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瑩/桂林旅游學院
作為當前階段我國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的地位在近些年中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隨著我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是否與產業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是衡量其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想要將其區域經濟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出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和區域產業結構對人才的需求相一致,才能更好的發揮出職業教育的價值。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將專業建設和產業結構發展進行有效銜接,對于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積極重大?;诖耍挛膶⑸钊胩接憞鴥韧饴殬I教育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相關研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專業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基本概念,根據《辭海》中的釋義,專業是指“高等學?;蛑械葘I學校根據社會分工需要劃分的學業門類”,除此之外,我國許多學者也對“專業”定義做出了詮釋,姜大源等將專業解釋為基于學科門類和社會職業分工需要而形成的進行專門知識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簡單來講,專業就是高等院校發揮其人才培養職能的最小單位,不同課程的不同組合形成了不同的專業。目前,我國關于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研究的文章很多,其中知網上的相關論文數量高達20000篇,但其中大部分都是職業院校所分享的自身專業建設經驗。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點,專業設置是該領域研究的重點,在我國,很多學者都從社會需求、服務產業等方面對高職教育專業建設進行了研究,同時部分學者也指出了我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領域存在的問題,如龍偉的《試論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專業建設》一文中就列舉出了現階段我國高職教育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價值取向過于功利、專業發展布局規劃不合理、新建專業市場調研不完善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后續一系列問題,如教育資源缺乏、專業建設穩定性不足、專業在人才市場的需求面較小等。
我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研究總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觀點,分別是構成因素說以及“目標—方式說”。前者認為專業建設的核心是對其內部各相關因素的進行組合建設,一般情況下,比較常規的專業內部因素有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基礎設施設備等。二者則認為專業建設則是從全局統籌角度出發對專業作出布局、評估、調整等內容。
從第二項觀點入手,我國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專業設置的管理機制與模式。蘭利瓊和李國茂(2011)在《高等學校專業設置管理中權利制衡研究》中,對美國加州社區學院、州立大學以及加州大學的專業設置過程、英國大學、中國大學的專業設置管理情況進行了比分分析,提出了推動高校專業建設改革的對策,包括明確高校專業設置自主權和辦學質量權責關系,加強專業設置渠道監督、完善專業評價制度等。其二,在專業建設評估方面,趙綏生,趙居禮(2012)在《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評估體系的構建》中提出了我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評估的基本思路,即組建專業建設評估專家委員會,同時編制量化考核指標體系,采用文件評審和現場考核評審相結合的方式。在此基礎上對專業建設評估體系考核要素進行了闡釋,如校內專業結構和專業布局合理性、專業建設硬件條件、人才需求調研論證等。
除了職業教育專業建設之外,很多學者也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推動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產業的協調發展方面。如彭移風(2206)年基于浙江產業集群發展和高職教育發展狀況,提出了高職教育專業建設應與產業集群經濟發展相銜接的觀點,并針對性的提出了專業布局優化的具體措施。在知知識經濟價值不斷提高的社會發展背景下,知識產品、供應體系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越來越高,知識在產業整合、重組等環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職業教育專業對接產業鏈可以促進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全覆蓋產業鏈上下游多個環節。
基于產業集群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集群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突破,如高紅梅(2012)在《服務與支撐——基于產業集群的職業教育專業集群建設研究》一書中,提出了基于產業集群建設職業教育專業集群的思路,她認為這是職業教育服務于區域產業發展的一種全新設計方式,結合遼寧省產業集群和職業教育發展情況深入探討了職業教育專業集群建設的具體方略。巢新冬和劉桂林(2013)對基于區域產業集群的高職院校紡織服裝類專業建設和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認為想要培養出區域產業集群發展所需的技人才,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集群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和區域產業發展趨勢進行有機聯動。
在職業教育和產業協同發展的理論研究方面,唐智彬和石偉平(2015 )通過研究認為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協同的邏輯起點在于觀念認同、共同價值目標以及認知共識等方面,他們分析了職業教育部門和產業部門在不同知識體系下的生產分工、社會分工以及信息傳遞,構建了具備共同利益基礎的二者協同機制。在職業教育和產業協同發展內涵方面,侯興蜀(2016)研究指出,中國職業教育和產業協同發展的內涵主要體在三個方面,分別是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共同推進、縱橫兩向的決策協同以及地區分工與共享協同。
