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家庭治療理論是由美國的米紐欽與其同事在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在他所著《貧民窟的家庭》一書中,他指出家庭重構以及家庭成員之間內部組織結構的概念,奠定了家庭結構理論的基礎。1974年出版的《家庭及家庭治療》和1978年出版的《心理生理疾病家庭》等書中比較詳實地介紹了結構家庭治療的理論、技巧與方法,也標志著結構家庭治療理論的形成。
在社會工作中,結構家庭治療理論被看作是一種個案工作的理論模式,它并不意圖直接解決個人行為問題。它認為,家庭問題是根植于家庭成員內部組織結構之中的,因此,個人的問題需要在家庭的互動模式中才能充分展現。當家庭的問題是導致成員個人問題的根本原因時,就需要治療師深入參與到家庭中去,通過多層次的介入,改變家庭的組織與結構,解決家庭問題,從而最終解決案主個人的問題。結構家庭治療理論認為個人的問題都只是表象,而將焦點主要集中在家庭的組織結構以及成員互動過程中。家庭是一個整體系統,它會在其所允許范圍內進行適當的變動,盡可能保持其原有結構模式。因此固定的家庭結構給家庭內部成員創造了相對舒適、安全、輕松的生活氛圍,培養其成員間的忠誠感,增強成員之間的互動。個體則是這個系統中的次系統,比如夫妻次系統,親子次系統。在家庭內部成員不斷互動中,每個人都會受到其他成員的影響。同時家庭成員中會出現角色和責任的分工,并常常呈現出互補的結構特點。當個人發生行為問題的時候,其原因往往來源于家庭結構的不平衡,體現在家庭結構改變的不適應或者家庭功能失常的權利層級以及模糊的角色定位分工。結構家庭治療理論認為家庭結構的改變會引起家庭系統中各個成員行為與精神的改變。因此,它的治療對象是整個家庭而不是一個個體。在治療過程中,目標就是觀察并評估問題家庭的成員互動模式,通過家庭內部成員的互動來發現不良的家庭功能,找出這些家庭系統中出現問題的實質,并重建家庭結構,改變不良的成員互動模式,明確次系統中的家庭角色及權利架構形式,達到家庭功能的改善,從而得到個人問題的解決。
在結構家庭治療理論中,一個正常的家庭系統主要包含了三個層面。首先,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會隨著家庭以及家庭各部成員的不斷發展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自我調適,最終達成一個新的可以維持其家庭功能的結構。其次,家庭具有一個彈性的應對結構,在遇到外部環境改變等壓力時會做出適應性的調整。再次,新調整的家庭結構不僅會使得家庭繼續發展,還會平衡現有的矛盾和挑戰,使得讓外界變化適應當前的家庭結構,并最終歸于自身承受范圍之內。當家庭的內在發展與外在環境產生沖突、家庭內部結構發生適應不良的時候,家庭無法進行適應性調整,找不到合適的應對手段時,這個家庭就會面臨危機,從而功能失調。最常見的家庭失調結構主要體現在糾纏與疏離 、聯合對抗、倒三角等形式。比如家庭中的母親將感情寄托在子女身上而忽視丈夫,從而影響了夫妻關系。倒三角,即權利層級的倒置更會使得家庭功能發生嚴重紊亂,從而嚴重危害家庭中的成員關系。
在社會工作開展過程中,結構家庭治療理論要求治療師的治療目標在于對家庭進行結構性的改變。治療師需要運用家庭結構的分析理論,進入案主的家庭中實際觀察、了解,評估案主與其家人的相處方式,系統地分析案主所在的家庭結構,而不能僅僅依靠單方面的數據。通過分析評估,采取相應的方式介入,從而促使家人交往方式的改善,進一步解決案主的行為問題。在這種理論背景下的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往往是積極主動的。他通過借助自己加入家庭系統的機會,把自己作為家庭治療系統中的一員,進而發揮治療效果,推進整個治療進程。在治療過程中,強調治療師的參與性,并隨著治療情境的不同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因此治療師與家庭的關系具有多重性。治療師需要用他的態度和專業贏得家庭成員的信任和支持,但某些情境又需要與家庭保持疏離關系,從而體現一種專家身份展現權威,進而保證治療的方向和目標。米紐欽打過一個比喻,他將結構派治療師比作一位使用可調焦鏡頭的技術師一樣,可以使用較遠的焦距來觀察,在他想要分析內在精神層面時,可以調整焦距,來一個特寫鏡頭。近距是指治療師采取了一種親密的立場進入家庭,中距指的是治療師用一種中性傾聽的方式進入家庭,而遠距則是說治療師以一種相對疏離的立場,帶著專家的姿態參與家庭。當“加入”之后建立起一種治療關系,治療師就要進入對家庭進行觀察與資料的搜集階段,需要了解家庭尋求治療的原因,診斷問題行為的實質,從而對家庭“癥狀”具體化。除了要觀察、了解家庭的形態和結構,還要對家庭對抗變化的適應力和彈性進行評估。由于結構家庭治療理論認為個體的癥狀是家庭結構的功能失調的結果,因此治療師需要將之前的家庭結構進行恰當的重組或調整。治療師“加入”家庭后需要做出一些改變,從而使得家庭結構進行轉化。他可以通過夸大癥狀、移到新的癥狀等手段運用專業知識,進行情感上的引導和操縱,給予家庭必要的支持和指導,從而使家庭成
