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飛/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開始正式傳入中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廣布中國大江南北。同時關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真理也得到廣大仁人志士的響應和傳播。特別是在20世紀初,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價值所在和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
歷史唯物主義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群眾的檢驗,立足于“現實的人”為基礎來解決問題,實現了社會歷史的真正變革,并且在社會實踐中,給當時正處于危難中的一些資產階級革命家帶去了照亮黑暗的曙光,為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解放指明了方向。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受到了來自帝國主義國家經濟、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侵略,逐步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民族危機此起彼伏,國家面臨著思想信仰的危機,民族資本主義遭到重創,優秀傳統文化也面臨危機,此時的中國急需要一種正確的思想來指導領導階級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出困境。
最早解讀唯物史觀的是中國先進分子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變革中國社會,他們把唯物史觀應用到中國的社會革命中加以創造和應用。一方面,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中國革命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回答了為什么要革命,革命是為了什么,怎么革命,革命的目標是什么,革命的保證是什么等問題,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解放、階級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目標;另一方面,將唯物史觀與中國思想學術相結合,并加以創造性運用,促進了中國一大批馬克思主義人文學科的興起,為中國學術的發展帶來了新氣象。唯物史觀在中國的系統發展,集中體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三個時期既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完善的歷程,同時又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發展的過程,顯現出唯物史觀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
列寧同志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在民主革命過程中,以唯物史觀作為改造中國的理論武器,將唯物史觀與中國國情和革命實際相結合,圍繞“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歷史主題,從中國革命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以實現民族解放、階級解放和人的解放,實現社會主義為目標,立足于解決中國最廣大的農民的生活實際,以階級斗爭、社會革命為手段,經過艱難曲折地探索,在正確分析世情、國情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總結了關于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根據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深刻地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第一次闡明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從唯物史觀角度來看,社會革命的根源主要來自于社會基本矛盾。其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從根本意義上看,生產力即人能動的改造物質世界的實踐能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也是社會變革的落腳點和歸宿。換言之,社會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質上是人的解放和發展。人在生活、生產中的需求推動著生產力的變革與發展;生產力的變革與發展客觀上要求與之相適應的、聯結生產力中人與物的要素的生產關系也要不斷變化,并遲早要發生變革。生產關系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它變革的客觀要求,又會引起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領域的變革。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為一個相互作用的紐帶,它們之間復雜的矛盾運動,以生產力為起點,影響到生產關系,進而影響到上層建筑;并且只有變革上層建筑才能實現生產關系的變革,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而實現生產力中人的解放與發展,變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的手段,就是社會革命。正是因為正確理解、把握了唯物史觀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要點,中國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實踐中,旗幟鮮明地指出 :“ 革命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1]。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中國共產黨人將社會基本矛盾原理與中國國情和革命實際相結合,在正確分析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形勢的基礎上,創造性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回答了在中國進行社會革命的根據,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的創立提供了哲學基礎。更加體現了唯物史觀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緊密和深層關系。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唯物史觀遭到一定時期內的誤讀和曲解,阻礙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真理的光芒不會褪去。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主的黨的代表集體,根據社會主義歷史實踐的經驗教訓,對政黨、領袖和群眾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闡述。鄧小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向來認為,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在黨群關系方面,鄧小平認為,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是因為始終堅持著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的宗旨。在領袖與群眾的關系方面,鄧小平認為,馬克思主義在承認歷史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時候,從來沒有否認杰出的個人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也從來沒有否認領袖人物對于政黨的作用,但是工人階級政黨的領袖,不應該在人民群眾之上,而是在人民群眾之中,不是在黨之上,而是在黨之中。針對個人崇拜,鄧小平明確指出:“作為一種有長遠歷史的社會現象,不會不在我們黨的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有它的某些反映。我們的任務是繼續堅決地執行中央反對把個人突出、反對個人歌功頌德的方針,真正鞏固領導者同群眾的關系,使黨的民主原則和群眾路線,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貫徹執行。”[2]
