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黨對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精準判斷,它深刻揭示了我國基本國情的新特點和新變化。積極探尋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路徑,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產生以來,所走過的道路是一條在曲折中前進的路程,我黨在每個歷史時期都能準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并積極創造條件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我黨面對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剝削,明確地判斷了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十年內戰、八年抗戰和三年解放戰爭時期,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中國面臨的是千孔百瘡的破爛局面,應該如何建國。在黨的領導下集中解決這一主要矛盾順利走過了三年經濟恢復時期和土地改革時期。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毛澤東根據國情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及時判斷社會主要矛盾,他在1952年6月6日明確提出: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在黨的領導下順利完成了三大改造,使我國的政治制度建立在了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之上。之后,1956年,黨的八大報告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我黨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通過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大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規范性的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一直沿用。根據國情、世情、民情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上向全世界宣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中央并對于如何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進而決勝全面小康作出了重要的部署。
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就要全面推進從嚴治黨,從嚴治黨是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政治基礎。進入新時代,我黨面臨著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歷史任務,這也對于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黨在帶領全國人民進入改革攻堅的深水區,遇激流勇不退,遇暗礁勇行舟,在群眾中樹立了光輝形象。然而,目前黨內有些黨員干部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健康的問題,如黨性不純、思想頹廢、意志衰退、作風不實等現象還存在,遇到艱難困苦的時候經不起考驗,甚至經不起糖衣炮彈的攻擊。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全黨上下都要繼續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要自覺增強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堅持黨性原則,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從嚴治黨要轉向常態嚴、全面嚴和主動嚴,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能力、思想引領能力、群眾組織能力、社會號召能力,使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真正的英雄。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時,就把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它始終照耀著我黨前進的方向。中國共產黨至始至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的根本原則,使我黨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帶領全國人民走過了一道道坎坷不平的道路創造了輝煌,把一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帶向了世界強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業績,但成績的取得是來之不易的。在國際環境方面,我黨面臨著的是各種沖突和頻繁的動蕩,國際金融危機對于我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國內環境方面,我黨面臨的是經濟發展速度總體上看趨于放緩,經濟方面的壓力逐步加大。正是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不變,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在穩中求進,不斷攻堅克難,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十九大對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做出了精準判斷,這一轉化進一步表明,我國人民的生活狀況不再是對于物質文化生活的低層次追求,而是在此基礎上對于更加廣泛的日益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指出了制約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原因在于發展不平衡和發展不充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一把“金鑰匙”,把人民至上作為黨的最高目標。第一,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要著力滿足人民在教育、科學、藝術、衛生、保健、社會救助等公共需要,提升人民需要的結構和層次,這樣一方面能夠滿足勞動者個體進行創造活動的需要條件,同時還能為生產再生產創造條件。第二,要著力補齊短板滿足人民多元化的需求。十九大報告指出,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學、勞、病、老、住、弱等七個大的方面,要做到一一有保障。同時在維護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實現全民保障制度、優先發展教育、建設健康社會、建設安全社會等方面,我黨都是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出發點和歸屬點。我黨為了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繼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新中國,核心思想是指向人民;繼續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指向人民;加強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主旨也在人民,在建設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讓人民日益感覺到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步變為現實。第三,全面深化改革讓人民更有獲得感。全面深化改革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徑,深化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人民,但更重要的還是要依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說,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人民在國家中居于主體地位。要把以人民為中心始終貫穿于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各個環節中,要通過改革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依靠人民的力量,要全面調動人民群眾在建設現代化強國中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讓人民群眾成為全面深化改革、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強大根基。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方面是人民群眾的需要層次多樣化和需要質量日益升級。人民群眾在解決溫飽問題和進入小康社會以后,期盼教育質量更好、工作更穩定、收入更滿意、社會保障更可靠、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更高、居住條件更優越和舒適、環境更優美、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這充分說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包括物質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另一方面,社會進入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凸顯出來。從空間結構上分析還存在著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差距等現象;從發展的效益和質量來看還不夠高,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尚不充分,盡管我國的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雖然人民的生活水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目前還不能夠滿足13億人民對于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十九大報告明確地指出,在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第一,創新發展理念是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強大動力。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它已形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全面創新,既要利用科技創新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使我國的傳統產業獲得發展契機,為我國現代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又要強化各類創新形式的融合,注重理論創新、文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研究和應用,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問題提供全面和有力的支撐。第二,協調發展理念是突出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這是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辯證方法。目前我國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中東西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行業差距、群體差距等,要通過堅持和貫徹協調發展理念,補齊發展短板,實現各領域的同步發展和整體發展,才能更加穩定、更加有效和更加高質量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第三,綠色發展理念為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營造良好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有些地區出現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現象,這直接影響著人民生活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為此,要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創造更充分的發展條件。第四,開放發展理念為化解社會主要矛盾拓寬發展空間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新時代開放發展理念的目標是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我國實行全方位的、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已成為解決發展不充分的必由之路。第五,共享發展理念是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共享發展理念它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四個方面的內涵,其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人民的利益。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但當前我國城市和發達地區教育資源好、就業機會好、收入分配高、社會保障可靠、醫療衛生服務條件好,在落后地區則相反,所以人們的獲得感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失衡。我國應進一步堅持共享發展的理念,增強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使各項發展成果公平公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