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巍 王印華 張書皓 陳允恩 李靖陽 李麗娜 龐 楠/華北理工大學心理學院
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將軍民融合發展為一項國家戰略,更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強調軍民融合。十九大報告還將軍民融合發展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多項戰略統一為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體系。在新時代,推動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已經成為一項重要任務,而推動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不僅可以推動我國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還可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
長期以來,“軍”“民”之間的問題一直都是困擾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如何在穩定“軍”“民”關系的基礎上,幫助“軍”“民”協同發展,形成“軍”“民”的強大合力,進而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一直是國家領導集團在不斷探索的問題。所以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陸續經歷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團所倡導的“軍民兩用”的思想;經歷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團所倡導的“軍民結合”的思想;經歷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集團所倡導的“寓軍于民”思想和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領導集團所倡導的“軍民融合思想”。雖然不同時期的“軍”“民”思想有所不同,但是從思想整體來看,依然推動了“軍”“民”之間的相互融合。在國家危難存亡之際,正是因為“軍”“民”之間的相互結合,才形成了強大合力,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統一。在改革開放之際,國家的發展重點是經濟,這一時期的經濟建設比國防建設的重要性相對更高,也正因此,與時代相符的“軍民結合”和“寓軍于民”出現了,總之,軍民融合的理念是國家不斷探索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而出現的重要成果。[1]
當前的中國正處于發展轉型和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要實現民族復興必然要實現國家的發展,改變以往國家的落后狀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但國家復興和國家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制約因素,為了從容應對這些因素,解決這些難題,國家必須堅持軍民融合的發展道路。習近平主席就曾經指出,要將軍民融合發展成為一項國家戰略,而這項戰略會影響到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軍民融合也將成為促進國家興盛和軍隊強大的重要舉措。在新時代,軍民融合的戰略一方面可以推動我國軍隊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因為通過軍民融合,可以拓展我國國防事業的后勤市場,讓中國民營企業進入軍工行業,這樣一來,軍用產品和技術市場、軍工資本市場、軍工人才市場都會得到拓展,有利于提升國家戰爭能力和國防實力。從另一方面來說,通過軍民融合,國家的經濟結構也會因此發生變化,對于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時期的中國來說,是有利于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由此可見,軍民融合也是實現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的一項重要決策。
在新時代,我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越來越復雜,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穩定住自身國際位置極其重要。現如今,我國正處于傳統安全威脅、非傳統安全、國內安全隱患、國際安全隱患、現實安全威脅、潛在安全威脅、軍事安全威脅、其他安全威脅等多種威脅相互交織的環境之下,為了從容應對這些復雜的安全威脅,我國必須堅持軍民融合的發展理念。現如今,要實現防御功能的復合型發展,而為了實現防御功能的復合型發展,堅定地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也是國家面對國際環境、穩定國家局勢的重要舉措。[2]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對軍民融合戰略的堅持,使得我國軍民融合的發展取得了極其豐富的成果,但是和軍民融合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終極目標相比較,仍然存在極大的差距從軍民融合的實際情況來看,軍民融合依然存在基本認識欠缺、思想觀念落伍、管理體制欠缺、等多種問題,通過歸納,主要是體質性問題、結構性矛盾和制度性問題三方面。
體制性問題是制約軍民深度融合的根本性問題。從軍民融合的整體狀況來看,軍民融合的體制性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是軍民之間缺乏完善的聯結機制,由于聯結機制的缺乏,導致“軍”“民”一直處于分離狀態。第二個問題在于,雖然軍民融合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但是“軍”“民”一直缺乏真正融合,所以導致“軍”“民”之間都一直處于各自為政的局面,導致“軍”“民”之間缺乏有效的相互協調和相互統籌。第三個問題就在存在于軍民融合的內部,由于軍民融合比較淺顯,所以導致軍民融合各領域、各環節之間無法做到協調統一,各領域之間的融合也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整合。第四個問題在于融合體制的缺乏,因為“軍”“民”始終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融合體制的欠缺下,就會導致“軍”“民”之間存在不順暢的問題,比如缺位、越位等問題,都是因為體制不完善而產生的。[3]
結構性矛盾的主要內容是,隨著時代和國際形勢的發展,我國的國家安全需求和國家發展需求日益擴大,但是與此同時,軍民融合戰略下中低端技術產品供給能力和高端技術產品供給能力的卻出現了嚴重的不匹配問題。而且這種結構性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為隨著軍民融合的不斷發展,我國對網絡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技術的需求越來愈高,但是技術部門的供給能力卻十分有限,所以導致軍民融合的步伐遭到了嚴重制約。尤其是在國防安全方面,隨著國際局勢的日益變化,軍隊對于武器裝備的升級也有著更高的需求。
軍民融合是一項有利于人民、軍隊和國家共同發展的戰略決策,所以推動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也是一條必由之路。所以,要推動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必須從黨和國家的角度來進行思考。為此,必須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強化黨對軍民融合的領導和引導。首先,要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重要戰略,納入國家戰略體系當中,并且為其制定全局的規劃和政策。其次,還要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尤其是在落實到各地之后,要充分發揮當地各級黨組織對軍民融合的領導和推動作用,集中當地各部門、各行業的領導力量,形成強大的戰斗合力,促進當地軍民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堅持黨統一領導的基礎上,一定要形成中央與地方、黨組織與軍隊、軍隊與政府、軍隊與人民等各方面之間的融會貫通,保證相關政策的高效實施。[5]
完善國家頂層設計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全局戰略規劃,二是完善軍民融合機制,三是加強法治保障。從全局戰略規劃來看,要在國家層面對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國家產業和民營產業、軍隊裝備需求和高新技術創新能力等關系進行有效處理,并且處理好中央與地方、軍隊與人民之間的關系,針對各種矛盾和關系構建完整的規劃。其次在機制方面,要對軍民融合的內部組織結構進行完善健全,然后再根據相應的組織結構明確相應的職責,除此之外還有軍地關系等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體制問題。為此,國家要全面完善國家以及地方的軍地協調機制,構建科學、合理、高效的工作機制,有效提升軍民合作戰略中各部門之間的工作效率。在保障制度方面,國家要積極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并且運用法律思維來對各部門進行引導,將法律制度貫徹到每一個環節,充分發揮法律制度的規范、引導和保障作用。[6]
推動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還要注重改革創新的實踐,通過改革創新來解決存在的障礙問題。改革創新不僅是技術上的改革創新,更是體制、制度和政策上的改革創新。首先在技術方面,國家要積極培養創新型人才,解決從國外引進高新技術的問題,解決軍隊武器裝備供不應求的局面。其次在體制和制度方面,國家要擁有與時俱進的理念,推動軍民融合的現代化發展,并且為軍民融合注入新時代的理念。尤其是要在新時代的引導下,對相關的政策和制度進行不斷完善,從而保證軍民融合的時代性特征。[7]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軍民融合的理念也要不斷發生變化,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軍民融合體制的深度融合和發展。在新時代,雖然軍民融合依然受體制性問題、結構性矛盾和制度性問題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只要堅持黨的領導,并且不斷完善國家頂層設計,貫徹改革創新理念,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就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