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自古以來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人們的文化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群眾文化,對于很多人來說,在他們的意識中是沒有這一個概念的,但是群眾文化其實是時刻貫穿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的。并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了我國文化建設上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了。積極的建設群眾文化,不單可以促進我國的文化發展,更能整體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國民的精神文化素養,使得社會整體發展向前邁進。
群眾文化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大體上是指我國居民自發的進行參與,是其中開展娛樂活動并進行建設活動的一種社會性文化。群眾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誕生過程是由人民群眾在生產活動中不斷的進行實踐而創造的,它屬于一種精神現象,但是能夠對現實中的物質生產活動起到一定的指導與積極的促進作用。群眾文化的活動中心是圍繞人民群眾為主,主要的活動方式不規范,以人民群眾自娛自教的方式開展,主要活動內容也不會太過死板,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它能夠滿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文化的大部分需求。群眾文化的社會需求對于當前現代化的文化建設活動起到關鍵作用,它包括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其中它的社會功能主要涵蓋了人們的娛樂與交流作用,而文化價值體現在日常的文化建設之中,群眾文化首先為文化的建設提供了一個較大的平臺基礎,其次他對于文化產業的開辟提供了較大的市場,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保護的作用。人文文化也屬于群眾文化中的一種類型,它的應用范圍非常的廣泛,形式也多種多樣,比如當前我國非常流行的廣場舞、書法繪畫等一系列的群眾娛樂方式,這表現出了我國大部分居民的文化娛樂需求,也以實際形式展現了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
群眾文化主要是以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為前提,構建的獨特的社會現象。不同的地區,展現了不同的社會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差異性。從目前的形勢上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文化建設,還需要在群眾文化當中發揚光大,提高全群眾文化的自我參與性,構建娛樂的發展模式。另外,我國群眾文化需要與國外群眾文化在融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沖擊性。這個時候,就需要在精神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責任感。文化建設主要是以群眾的需求與意愿進行構建的。因此,提高自身的責任感與職業道德意識,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展現了較強的功能性。群眾文化的基本教化,是在群眾文化的基礎上,了解社會發展的現狀,調整自身的心態,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社會體能,構建更多層次的社會屬性。
群眾文化更加符合的是社會大眾的心理需求,不僅可以豐富娛樂形式,還可以讓群眾積極的投入到生產與生活當中去。通常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人們會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時工作或者是生活當中的壓力就會以一種健康的方式進行釋放,釋放以后壓力就會降低,工作熱情就會高漲工作效率就會提高。另外,消極的休息,并不能達到緩解疲勞的重要作用,但是健康的集體活動形式卻可以推進社會文化的進一步延伸。
群眾文化的進一步延伸,不僅可以讓群眾的心里產生一定的愉悅感,還可以展現較強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功能。在內外兼修的同時,提高個體的進一步發展。通過群眾文化獲取美的經驗,提高人們健康的和諧發展,調節人們的身心健康與精神狀態,只有人民群眾在身心健康之后,才能積極的投入到健康生活與工作當中。
群眾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還可以起到團結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價值觀的更新,也是精神世界的眼神。群眾文化只有在發展的過程中,傳遞正能量,這樣才能發揮社會的軟實力,弘揚核心價值觀。文化制度的優化可以在群眾文化建設當中,提高凝聚力,發揮積極的功能性作用。
從社會的角度看,文化價值需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需求進行構建。人們在生活的過程當中,也承擔著兩個方面的主要角色,一個方面是需求者的角色,另外一個方面是承擔著的角色。然而,群眾文化屬于一種文化形式也屬于一種文化價值。文化價值的創造者是人類,同時也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價值體現。在典型的群眾文化當中,可以展現特定的文化價值,同時也可以被大家廣泛的接受和需求。
由于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貼近群眾的生活,樂于被群眾所喜愛、接受,因此,群眾文化可以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群眾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既符合文化發展的需要,也符合群眾提高文化素養的要求。群眾文化活動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學習的平臺,有利
于群眾文化素養與綜合素質的提高。除此之外,在群眾文化活動中,人們加強了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助于獲得更多新的信息與觀念,從而拓展了自身的視野與認知水平。除此之外,人們的思想道德品質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能夠得到熏陶與提高,促進了群眾的思想道德建設,有益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性的思想,展現了的現代化的愛國情懷。社會精神文化建設,是在多元化的趨勢上,進行延伸的多元化價值體系。價值就需要發揮自身的獨特作用,借助不同類型的文化形式,構建引領性的社會文化發展思潮。
隨著“十九大”精神的不斷推進,社會的基本矛盾與人們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經出現了不均衡的狀態。社會建設就需要在文化產業的基礎上,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有效趨勢,提高文化市場的進一步形成,提高人們的審美價值。在社會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完成產業化的發展。為整個民族的進步,提高了推動性的重要價值。
群眾文化在建設的過程中,展現了普遍性和均等性的主要特征。城鄉建設之間,需要在文化的基礎上,統籌發展,展現群眾價值觀念所在。打破地域性的局限,兼顧城鄉發揮,構建高效的,便捷性的公共文化基礎措施。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滿足人民群眾的建設需求,構建對應的協調性。起到一定示范作用與導向作用。
總之,群眾文化的主體是群眾本身,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屬于公益性的事業類型,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群眾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得到各個方面的社會因素支持,擴大群眾的參與性,提高群眾的智慧性。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推動力,也是群眾文化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的雙重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