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詩不同于其他的文學體裁,它經歷過新文化運動時期和朦朧詩派的繁榮,但也遭受過六七十年代的落寞和孤寂。由于它本身就具有形式自由、韻律靈活、意象生動等獨特的文學審美特征,使得它成為文學體裁中不容忽視的關鍵一環。然而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新詩并未能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學生對于新詩的整體感知一直較為薄弱。但究其內涵,在新詩的文學審美特征之下,擁有極大的教學意義。
新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能夠以簡短而又富有韻味的短句,表達或磅礴或生動的場面,抒發濃烈而又深刻的情感。新詩也不同于古代詩詞,它從形式、韻律、意象和情感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明確并抓住新詩的這些特征,才能夠領略新詩的文學魅力與靈魂,幫助其真正鞏固提升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地位。
胡適在《談新詩》一文就指出:“文學革命的運動,不論古今中外,大概都是從‘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語言文字文體方面的大解放。”[1]新詩也不例外。所以首先就需要認清新詩在文體形式上的特點。新詩和一般的古代詩歌類似,大體上都是以分行的結構存在,但有所差異的是,由于秉承了五四以來自由解放的思想和精神,所以在分行的基礎之上,形式又是相對自由的,并非是完全字數一定,行數對稱的格式。詩人自身是可以根據詩歌的內容主題以及情感表達,對詩歌的形式做一定的改變和創新,使詩歌帶有個性化的特點,進而能夠做到個體化的表情達意。
自由可以說是新詩的靈魂。例如在戴望舒的《白蝴蝶》[2]中,前段都是近乎六七個字的問句,而后段卻一反常態地采用了以“寂寞”一詞為一行的形式。借助這樣的方式,突出寂寞的含義,不斷反復,讓讀者感受到疑問背后深沉而又濃重到無處排遣的孤獨和愁悶。這種孤獨既是空白書頁的孤獨,也恰恰是作者戴望舒無法把握自己、把握現實的迷茫和悵惘。這種表達方式對于擅長抒情的戴望舒而言恰到好處,也帶給讀者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新詩雖然冠以“現代”二字,但還屬于詩歌的范疇,也就不會完全脫離韻律規則的范圍。雖然它不似古代詩詞那樣,要求十分嚴苛的押韻,但聞一多的“三美”理論中,就十分強調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音樂美的傳達離不開韻律的協助,音韻和節奏感是新詩不可或缺的特質。正所謂“詩歌”,那就需要有“歌”的氣息,這一點和抒情的散文大大不同。無論是早期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3],還是到六七十年代食指的《相信未來》中“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4],都能夠給人以一種韻律的美感。“新娘”和“蕩漾”隔句押韻,而“爐臺”、“悲哀”和“未來”更是韻腳齊整,使得整小段并沒有因為句長而失去節奏感。甚至在《相信未來》的每一小段末尾都重現“相信未來”,反復詠嘆。在呼應標題,強化讀者認知的同時,也是在進行節奏的延續。
而這種靈活性與和諧性統一的外在特點,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幫助詩人完成自己情感的流露。《再別康橋》中的第二三小段末尾的韻腳屬于上揚的陽聲調,音調由低升高,給人一種美好積極之感。而這兩段正是在懷念以往康橋的燦爛畫面和溫馨時刻,那么作者的情感也就勢必是歡快愉悅的。而《相信未來》中,末尾的“未來”也屬于上揚調,結合未來一詞的內涵,可以感受到對日后生活的期待與無限向往。既是現實黑暗,或許存在種種艱難與不如意,但仍是心懷光芒,相信未來。此外,新詩的這種美,能夠與曲調結合,可頌可詠,能以多種形式呈現,于是讀者能通過這些韻律去感受新詩的美。
新詩的構成離不開意象,無論是真實的意象,又或者是詩人想象中的意象,最終都落腳于詩歌的主題與情感,借生動具體的意象留給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詩人用意象去構筑詩歌的同時,詩歌中的人與物也就變得個性化,帶有讀者主觀的意愿,也就會讓每個人的解讀各具特色。而這也是新詩的一大魅力所在。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河畔的金柳”、“軟泥中的青荇”等一方面是當時作者在劍橋留學時所見所感的真實景物,另一方面也用這些色彩鮮艷而又帶有生命力的意象,象征著美好,也就為整首詩歌增添了一種燦爛明麗的基調。生動的意象能夠靈活地展現出“三美”中的繪畫美,將畫面感通過物象的刻畫進行傳達。
每一個文學作品都是文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都帶有自我的情感精神,沒有情感和思想的作品只是一種語言文字的堆砌,而不能稱之為文學作品。新詩發展至今,總是能夠在有限的字數間,真摯地展現出詩人的內心世界。無論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都是日常生活化的事物對詩人內心的觸動,詩歌之所以能夠動人,也是在于以情動人。它不是以理服人的議論文,也不是對事物進行闡釋的說明文,它甚至往往無法像小說一樣刻畫出具體而跌宕起伏的情節,也無法將人物塑造得復雜而多變,但它在某種程度上,是詩人情感的傳話筒,是帶領讀者走入詩人內心世界的橋梁。
