困生真正地成長成才。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協同發展是新時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重點。高校要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從而實現資助育人的最終目標——培養學生全面發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