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珠/云南民族大學
2017年9月,部編版教材在全國中小學啟用,義務教育階段使用教材的格局從“一綱多本”轉變為“一綱一本”,這是自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又一重要變革。可以預見,未來的基礎教育將長期選定使用部編版教材。因此,運用好新版教材,發揮出應有之效能是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師共同的期許。目前,部編版教材投入中小學課程已有一段時間,動態反映教材的運用情況對于部編版教材的研究至關重要,可以為完善教材、改進教學打下基礎,這也是本文討論的支撐及出發點。
在部編版教材出版之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所用教材存在多個版本,以語文教材為例:小學在用12種版本,初中在用8個版本。“一綱多本”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地方和出版社編寫教材的積極性,但是由于市場的介入,教材編寫易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因為編者專業能力有限、編寫時間倉促等原因而導致教材質量不佳的問題。因此,中央指示由教育部牽頭,組織各方力量,匯集多方智慧,編寫語文、歷史和德育三科教材,全稱“教育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當前,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學使用部編版教材,未來覆蓋學校還將繼續擴大,成為統編教材。
1、編寫理念與時革新
部編版教材編寫與其他版本相較,立意更高,更深厚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部編版教材編寫強調“整體規劃,有機滲透”[1],即與生活實際結合,與學科特點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之中,旨在讓義務教育不僅只停留在“說教”,而是“潤物無聲”,將人文素養內化于心。
2、選編內容人時并重
部編版教材在編寫內容上凸顯了人文性和時代性并重,并在內容選擇上刪繁就簡,更加貼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習興趣。以語文學科為例:小學一年級上冊人教版有41課,部編版有32課;初中七年級上下冊人教版各有課文30篇,部編版為各24篇。再看歷史學科:北師大2007版七年級上冊有25課,人教版有22課,部編版有21課。雖然課文數量在減少,但不等與知識總量和教學內容減少,而是對學習板塊內容進行了調整,更加豐富了教學內容。
3、編寫內涵凸顯學科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雖然在高中階段的課程目標中才明確提出,但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部編版教材將學科核心素養向下滲透,把知識點揉進課文里,從課文學觀點學態度,完善學科知識體系。比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每單元導語都會提出教學要點,結合教師用書上對知識點和訓練點的提示,可以有效幫助教師明確教學要點,不至于出現“課上滿天飛,課后題海練”的窘困境地。
研究維度是進行研究的切入點和參考值,對于教材運用研究,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1、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實施一門學科課程的標準,無論是教師教還是學生學,都是以課程標準為綱展開的,因此對于教材運用的研究,深入解讀課程標準的內涵是首要條件和重點,也為透知學科知識體系、學習能力以及情感態度打下良好基礎。
2、學科知識體系
學科知識體系是學科教學和學科學習之始,也是一本教材的內容核心。研究教材運用情況還要關注到教材是否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有序、上升的學科知識體系,通過多種評價方式考量教材運用的應然與實際結果。例如通過使用小學語文教材是否幫助小學生學會認讀拼音、漢字,通過使用歷史教材是否掌握了古今中外史實。
3、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進行學科學習的學習策略和思維方式,通過時間累積和認知發展,形成科學有效的學習能力,學習自主性不斷增強。例如語文學科的學會獨立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掌握綜合性學習的方法等等。再如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識讀歷史圖表、收集閱讀和分析史料、學習社會調査的基本方法;以及在更高階段,具備繪制示意圖的能力,能根據不同主題對史實進行比較、歸納和綜合,初步分析和運用史料進行探究性學習[2]。所以,教材運用研究還應探尋教材、教學中對于培養和訓練學習能力的體現。
4、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是學科學習的重點和歸處,體現著學習知識方法的內在價值,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一本教材不僅囊括基礎知識,還蘊含著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家國情懷。因此把引申情感態度納入教材運用研究之中是充分必要之考量。
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對于開展研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結合教材運用研究的特點,適合的研究方法有:
1、文獻法
任何研究都不是割裂、分離的。教材運用研究也不是只熟讀教材就足夠,還需要研讀課程標準、其他已出版教材、相應學科研究等文獻著述,通過分析梳理歸納,以全面理解教材運用研究的問題。
2、問卷調查法
要直觀科學反映教師和學生對于教材的使用感受,以及對教材的運用程度,問卷調查是行之有效的科學途徑。通過使用教材組織教學情況、教材使用評價和使用反饋問題等方面設置調查問題,進而掌握教材在教學中的運用情況。
3、訪談法
訪談法可與問卷調查法相結合進行研究。問卷調查法覆蓋對象范圍較廣,適宜反映可量化的結果,但是若要加大研究內容的縱深,探究不易量化的規律和結果,訪談法更加適切,因此兩者結合或者有選擇的使用更為恰當。
4、觀察法
主要用于課堂觀察,觀察教師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關注對象等方面以及在實施課程中的具體情況,依靠觀察量表分析學生課堂上注意分配、課堂參與度等情況。
一項研究的科學性、嚴謹性離不開理論積累的厚積薄發,因此研究好部編版教材運用需要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具體而言,首先要深切理解部編版教材的編寫背景和現實依據,了解當前基礎教育的時代背景和發展趨向。其次要結合專家意見,獨立研讀教材,從宏觀和微觀等不同層面上把握部編版教材的編寫變化和突出特色,特別是會對教學實施方式和策略產生影響的新變化,在實證調查研究中要重點關注——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新增“和大人一起讀”板塊,就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再者是對學科課程標準的動態把握。部編版教材是基于語文、歷史、德育的課程標準進行編寫的,如此課程標準可以作為衡量教材運用重要參考。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以及相關研究,都在與學科核心素養有機結合,部編版教材的運用也不例外。如何培養和保持核心素養的敏感性?通過學科課程標準及相關理論的積累,加之明確學科核心素養價值取向和深切內涵,這樣才能夠在收集課堂教學實例中及時分析,不流于形式。雖然目前學術界尚未公開討論確定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核心素養,但是從課程標準和已有的學科核心素養也不難窺見皮里。
教材的運用依賴于教學組織。部編版教材與舊版教材比較,凸顯出的創新與特色是否在教學中得到運用,并發揮出應有的效用,理解教材編者的用意,是探究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意圖。探究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主要是分析是否因教材創新而創新,是否隨教材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不一定是在原有模式上全盤翻新,更重要的是依據教材分課型、去操練、強效果。
總而言之,進行部編版教材運用研究是在加強國民道德培育背景下的現實要求和理論豐實,運用好研究策略有助于專家學者了解部編版教材實際使用情況,有助于一線教師檢驗教學效果,也為不斷完善部編版教材提供了現實依據和未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