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宮市隸屬于河北省邢臺市。屬于冀魯官話區石濟片邢衡小片,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南宮市段蘆頭片區方言。鑒于筆者的母語為段蘆頭片區的方言,因此研究對象的語料均由筆者進行調查和自述完成。
“刻”本是名詞性詞語,但是在南宮方言中“刻”屬于虛詞,依附于其他句子成分而存在,不能單獨使用并且讀音為輕聲,語氣較弱。在南宮方言中“刻”的含義基本上為“……的時候”,表達一種時間意義,經常出現在人們的口語交際中。
(1)你什么時候兒來的?今兒下午三點刻來的。今天下午三點的時候來的。
(2)他□來①刻到的家。他昨天到的家。
(3)□來刻,小剛回來了。昨天,小剛回來了。
(4)給你打電話刻你不是這么說的。給你打電話的時候你不是這么說的。
關于“刻”前的詞語或短語都有一些共同點,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大類型:
時間名詞,即表示時間的名詞,在本文中用N1代替,所有的N1都可以放置在“刻”之前。N1+刻=NP表示“……的時候”,帶有過去的含義。
□來、前日兒、隔明兒、隔后兒、晌午、
大前日兒、春天(秋天、冬天、夏天)、舒伏②
動作行為的詞語或者詞組VP可以放在“刻”之前,表示做某個動作發生的時候。在南宮方言中“VP+刻=NP、V+刻=NP”。并且V和VP有著不同的性質V1、VP1為趨向類動詞及其詞組;V2/VP2為行為類動詞及其詞組。如:
V1:走刻、回去刻、來刻
VP1:去上學刻、上課刻、上班刻
V2:洗澡刻、睡覺刻、吃飯刻
VP2:看電視刻、看手機刻、喝水刻
表示地點類的名詞可以放在“刻”之前,但是地點名詞之前必須要跟趨向動詞,表示去某個地方的時候。V+N2=VP3,單獨的N2不能放在“刻”之前。
如:
天一城、學校、超市、北京、天津、云南、美國
去天一城、來學校、去超市、上北京、朝天津、往云南、去美國
如果地點名詞前不加趨向動詞,則不成立。
“刻”前可以加的成分基本上就分為以上三大類。
在分析語料的時候,發現南宮方言的“刻”有時可以省略有時又無法省略:有的情況下去掉“刻”不會影響句子的意義和表達,如A組。又在一些情況下“刻”去掉之后會影響句子的表達或改變句子的意思,如B組。通過變換分析進行分析,歸納“刻”的省略規律如下所示:
A組
(5)今兒晌午刻,他們都來家里坐了坐。今天中午,他們都來家里坐了坐
今兒晌午,他們都來家里坐了坐。今天中午,他們都來家里坐了坐
(6)趕隔明兒刻,他來了你再去吧。等明天他來了你再去吧。
趕隔明兒,他來了你再去吧。等明天他來了你再去吧。
(7)你喝水刻慢著點兒,別嗆著嘍。你喝水的時候慢著點兒,別嗆到。
你喝水慢著點兒,別嗆著嘍。你喝水的時候慢著點兒,別嗆到。
B組
(8)你去超市刻,他拿了一百塊錢走啦。你去超市的時候,他拿了一百塊錢走啦。
你去超市,他拿了一百塊錢走啦。兩者沒條件聯系
(9)他走刻,人家都過來送他了。他走的時候,人家都過來送他了。
他走,人家都過來送他了。前后句無時間先后關聯
(10)你朝學兒里去刻,他給你叫書拿過來了。你去學校的時候,他把書給你拿過來了。
你朝學兒里去,他你叫書拿過來了。前后句無時間先后關聯
通過變換分析和對比,發現“刻”作為一個時間態詞,在幫助表達時間的時候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總結以上的區別,發現在以下情況“刻”可以省略不說:
“刻”前是時間段或者時間點的時候,可以省略不說,并不會影響意思的表達,比如“昨天”“前日”“大前日”“隔明兒”。這是由于時間點和時間段已經完整的表達清楚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因此“刻”的省略對于整體的句式表達影響并無大礙。“刻”前后事件表示“命令、警戒”義的時候,可以省略“刻”,而不會改變前后句意。
但是在其他的情況下,“刻”對于幫助表達句式的時間前后因果關系有著很大的作用,或者在對于句子習慣表達上有著很大幫助,如果省略不說就會成為病句,甚至改變句意。基本上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刻”前是“來”“去”“走”等動詞的時候,不能夠省略。省略之后就會導致前后句子或短語沒有時間上的前后順序關聯,而造成語義上的表達失誤。第二,“刻”前是地點類詞語的時候,不能夠省略。省略之后就會導致句子從強調時間轉變為強調地點,從而造成交際失誤。
“刻”最初在普通話和南宮方言中做名詞使用,但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變化發展,“刻”的性質在南宮方言中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刻”不能劃入實詞的范圍,因為它不具有可以獨立承擔語法成分的性質,因此南宮方言的“刻”屬于
虛詞的范疇。
介詞,主要和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組成介賓詞組,做動詞、形容詞的修飾成分或補充成分。介詞一般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比如:把、由、對等等。南宮方言的“刻”是從時間名詞虛化為虛詞的,并且“刻”一般放在名詞或動詞后面,不能和名詞或詞組構成介賓短語,并且在修飾限制動詞、形容詞的時候幾乎都是作為狀語存在的。因此,“刻”不屬于介詞的范疇。
助詞附著在實詞、短語、或句子之后表示結構關系或動態等語法意義的虛詞。比較典型的時間態詞有“的、來著”,比如:他是前日兒刻到的。時態助詞是具有語法意義的虛詞,但是“刻”表示一種“過去”的詞匯意義,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時間助詞。并且在正常句式中,“刻”的去掉在大部分情況下不會改變句意,偶爾會導致句意的變化,這一點和時態助詞的性質相符合,因此南宮方言的“刻”可以作為一類特殊的時態助詞存在。
元朝周伯琦提出:“大抵古人制字,皆從事物上起。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語法化在古代又稱“實詞虛化”,指的是一個有實在意義的詞虛化為無實在意義的詞語的過程。語法化有三個階段,A=A、A=A/B、A=B。
“刻”在《現代漢語大詞典》的意思有六種:①雕,用刀子挖;②一刻等于十五分鐘;③時間;④形容程度極深;⑤不厚道;⑥同“克”。③在南宮方言中,“刻”的六種用法都存在,但是“一刻鐘”的說法已經很罕見,相反“時間”這個意義的“刻”的用法卻經常出現在人們的口語中。南宮方言的“刻”和普通話的“刻”一樣在早期還具有“十五分鐘的意思”,隨著其不斷虛化,現在的南宮方言中“十五分鐘”這一義項已經幾乎不使用了。因此“刻”的這義項已經發生了語法化。
除了“十五分鐘”這一義項之外,“刻”所具有的“刻畫”等動作義項是否也受到了虛化,通過調查發現,在南宮方言段蘆頭片區,“刻”依舊保留著“刻畫”這一義項,但是其使用頻率卻很低,大部分情況下“刻”可以被“畫”代替,這也是語言經濟性原則的一個體現。“刻”的“刻薄”義項在南宮方言中存在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刻薄”義項多用“奸”來進行表示。
綜上所述,在南宮方言的“刻”除了語義上的實詞虛化的現象之外,語音上也發生了虛化,“刻”的讀音由[kh31]變為輕聲[kh]。雖然“刻”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虛化,但是仍然殘留了一些實詞的痕跡,處在語法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的過度期。
注釋:
①□來[i?31]:昨天.
②舒伏:夏季最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