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文化遺產不可替代和復制,是特殊時期所遺留的資源。從協同視角探尋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確定其獨有的開發模式,開發與保護如何協同發展?如何共存?如何在文化開發的基礎上更有效的保護文化,緩解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具有重要意義。在眾多民國遺產中,位于南京江北新區浦口老火車站是其中一個,如何在江北新區快速發展的浪潮中,挖掘開發與保護好浦口火車站片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浦口火車站歷史悠久,周邊鐵路線眾多,且緊鄰長江碼頭。雖是百年老站,卻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目前仍承擔部分貨運的功能。作為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決定了其特殊的地位,是南京江北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國建筑,其主要由火車站主站樓、站內月臺、車站食堂等附屬建筑組成,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民國建筑群具有鮮明的民國時代特色,體現了江北新區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作為江北新區重要的民國建筑遺產,是國內為數不多且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國特色火車站,地位不言而喻。
在2004年,最后一班南京前往蚌埠的火車始出之后,浦口火車站正式停辦客運業務。各種客運相關設備全部進入倉庫封存,售票窗口、候車大廳、車站進出口、車廂出入口全部關閉,這里的一切,包括回家的路全部成為人們記憶。近年來,由于火車站原汁原味的民國風貌,已成為中國最文藝的火車站之一,也是唯一保存完好的民國時期的火車站,這里已成為人們公認的拍照圣地。老舊的房屋人去樓空,顯得更加的安靜,銹跡斑斑的鐵軌、已不完整的枕木、白漆脫落的月臺、成排的法桐,都在無聲的訴說自己的滄桑。
作為江北新區重要的民國遺產資源,浦口火車站保護開發的發展現狀距離國家級江北新區的格局還有巨大的差距。
南京市委高度重視江北新區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并制定了《南京江北新區關于進一步加快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明確提出將江北新區打造成為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區,加快加強文化產業發展已成為各級部門的共同目標。
但實際過程中,卻困難重重,江北新區成立之后,成立了江北新區管理委員會,但其它職能部門的缺失導致管理不到位,文化產業方面的保護與開發未能落實到相關的職能部門,缺乏文化產業開發的“指揮者”與“操作者”。導致浦口火車站的管理沒有走上正軌,近年來,雖停止客運,但仍承擔部分的貨運功能,大型貨物的進出將原本年久失修的站臺,加劇了其破損程度,甚至為了貨物的運輸將站臺兩邊原本美觀的梧桐樹移栽或者直接據斷。這種混亂松散的管理導致對車站建筑的保護十分不利。
浦口火車站的保護與開發不能是職能部門單方面的“孤軍奮戰”,需要各方力量齊心協力。它的保護開發需要在政策的扶持引導下,與現代科技、文化旅游、教育研究等領域緊密結合,形成發展力量的集群效應。當前,是全面深化合作的社會,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化公司等單位,以保護和發展文化產業為平臺,合作共贏,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
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各領域卻經常存在著“各自為戰”的現象,信息不互通,缺乏交流的支撐點和引導者,項目協同發展的計劃性和執行力不到位,責任機制、效益分配等制度未完全建立等問題。
文化產業保護與發展相關方面的專業,很多高校中都有開設,培養了大量的相關人才,但高校的培養方向更多的是理論的學習,缺乏相關的專業實踐,不符合企業的用人要求,以至于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難以就業。另一方面,很多文化產業保護與開發企業卻在常年招聘人才,缺乏相關人才,人力資源的短缺也是造成浦口老火車站未能及時保護和開發的原因之一。
火車站周邊開發需涉及到周邊老房危房拆遷,但浦口火車站周邊居民大多為老浦口的居民,且大部分為年齡偏大的老人,幾十年來均生活于此地,多年的生活習慣導致這部分居民不愿意搬遷。這對浦口火車站開發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導致開發一直“雷聲大雨點小”,進展十分緩慢。
