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虎/淮陰師范學院
2005年,國家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通知精神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教發[2005]19號)文件;國家十二五期間,把部屬、省屬高校納入了“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統一按照工業企業標準開展節能減排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樹立,突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的發展理念”。而高校作為未來接班人培養的最后一站,肩負著節約能源資源的重要使命;高校自身也是用能大戶,2萬人的辦學規模能耗總量一般超出3000噸標煤/年,更加彰顯了高校節約能源資源工作研究的必要性。本文通過總結節約能源資源的意義、分析存在困難、提出節能建議,希望能為高校建設節約型校園增色添彩。
高校是資源能源消耗大戶。首先,高校的數量龐大。以江蘇省為例,到2017年底,F省共有142所高校,在校生194.5萬余人[1],而全國2017年有2914所普通高校3800余萬在校生;并且,全國高校數量占國內公共機構的三分之一,在公共能源機構能源消耗占比超過40%,是公共機構節能減排的重點。其次,高校是人群密集地方,是整個社會的縮小版。高校為了保障生活、教學、科研等常規活動,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以東部沿海省份江蘇為例,從2010年以來,省公共機構事務管理局通過高校能耗管理平臺持續每年對全省68家省屬普通高校資源和能源消耗進行了統計,2017年人均能耗為126千克標準煤、水資源消耗為46.24噸。也就是說,在校的大學生每人每天節約1度電,全年在校9個月可節約270度電,全國大學生可節約100.26億度電,相當于江蘇省H市1年工業總用電量。隨著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在高校的大部分學生公寓已經或者即將安裝空調,以F省H市為例,6家普通高校近3年完成學生公寓空調供電線路改造和近2萬臺壁掛式空調安裝工作。而且,未來的發展趨勢,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上課教室等校內大型公共場室內勢必繼續配置集中制冷、制熱設備,提升辦學硬件水平,這樣能耗將會有一次跳躍式的猛增。
高校在引領社會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高校具有科研實驗硬件軟件條件,便于開展新能源、新技術的研發和實驗,而且國家也鼓勵支持高校與實踐緊密關聯。第二,高校的大部分學生是學習的階段性暫停站,少部分繼續深造,大部分步入社會,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他們所秉承的資源能源消費觀念將是社會主流,是否持有科學合理的觀念,將帶來各不相同的影響。
由此可見,高校是公共機構用能大戶之一,開展資源能源節約工作意義影響深遠。
筆者從事后勤能源資源管理15年間,參與、見證了各類制度醞釀、出臺、完善等工作,付出的大量的汗水、心血,但是在一線貫徹執行的過程中往往達不到文件、規定的預期;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節能工作領導小組、節水工作領導等學校層面管理非常設機構,可是專題研究部署資源能源管理工作會議還是少之又少的,在處理頂層設計方面是有缺位的;高校負責源能源管理服務工作的一般就是能源管理科、水電管理科、節能辦公室等專職機構,往往就成了消防救火員,哪里有問題解決哪里,在統籌思考、全局謀劃、宏觀把控上還有許多不到位。
缺少科班出身的專業能源資源管理隊伍,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一是當下高校從事能源資源管理的人員基本上都是水電工人出身,大學本科出身很少,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的、專業的能源資源知識培訓,僅僅取得行業準入門檻的電工證、高壓電工證等等,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偏低;二是目前大學常規教育課程中幾乎沒有能源資源管理專業,新進入高校能源管理工作的人員一般還都是電氣專業畢業生;三是高校自身重視不夠,為了節約人員經費,往往就從社會上招聘一些臨時人員,只能做一些基本工作,專業素養偏低,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眼界、長遠思考,最重要的是主人翁意識、職業認同感還遠遠不夠。
高校關注的重點在教學、科研工作,相應的在該領域的經費投入的較多,而對后勤工作的重視力度不夠,投入的經費更加是有限,即便是投入的經費也只能救火式維持后勤各項設施設備現狀,投入到適應時代發展的設備很少,投入到高科技的就更加少之又少。以F省H市C普通高校為例,2016年以前學生餐廳一直用煤鍋爐供熱,2017年國家、省下文強制淘汰燃煤鍋爐,學校艱難的擠出500萬元,對新校區的學生餐廳能源以及配套的設施設備進行了徹底更新。而老校區的能源改造及配套設施更新更加迫在眉睫,2018年學校沒有財力解決該個問題,在不斷努力下,2019年啟動該項目。如此狀況,推進需要較多經費的能源消耗實時監控平臺建設更加難度重重。