事實上,關于唯物史觀的根本問題不僅限于上述毛澤東和鄧小平所強調的內容,在唯物史觀的其他根本問題方面,毛澤東和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均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他們探索的積極成果在促進和推動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唯物史觀因其鮮明的價值旨向和現實指向,被中國知識分子作為變革社會的理論武器,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的走向。同時,唯物史觀還因其無與倫比的理論魅力,逐漸成為中國學術思潮中的主流思想。唯物史觀作為一種科學理論觀點,以最基本的“社會”元素作為研究問題的立足點,以最主要的元素“現實的人”的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作為研究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倡導人們以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觀察分析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問題,運用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歷史的和邏輯的統一等辯證方法,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去尋找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這套全新的治學話語系統,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中國傳統的治學方法,在中國學術領域引發了一場從研究指導思想到具體研究方法的變革,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學術氣象和風格。在唯物史觀的影響下,社會中一批新的人文社會學科,如馬克思主義史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文學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等學科體系逐漸形成。
立足新時代背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了重大的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且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具體展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內涵,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主題,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集中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
回望歷史,積累和總結經驗教訓,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在,展望未來。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進一步深入解讀唯物史觀,將唯物史觀與當代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唯物史觀,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大眾化,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現實的人創造的,現實的人的物質生活生產能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但是,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只能在繼承前代創造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基礎上創造歷史,并且在創造歷史的實踐中,要受到社會生產關系、社會意識形式以及人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制約。其中,作為觀念形態的社會意識形式,尤其是作為意識形態的理論,對人的發展和社會歷史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的反作用。作為意識形態的理論是否科學,是否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直接影響著人的發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唯物史觀理論體系的價值旨歸是實現無產階級解放,進而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社會發展動力原理,都是圍繞著這一價值旨歸生發出來并展開的。
在新時代下,我們仍然要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之中,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科學旗幟,在實踐中堅持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制定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的科學前提和真理旗幟,永遠都不會過時,也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新的動力。
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固然重要,但是結合本國實際,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更為關鍵。實現唯物史觀與中國國情的“合力”,首先要認清中國的國情,認清國情是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是中國國情最基本的內容,對此認識正確與否,直接關系理論與實踐能否結合以及結合的程度。
20世紀上半葉,在“戰爭與革命”為時代主題的世界歷史進程中,要認清中國的國情,必須將其放在世界歷史背景下,以世界眼光加以辯證認識,在當今世界一體化進程中同樣如此。既要看到世界歷史發展的普遍性,又看到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作為傳播和運用主體的中國先進分子,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需從中國社會革命實際出發,在不斷深入系統傳播唯物史觀文本(包括經典文本或闡釋性文本)的基礎上,自覺提高解讀唯物史觀文本的能力;在唯物史觀理論和中國社會革命實踐的互動中,通過對中國社會革命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探索與思考,通過對中西文化關系的不斷反思,等等,不斷克服文化上的、世界觀、價值觀上的差異,真正把握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實質。以此來指導中國革命實踐,才能實現二者的真正“結合”,產生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3]。
我們倡導旗幟鮮明地堅持唯物史觀,深入研究唯物史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僅是為了“以馬學馬”,更在于“學馬學中,學馬致中”,也就是為了將唯物史觀理論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以此指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真正把唯物史觀落到實處,首先要求我們緊緊圍繞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論,將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需求、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等問題,切實作為政策制定的著眼點和出發點。其次,要關注民生,切實解決民生基本問題,如住房問題、醫療問題、上學問題、環保問題、收入分配問題、就業問題、社保問題等等,這既是以人為本理念的現實體現,更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民生問題既是人民群眾生活必需的問題,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民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它不僅關系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還關系黨的盛衰和政權穩定。
從唯物史觀來看,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和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反映人民群眾所急和所需即是民生,民生問題無小事,關注和惠及民生就是務實政策,換言之,在唯物史觀的語境中,解決民生問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