江北新區雖已成立,但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火車站周邊長久的“農家樂”和“小商業”經濟根深蒂固,消費能力有限,人口密度低,外來人口有限。這種境況會導致開發以后火車站文化產業園的空心化,開發以后的運營與宣傳管理,必定會遇到一定的困難,讓很多文化產業開發公司望而卻步。
通過前文的分析,得出浦口火車站保護和開發進展緩慢的原因,其本質原因是缺乏協同發展、互相協作的發展機制,不僅發展理念上要革新,在實踐操作上也要跟上步伐。以協同發展為“跳板”,推進浦口火車站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實現從“落寞車站”到“出新蛻變”的轉型。
有關部門在社會各行各業一直扮演著指揮者和決策者的角色,起著主導的作用,文化產業領域也不例外。那么,在協同發展的理念支撐下,有關部門應改變傳統“全部承包”的做法,放權給市場,以市場為主導,有關部門起到理論指導、政策扶持、資源保障等作用。同時,配合相關企業、高校等,實現資源共享與互利互惠。浦口火車站的保護開發需要各方支持,實現保護與開發同時進行,民國遺產資源由閑置破敗變為充分保護與利用。
江北新區成立之后,有關部門對浦口火車站片區的整體改造愈發重視,協同各方力量,完善和改造火車站的周邊設施。在2018年有關部門發展報告中,浦口火車站及周邊被整體規劃為民國風情旅游區,屆時將成為集歷史文化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特色空間。火車站主樓將被打造成為火車文化展覽館。
協同發展在理論上優勢鮮明,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缺乏協同發展機制,一直存在發展障礙。有關部門應建立協同合作機制,融合引導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包括國土、教育、旅游等部門。釋放各方的人力、資金、技術等潛力,構建長效合作體制。浦口火車站在開發時,面臨著開發拆遷、項目引入、空間規劃等問題,需要各部門協同合作,完成項目的整體開發。
有關部門除了融合各職能部門以外,需吸引市場資金流入浦口火車站的保護和開發項目中,建立各項投資優惠政策,對文化創意及旅游產業給予一定的減稅政策,吸引各項民間資本投入到火車站片區民國風情區的項目中。
構建協同機制時,人才吸引與培養同樣重要,近年來,全國各地重視人才引進,從住房、教育、崗位待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同時,本地高校的相關人才培養同樣重要,浦口火車站民國遺產如何保護與開發,需要當地高校給予項目的創意支持,而高校的人才培養需要實際的項目支撐相關的教學活動,協同機制同樣是一種互惠機制。
任何一種產業具有一定密度后,必定會形成人氣的集聚效應,浦口火車站將被打造成民國風情區,主樓空間將設計為鐵路博物館,成為一個展示性的參觀空間,但此種形式的博物館已司空見慣,能否吸引人氣還不得而知。應以火車站主樓為主,連接整個火車站片區,包含英式車站月臺及雨廊、站臺廣場、原車站宿舍樓、車站食堂等輔助建筑資源,甚至是港口及碼頭片區,構建一個大型民國文化體驗區,配合下關碼頭,以跨江游輪為交通形成一整套的民國風情游覽線。
除了民國文化體驗區之外,浦口火車站還可以開發成為民國影視基地,作為朱自清筆下描寫父親背影的車站,影視劇《情深深雨蒙蒙》離別的車站,在大眾視野中具有超高的人氣。除了這些文學影視作品之外,浦口火車站原生態的民國建筑、高大的梧桐樹、保存完好的街道等民國建筑資源,也是改造開發成影視基地的重要資源。其周邊廠房可改造為影棚,原車站宿舍樓可作為劇組的住宿空間,一些不愿意搬遷的居民可統一集中居住,成立小型商業街,為游客及劇組提供衣食住行服務,成為第一批民國風情區“創業老板”。通過盤活現有資源,有關部門與原住居民實現雙贏的局面。
南京作為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城市,是南京的一個重要城市名片。隨著江北新區的成立,區域地位的升高,發展進入了一個快車道,需要高品質的文化消費場所,民國文化產業資源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如何保護和開發這些民國文化資源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浦口火車站作為江北重要的民國遺產資源,是展示和延續浦口民國記憶的重要地區空間,有必要在各方協同合作的基礎上,有關部門的引導下,以市場為主體,結合高校創意資源對其建筑等周邊環境進行精心設計。通過對火車站的保護和設計開發,其必然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大眾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