目前,我國關于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研究內容相對分散,缺乏系統性,以迎合產業發展演進趨勢為基準,職業教育的專業教育包含有多個層面,如專業布局、結構調整、專業定位、人才培養模式等。因此不能只關注專業建設,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通過搜集和概括國外關于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相關研究之后發現,相關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產業集群或是高職教育某一領域,針對二者聯系的研究偏少,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高技能人才培訓、產業集群與普通高等院校關系等方面,但即使如此,其中很多研究對于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都具有積極參考作用。如Rasa Viederyte (2013 )分析了海洋產業集群在海洋產業整體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促進作用。Pi-feng Hsieh(2009)對美國以及日本等地的深海水產品產業集群的發展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根據研究內容來看,日本深海水產品產業集群競爭優勢最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在大學、企業等專業培訓和教育活動中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綜合所有相關研究成果來看,國外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和產業集群的直接研究相對較少,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實踐層面,缺乏深層次的理論分析,如高等院校和產業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
其次,在產業融合和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方面,Francoise Lemoine (2015)研究指出勞動者技術水平和研發強度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Youngjung Geum(2016)綜合韓國上百個成功的產業融合數據,將產業融合該概括為技術增強、政策驅動增強、社會商業公共服務生成以及技術驅動產生新價值的生成等四種類型。
再次,針對產業轉移和職業教育發展關系的研究方面,現有理論研究成果顯示產業轉移能夠為產業轉移承接地勞動者的就業創造有利條件。如Mckean (2005)通過研究發現產業轉移之后,產業轉移承接地勞動者可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且在整體市場用人需求增加的情況下,承接地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和素質水平也會出現一定幅度的提升。Collings(2009)指出跨國企業想要獲得持續發展,應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人力資源規劃、招聘、績效評價以及培訓等方面的活動。受此影響,我國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很少和跨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最后,針對職業教育和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方面,Yir-Hueih Luh(2015)研究認為,新時期產業競爭的關鍵因素為創新型人力資源儲備情況,這影響著企業能夠保持持續競爭優勢。Christoph H.Loch(2010)則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完善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可以為勞動者提供持續不斷學習的機會,促進其素質水平和知識水平的提升,強化其復雜問題應對能力,進而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實現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結合上述兩個小節的研究來看,當前階段我國職業教育中的專業建設研究大多是從社會人才需求的角度出發的,其中很多研究表明了職業教育研究和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根據當前研究成果,其中的主流觀點認為職業教育應主動適應產業發展。這是因為產業發展以及轉型升級的速度永遠要領先于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因此產業發展為職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基于現有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著重注意兩方面的內容:以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相協調作為研究前提。產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極大的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應從產業發展演進趨勢入手,對職業教育內部專業要素的組合調整,銜接產業發展需求。其次,積極對現有研究進行拓展,推動職業教育概念和研究內容的持續創新,積極推動職業技術教育與產業經濟兩個學科研究的滲透交互,為職業教育和產業協調發展的進一步研究拓展了視野和思路。
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有三:首先,研究結構不合理,理論性和經驗性研究的比例不協調?,F有研究基本上以經驗范式為主,大部分內容都是靜態描述,對過去實踐經驗的依賴性較強,缺少理論方面的深入探索,不足以支撐未來的創新,解決不斷更新的職業教育和產業協調發展問題。其次,尚未形成系統分析研究框架。當前階段,大部分研究都是以產業演進作為背景對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相互協調進行分析,但是至今未形成理論層面的研究框架,導致研究內容十分松散,不成系統。其三,部分研究未能與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建立聯系,研究浮于表面,不具備實際參考價值,提出的戰略以及措施也不具備操作性,難以真正落實。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所研究的是職業教育和產業兩個系統的耦合,因此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應該與產業演進趨勢以及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緊密結合起來,如此才能使研究具備一個明確的方向,逐步形成系統完善的研究框架,為職業教育專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相互協調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