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起,國內相關部門提高對于高考綜合改革方面的重視程度,并且頒發一系列有關高考改革方面的政策方針,全面落實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的道德方面和能力方面得到全方位發展,充分落實培養各類人才的選拔方針。本文基于此展開研究,希望能為相關研究人士提供參考性幫助。
改革開放前,1952年,國內首次舉行了全國統一高考,高考內容中的科目分別為中文、數學、物理、生物、政治、歷史和外國語言。參加高考的學生必須參加以上所有科目的相關考試并且按照學科類型分為文科和理科。但是在之后的時間里,也即是1966年至1972年間,國內廢除了全國統一高考,在這期間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對國內的人才市場造成了嚴重的沖擊,為黨和國家事業帶來了巨大損失[1]。
在1977年,國內重新實施高考制度,依舊采用文理科考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外語、數學和語文成為了高考三大科目。但無論高考科目設置如何發生改動,其文科理科分科的模式始終沒有改變,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教育事業的發展,難以促進學生道德和能力等綜合實力的全方面發展。1993年,國內實施普通高中會考,考試中的科目包含高中全部學科,但因會考定位模糊、運營不恰當,難以得到國內公民的認可。2002年,經過教育事業不斷的改革與努力后,最終形成以語文、外語和數學加上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的高考科目模式,但學生知識水平依舊難以得到全面發展[2]。
1999年,國內相關部門頒發相關的教育事業全面改革的政策方針中,指出了當今教育事業難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無法為黨和國家事業提供具備過硬專業技能和道德素質的人才,應當及時進行改正。為了有效落實這套政策方針,國內相關部門開展有關教育改革的實驗。教育部認為,當前國內教育事業務必對自身進行改革,加快建設進度,全面落實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但目前取得成果并不理想,只有少數省份的改革實驗取得了成功。這種改革時期更加側重高考改革與課程改革。
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各科學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避免學生出現偏科的情況。其次,能夠為學生和高校提供選擇的機會,讓高校能夠充分了解到學生的個人特長以及專業取向。最后,需要對高校的科目進行考察和調查,從中尋找到不必要的科目進行剔除,適當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但目前來看,國家對高考改革只有戰略目標的方向,但缺少相關的規定內容,并且高考本身就具備競爭性和風險性等特性,因此相關改革難以展開。
在科目設置期間需要考慮到統一性和多樣性,將兩者有效融合在科目設置中,在確保具有統一性的前提下發展科目設置的多樣性。比如國內在6省區的實驗中就采用的3門主干課程設置方案,因語文、數學和外語的重要性非常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基礎能力,因此作為高考科目設置中的主體科目能夠有效對學生的基礎能力進行測量且能反映出國內教育水平。但當前國內不同區域的教育發展水平也高低不平,綜上所述,可以使用高考主干課程作為衡量標尺對各地區的教育事業進行有效的測量和評價,從而收集相關數據進行整合,尋找到教育事業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并且制定統一的戰略規劃,共同推動國內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這就是科目設置中的統一性,在此基礎上需要對科目方案以及科目設置進行更加細致化的分化,考慮到各地區的教育事業有效發展,因此必須針對不同地區的教育情況展開多樣性的高考科目設置。
國內采用多年的“3+X”科目設置方案希望能夠通過學生自愿選擇科目的方式來改善學生知識結構過度單一的問題,但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反而出現更加嚴重的偏科情況。這也代表著這種傳統的科目設置方案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無法全面提高人才的綜合能力。相關教育領域的專家研究分析后認為,高考科目的設置必須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因此需要擁有一定程度的學科覆蓋面。根據科目設置的特性而言,進入考試的課程需要有良好的公平性。根據社會公平角度而言,國內的高考制度需要對學生的每門科目都要保證絕對的公平性。但高考對科目是具有偏頗性的,實際上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
在高考科目設置中需要嚴格參考到中學教育和高考科目之間擁有著緊密的聯系,根據調查分析得知,部分地區所實驗的基礎會考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效避免了偏科的情況。另外,在高考科目設置中需要嚴格注意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關教育,推動素質教育的有效展開。
相關專家認為,綜合素質中包括語言能力、節奏智力、自律能力、交流能力、邏輯能力、空間治理等多元化智力,充分表現一個人的基本素質。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教育部門也充分認識到了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性,在部分省區展開相關實驗,最終結果得出后得知,綜合素質評價有助于展開高考科目設置改革,作為高等學校錄取學生的主要標準之一,健全考生的評估體系,防止將高考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單一衡量尺度[3]。
2014年,國內教育部門在上海、浙江等省區開展改革試點,在試點省區中進行關于高考科目設置、高考科目賦分、考試次數規劃等相關內容,尋求其中的利弊。當前各省份將英語、數學和外語作為統一高考科目,同時進行全科目的學業水平考試,并且對學業水平考試細化,其中包括省級考試和地方組織考試兩種類別。通過這種考試模式來突出考試的全面性,加強了學科之間的關聯性,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發展,加強了有關基礎學科的學習,有效落實教育部門的相關政策,提供學生和高校更加多元化的選擇權利[4]。
但在改革試驗過程中也發現了相應的缺點,比如學生的考試壓力逐步加重,選考科目的考試投機取巧,考試科目中的有效分值較低。
應當逐步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和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需要保證統一科目中語文、外語和數學的分值和科目保持不變,取消文理科的分類,考生可以在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中進行選擇,最終參加學業水平考試,由省級教育部門進行組織,統一進行考試。同時,藝術類、體育類、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相關考試也需要根據教育部門規定統一組織,要明確詳細的頂層設計。
為了有效解決國內高考改革科目設置中的難題,應當從國家層面上來進行深化的改革措施,由相關部門完善對于高考改革的政策,提出科學有效的建設方針,提升省區學校的統一規范性,加強對于系統化科目設置的研究,有效提出完善的方案,避免出現制度性漏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安全保障,滿足高等學府的選才需求。
根據現代高考展現出來的效果來看,國內始終堅持文理分科的高考科目設置雖然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但同樣具備著較高的功利主義。文理分科的設置本意就是為了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投入科目當中的精力,提升學生在高考期間的競爭能力。但也因此導致學生不具備社會化中必須學習的知識結構,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高考教育的發展,因此急需重新進行高考科目設置,有效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