新詩在情感宣泄上,更為明顯而真誠。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委婉表達,由于已經加入了物象的突出和場景的描繪,雖然只有短短幾行,但是能夠讓讀者接觸到詩人所處的時代和事件之中,也就更加能夠體會到其中飽含的情緒和內心獨白。對于一些反復強調,不斷烘托氣勢的詩歌,讀者更是能夠在品讀的過程中就心有觸動,或被震撼,或被啟發。詩人的思想和精神也就能夠跨越時間的界限,起到影響今人的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新詩在文學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富有藝術美感的文學審美特征,也就賦予了它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無法替代的價值與作用,一方面能夠幫助中學生合理建構和運用語言,培養他們對于詩歌的創作能力,從而激發更多文學作品的誕生;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他們對語文文化的整體感知,加深對語文魅力的理解,并能以此遷移活用到語文學習的各個方面。
新詩既不是普通白話小說那樣的語言生動,也不像一般的議論文那樣言辭生硬。它是通過簡短有限的字詞句子來表達出豐富無限的內涵深意,所以也就對創作者語言的運用能力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中學生在學習新詩時,從最初的感受體會,再到深層次的嘗試創作,層層遞進,有助于加強這一階段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對藝術手法的把握與運用。通過從品讀、賞析作品,體味其中的語言魅力,再到逐步將這種感知轉化為自身的文字語言進行輸出。尤其是可以對較為簡單的詩句結構進行模仿,通過仿寫初具新詩的形態,后期再進一步進行推敲、潤色,摸索出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另外,針對部分優秀的新詩作品,可以學習詩人在創作過程中所運用的一系列修辭手法,對于構思巧妙、情感真切之處,可以反復琢磨,多加關注。
中學階段學生已經開始對語文整體文化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新詩在教材中,可以有效地起到擴展和開闊視野的作用。對于某些物象能夠進行聯系,捕捉其具有的外在特征和內在潛質,并積極地與個體思想進行連接思索。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在語文教育的大背景下,感受作品中細膩多樣的情感,體會作者所要傳遞出的復雜深厚的思想。詩人的喜怒哀樂在教學中被剖析,而學生在面對這樣的感情時,既可以感受到語文的豐富多彩,也極易產生共鳴。通過聯系自身,思考面對同樣場景時自身所抱有的情感態度,充分了解作者,真正做到移情。在引導下以新詩為小的切入口,從精神層面去領略語文文化的絢麗多彩,并能夠對這種文化產生一定的興趣和喜愛,從而也提升了他們語文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中學生在這一階段正是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價值觀、人生觀逐漸形成的階段,而通過新詩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提升對生活細節的觀察感悟能力,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和體驗。同時,面對新詩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學生能夠從中有所思考和感悟,進而激發其創作熱情與創造性,不斷推陳出新,改變以往現代詩歌的傳統模式,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結構與新內涵。不僅從謀篇布局中進行革新,更締造出新一層次的思想情感,使得新詩在新背景下更為契合當下人們的情感體驗與生活經歷。平時在詩歌的寫作練習中注意鼓勵學生深入生活,深入實踐,將情感精神與現實經歷融合,感知也就能更為豐厚充實,實際抒發和運用時,更能做到有理有據,情有所出,思有歸處。
新詩在文學中數量不似小說、散文龐大,但作為文學體裁,仍有它不可磨滅的光芒。雖然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之中新詩這一領域仍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投入,但絕不意味著可以就此忽視或放棄。新詩仍具有深刻的教學意義,同時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和創作的激情,鍛煉語言運用能力,促使新詩在未來發展中獲得新生,實現雙方的良性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