高校節約能源資源工作點多、線長、面廣、量大,科學、合理、有效、可行的制度管理是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運轉的前提和基礎。一是要按照國家的《“十三五”全民節能行動計劃》要求,整合、修訂、出臺用電、用水、用燃氣、用蒸汽等能源資源管理的規章制度,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制定《高校“十三五”節能行動計劃》,可以將之納入到部門年終考核范圍,給與一定權重,加大工作砝碼,以經濟效益推進節約工作。二是要健全工作機制,確立工作主體,賦予主導權利與責任,要求聯動部門的積極配合;加強監督管理,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時公布存在問題,確實起到“臉紅出汗”“如坐針氈”的效果。健全的規章制度不僅能增強從業人員規范管理、科學操作和用心服務的意識,更能促進用能人員珍惜、愛惜我們的能源資源。
首先,在引進人員上下功夫。在隊伍自然減員的情況下,努力爭取學校用人資源,招聘和錄取資源能源科班出身的普通高校畢業生,為高校資源能源隊伍注入新的血液,解決新技術、新產品的使用人員接手問題。其次,挖掘內在潛力。注重現崗位工作人員的培訓,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改變經驗主義、拿來主義的工作作風,形成規范、統一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同時,可以試探性地小范圍嘗試交叉式輪崗,培養大家一專多能的業務能力,提高整體隊伍的綜合素養。第三,推行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即體現高校工作環境的優越性,也能夠彰顯對解決實際問題的嚴格要求,通過科學薪資和事業發展留住能力強、作風正的員工,全身心投入資源能源管理工作。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進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國 辦發(2010〕25號 )和《關于推進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見》(蘇事管 〔2017〕54號)已明確提出高校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見。對于高校來說,效仿有關部門的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引入社會優質服務主體進入校園,校方提供服務場所、提出服務需求,企業出資、出技術,維護運營管理。,以江蘇省淮安市F高校為例,2017年學校與兩家上市節能專業企業合作,改建了3個學生浴室服務模式,兩家企業投入800余萬元進行節能和環境改造,現已全部投入使用,緩解了學校建設資金壓力的同時,改善了洗浴環境,節約了能源資源。
高等學校自從1999年擴招以來,在校大學生人數井噴,同學們的衣食住行也在高校的辦學模式也在不斷改變,有的通過合并來滿足暫時需求,更多的是建設由有關部門牽頭,統籌市政資源優化配置建設大學城。新校區的建設,基本上是在2000年以后,建設年代較近,基本用上了新設備、新能源、新技術;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老校區依然存在,老舊設備、技術等依然在使用,例如衛生間的溝槽一體化抽水箱、老舊變壓器、二次供水泵電機、樓宇消防泵房電機、日常照明空氣開關、年代久遠的空調等等。以江蘇省淮安市F高校為例,2015年拉網式排查更換了2500只節能燈泡;更新了200盞LED庭院燈,僅此一項每年節約用電54萬度(原庭院燈為金屬,更換后LED燈,每天)。由此可見,老舊設施設備的更新更換對節約能源資源效果顯著。
一是依托“世界節水日”“世界地球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全國節水周”等節約能源資源重大節日,發動師生員工積極性,開展”節水齊行動““環保低碳綠色出行”“廢舊紡織物回收節約資源”“暫別手機12小時”“隨手關燈一小步,節約能源一起來”“停電一分鐘”等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大家對節約能源資源意識。二是將能源資源納入大學生課程體系,開設選修課,計入專業學分,讓節約能源資源建設工作成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成份。通過系統的、專業的課堂知識的學習、實驗,掌握節約能源資源的理論知識,讓其能夠真正入心入腦,約束好自己的行為,更關鍵的是走向社會以后,力所能及的去影響、改變整個社會,引領、建設節約型社會。
總的來說,高校的節約資源能源工作任重道遠,是一件利國利民利校的大事好事,是建設節約型環保型社會風向標領頭羊,作為高校人,應該發揮高校理論、人才、科研等優勢,積極研發新能源、新技術、新產品,從源頭節約資源能源;不斷深化高校專業課程改革,源源不斷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專業人才,從管理層面節約能源資源;引領制定行業標準形成統一規章制度,讓節約能源資源成為一種長效機制,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實現國家、社會和學校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