員勇于沖破現有的家庭結構,尋找其他的替代性的互動方式。
自古以來,在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家庭成員等級與內部結構的不同,其相應的義務和權利也不相同。隨著結構家庭治療理論的廣泛傳播,近年來,結構家庭治療模式也在逐漸被我國學者研究并付諸應用。在我國家庭中,內部成員的聯系非常緊密,他們相互依賴,對家庭保持了較高的忠誠度。源遠流長的儒家思想讓國人重視家庭的發展和功能,強調家庭成員的代際角色和上層成員的權利和責任。在重視家庭結構和功能方面,我國家庭和結構家庭治療理論的觀念具有高度相似性。然而,在西方生根發芽的結構家庭治療理論想要在東方蓬勃發展,仍要解決本土化適應問題。
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讓無數中國家庭經歷了從直系家庭向“一父一母一子”式家庭的轉變。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得到了父母乃至全家前所未有的重視,父母及長輩過于溺愛獨生子女,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成長都會為家庭功能的失調埋下隱患。當長輩與孩子生活習慣發生矛盾,觀念產生沖突的時候,家庭結構的失調將會引起更多的家庭危機。在中國家庭內部,人們往往忽視了隱私的存在。家庭成員之間任意干預對方,侵犯個人獨立的空間和權益,幾乎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遇到的問題。中國的“面子”社會,“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根深蒂固于每個國人心中,當個人出現問題的時候,人們幾乎不會采取向陌生人或者機構尋求幫助的方法,更不愿意將家庭的不協調暴露在外人面前。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中國家庭不同于西方家庭的獨到之處,針對中國人“好面子”的特點,對全社會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盡量避免中國人主動談內心感受的情境,減少“家丑外揚”的尷尬。重視家庭成員的個人情緒表達,在了解東方家庭結構的觀念基礎上調整更適合現代社會的家庭結構。比如要弱化祖輩對幼輩的影響,建立一個合理的權利架構。
家庭作為社會中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社會的急劇變革,家庭也不斷發生著各種變化,各種與家庭相關的問題也在不斷引發家庭結構、功能的失調,家庭呈現的問題開始大量出現。家庭是社會工作重要服務領域之一,當個人或者家庭發生問題的時候,社會工作者需要運用各方面的工作方法和理論分析問題,用專業方法介入家庭從而解決問題。目前,適用于我國本土結構家庭治療模式的文獻和經驗都處在相對貧瘠的階段,對結構家庭治療的應用也還沒有得到系統的開發和完善。國家和社會都缺乏對結構式家庭治療理論的認識,也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精力來支持它的發展和深化。但是,結構家庭治療理論在解決家庭問題、個人問題發揮的巨大作用的生命力和持久力是毋庸置疑的。在社會工作中,把個案工作的理論模式應用于家庭社會工作是一項創新性的實踐,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切入點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途徑。相信通過不斷地發展完善,結構家庭治療理論將會在中國發揮它的作用,改善家庭不良結構,協調成員內部關系,從而解決日益復雜嚴重的家庭問題,最終保證人們的正常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