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新形勢下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大課題。“大學是立德樹人、人才培養地方?!耪?,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習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闡明了新時代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
全人教育理論是讓學習者不僅學到各科知識,還要接受道德規范與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教育是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需要關注人的智力、情感與思想道德等各個方面,使人的素質全面提高,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全人教育理論要求教師不僅教會學生知識,同時教會學生做人、做事,以期實現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和發展。全人教育理論指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內容、手段和策略,全面貫徹“教書育人“。不僅要實現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綜合能力的工具性目標,而且要達成高等教育的人文學目標和思政目標。
在高校教學中,“大學英語“是普通高校教學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同時也是一門課時多、歷時長、覆蓋面廣、關注度高的課程。其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了解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傳統意義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和提升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往往忽視“教書育人”理念滲透到教學中。2017年12月,教育部黨組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 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這就給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即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傳授和培養相結合,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
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重要途經。受傳統教育理念和升學壓力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在小學到高中階段,其思想行為一直是接受師長的教育與影響。進入大學,大學生活的相對自由,思想得以解放,此時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和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階段。大學英語課程中語言材料往往是以英語國家的文化為載體,這樣大量的外國思想和文化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道德思想的判斷與選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課堂上教師的正確引導,幫助大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和習得外國語言的過程中能甄別和辯證地認識外國文化和思想理念,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好“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在課程教學全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協同效應,實現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對于高校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共產主義信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重大的意義。
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對人才培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課程思政“理念的核心就是抓住課程教學的核心環節,挖掘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通過科學的潛移默化的內容設計,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確立科學的價值觀念,增強自身的綜合素養。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認真挑選語言訓練的話題,語言話題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學生中外文明溝通互鑒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促進學生個人健康成長,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社會責任。教師還需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挑選思想境界高、弘揚正能量的語言材料,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同時挑選反映國內外社會和政治熱點話題的語言材料,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教師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通過學生與學生互評來提高學生客觀評價他人優缺點的能力。
課程設計主要依靠課堂教學來實施。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是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課堂上需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來實現這一目標。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三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Never,ever give up(永不言棄)”,針對這樣一個話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在導入部分讓學生思考文中丘吉爾、林肯等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掌握語言知識點,獲取文章主題的核心觀點,即成功的秘訣,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奮斗不止的精神。在課文學習結束后,教師設計主題討論“幸福是靠奮斗獲得”,組織學生做主題討論“成功和幸??繆^斗獲得”,即強調學生要靠奮斗去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在主題討論中滲透丘吉爾、林肯的愛國主義精神,結合探討我們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家國情懷,為國家和人民奮斗不息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將英語語言學習、語言技能的綜合運用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結合,一方面使學生學到了相關的英語詞匯、語法和篇章結構等語言知識,訓練了語言技能;另一方面“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學生接受了生動的思想教育,使他們從偉人身上得到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努力奮斗的意義。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采用知識競答、演講和辯論、案例分析和展示匯報等方式來豐富教學活動和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采取”產出導向法(POA)“教學模式設計課堂教學,輸入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學生語言輸出部分設計思政內容任務,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思政教育和英語學習的無縫對接。這些教學活動設計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到一些與時事政治相關的熱點詞匯,提升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對國家政治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深入,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是高校各課程所面臨的新任務、新挑戰。大學英語課程融入道德和價值觀教育內容的載體是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身體力行。理念踐行是課程思政的核心,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的根本,全員育人是課程思政的保障。大學英語課程一方面要抓好課堂知識傳授,把基礎知識與前沿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習得一身知識,練就一身本領;另一方面是抓好知識的應用能力,把知識傳授與解決問題,書本知識與實踐問題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理論知識高、動手能力強、綜合素養好“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