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滄州大運河的運輸功能逐漸衰弱,以大運河為載體的運河文化傳承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得到增強,然后逐漸圍繞大運河形成了沿線城市文化帶[1]。過去大運河作為運輸的重要城市已經形成了標志性文化,但在互聯網等新型技術的沖擊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功能變得更加豐富,不僅是指大運河實體文物的修繕,同時還應當根據不同城市地域特點,深入研究大運河的標志性文化內涵,打破當前滄州文化軟實力不足的困境,重新構建滄州文化軟實力原則和模式。
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圍繞滄州城市為中心,以滄州大運河文化為核心,串聯起保護、傳承、利用等多條主線環節,將大運河沿線的帶狀地理空間為載體,最終確定了綜合型功能文化區域。滄州大運河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內涵,為滄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
首先從時間上看,滄州大運河最初形成于三國戰亂時期,隨后歷經隋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修繕和使用,對古代農業的發展功不可沒,因此其具有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古代農耕文化的最高成就,最終成為了古代南北水上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建國以后,滄州大運河經過了1978年的旱災,整個河域內水源嚴重缺乏,航運被迫中斷,因此運輸功能大大下降,新時代大運河僅發揮著灌溉、輸水、泄洪等多項職能[2]。
其次從空間上看,滄州大運河流域經過多個村落,北段為青縣李又屯村,南段為吳橋縣第六屯,流經滄州市下多縣,河道全長215 km。因此滄州大運河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對于滄州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從內容上看,滄州大運河文化帶不僅具備原生態的河道景觀風貌,同時還有過去封建王朝留下的馬廠炮臺、軍營、東光碼頭和沉船點等多個遺址,這些都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同時影響滄州城市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滄州滄州武術、吳橋雜技、劉吉舞獅、南皮落子、滄縣哈哈腔和滄酒文化等[3]。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提升滄州文化團視力意義重要,利用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能夠打造滄州獨具特色的標志性文化,然后吸引全國各地的人紛至沓來,不僅凸顯出滄州的文化地域特色,同時有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如和旅游產業相結合,在豐富大運河功能的同時推動沿線城鎮村落的經濟發展。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滄州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同時文化對經濟、政治產生反作用,先進的文化促進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建設的發展,落后的文化阻礙滄州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發展。因此大運河文化帶作為一個整體,是精神載體和物相表征,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無可替代,其代表著最先進的文化,新時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向導,其文化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底蘊。當今世界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僅是硬實力的競爭,同時還包括文化軟實力,而每個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而每個城市文化都是代表自身特色的名片,吸引著更多優秀人才的加入。因此大運河文化帶應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從而帶動滄州城市經濟發展,并且注意保護大運河沿線帶的生態環境,重視以大運河文化為基礎來創新滄州文化體系,協調好經濟發展與大運河文化之間的關系,利用先進文化促進滄州城市經濟發展,同時還要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大運河作為滄州重要的生態基地,理應遵循保護原則,體現出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更富有人文色彩,大運河文化帶有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這些都是滄州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因此我們主動將大運河文化與新時期信息技術相結合,提出更有新意創意的文化發展觀點,如依托大運河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滄州新的經濟增長點,讓文化遺產更有經濟價值。
黨的十九大報告上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大運河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大運河進行創造性轉化是滄州城市考慮的重點問題。大運河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不僅能夠充分保護好文化遺傳,同時還有助于發展滄州大運河沿線文化產業,將運河優勢文化資源轉變為對外輸出文化產品的優勢文化產業[4],從而進一步提升滄州文化軟實力。如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成后,可以將滄州沿線的文化產業如旅游打造成知名的文化品牌,成為滄州當地的標簽,共同配合對外宣傳,這樣有助于集中文化旅游資源,擴大滄州大運河文化帶的影響力。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必然會提升滄州文化軟實力,但前提是必須要體現出大運河特色。首先大運河是歷史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我們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可以集中力量打造特色突出的大運河公園,因其大運河段河道保存完好,河道依然保持通暢使用,最大限度保存了大運河固有的生態面貌,因此可以依據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發展滄州的漕運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等,這些都和大運河特色風貌息息相關。其次滄州市近年加強對大運河的保護與傳承,并且已經建立了黨員和生態修復展示區,并且成為市民爭相競逐的游覽地,將沿線區域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重新煥發滄州大運河的活力。最后滄州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離不開滄州市民的支持,為了更好地將運河還給人民,滄州加大對大運河鮮艷文化帶的建設,努力打造大運河文化重要的承載地、城市生態休閑走廊和城市重要標志,在延續運河文化文脈上努力改造微地形,利用大運河清淤工程堆積的土方凸顯出運河特色性[5]。
十九大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因此,他強調說,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6]。這些話同樣適用于滄州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大運河文化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滄州市應繼承和發揚,將文化中的人文色彩和商業價值相結合,讓更多的人認識滄州大運河文化,借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區域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優勢,積極挖掘滄州文化創新及旅游資源,逐漸形成新的滄州經濟增長點。
當前滄州大運河已經建設了一系列生態旅游、文化創新項目,但由于滄州市并不如蘇州、揚州等城市有名氣,因此滄州在提高自身文化軟實力需要緊抓自身優勢特色,如建設的十里香酒文化產業園、吳橋運河文化小鎮等,這些都需要加大對外宣傳,展現出滄州大運河的獨特迷人之處,從文化上傳承了滄州大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能夠吸收多種文化,堅持了“為我所用”的原則[7],推動了滄州城市的經濟發展。以生態旅游文化為突破口是滄州城市轉型發展的契機,但要清醒地認識到大運河文化帶所面臨的生態困境和危機,在滄州文化產業發展中應堅持低消耗、低污染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原則,保證滄州人民和大運河文化帶友好相處。
綜上所述,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和滄州文化軟實力提升息息相關,對此滄州應理清發揮文化、生態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彰顯出揚州城市文化特質,尤其是繼承和發揚大運河文化,豐富滄州文化體系內涵,提高滄州在大運河文化帶中的地位,推動城市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