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茜/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王守仁,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作為心學的集大成者,他吸收了孔孟、程朱、陸等的思想,開辟了成圣之路,極大影響了后來的思想潮流,也啟迪了后世人的人生價值。對于王陽明德育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其思想體系和補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國社會風氣的改善、學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個人道德品質的養成,有利于培養時代新人,建設和諧社會。
對于王陽明哲學的研究目前已經非常深入,學術界普遍認為王陽明哲學體系有三大命題,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心者,身之主宰。”①“心”是人的一切活動的主導,具有主觀性和目的性,人的行為都是由“心”來控制的?!袄怼本褪切牡淖匀粻顟B,是一種應然狀態。人在待人接物時要遵循本心,即“心即理”。因此,“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只有充分發揮人們獨特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人們自身的潛力,并以主觀意愿行事,做事就不可能不成功。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知”是人的內在的思想和意識,“行”是人的思想和意識的外在體現,“知”和“行”具有同一性,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理論知識是必備的基礎,外在的實踐是理論知識的應用。離開了知識,實踐就會失去大方向;離開了實踐,只有知識就像“懸空思索”,在道德教育中的體現就是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必須由道德知識和人的主觀性參與才可以成功發揮作用。
“良知”是主客體的統一,是應然狀態中人人都具有的,是一切真理、規律的統一,是判斷真假、是非、善惡的標準。跟著“良知”的指示,就能達到一切倫理道德的要求。“致良知”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人內心的私欲,使“良知”復明,達到“至善”,使人的行為思想有一個規范,并且合乎倫理道德的標準。
王陽明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中,把德育的過程明確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開其知覺”“調理性情”“發其志意”和“導之習禮”。
第一,“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雹哿⒅揪秃帽确N下了種子,日后的行為都是在培植這個種子。立志必須要從幼年開始,以“成圣”為目標,即將古圣先哲視為榜樣,為日后的實踐打下基礎。④第二,“致良知”?!傲贾笔侨藗兣袛嗍欠巧茞旱臉藴?,“致良知”的過程就是啟蒙受教育者,培養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喚醒其內心的良知,再主動將良知付諸于道德實踐的過程。第三,“省察克治”?!笆〔臁本褪鞘芙逃叻此甲约旱牡赖掠^念和道德行為,并與道德規范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的惡行惡念,“克治”就是要將惡行惡念進行矯正,改變錯誤的觀念和行為。
第一,關注情感體驗。王陽明認為學習就是要帶著自己的理想去學習知識,其人生目標也會越來越明晰,精神世界也得到豐富,學生也就愿意去學習,也更加容易接受。第二,關注環境影響。在稽山書院講學時,他經常在室外為學生講學,引導學生在自然中陶冶性情,體會萬物一體的思想。有次有一個獄吏向王陽明請教,說他公事繁忙“不得為學”,王陽明說“我何嘗教爾離了薄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薄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雹菟嬖V獄吏從自己身邊的事做起,在自己的環境中體會良知,這體現了王陽明寓德育與環境中的方法。第三,“反己責善”?!胺醇骸本褪亲晕遗u,身為高級官員的他,外出時常常舉著“愿聞己過”的牌子。他認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只有自己進行反思才能意識到不足。并且他認為“責善,朋友之道?!爸G師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隱耳。”⑥老師和學生都會犯錯,要勇于指出他們的錯誤。
第一,“自家化解”。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王陽明認為“凡人之學,不日進者必日退。譬諸草木,生意日滋,則日益暢茂;茍生意日息,則亦日就衰落矣。”⑦發現問題在學習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學生沒有疑惑,那就是還不夠用功。只有獨立思考,達到自己解決疑惑的水平,才算是學有所成。第二,以德育為先。他認為“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固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雹鄬W校中雖有禮樂、政教和農業之分,但這些都必須首先建立在學生“德育”的基礎上,“德育”是前提和基礎,“德育”與“智育”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第三,注重漸次推進。他認為,“圣賢論學,多是隨時就事”,“離開事物為學,都是著空”。⑨空講理論知識學生是無法真正領會的,只有與身邊的具體例子進行結合,學生才可以真正領會知識。并且學習不應貪多,“后世學者,博學多識,留滯胸中,皆傷食之病也。”⑩吃飯和學習一樣要進行消化,學習中貪多,知識就無法消化。
第一,提倡因材施教。王陽明非常支持《論語》中的論述“圣人教人,不是束縛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捐者便從捐處成就他。人之才氣如何同得”。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王陽明不壓制學生的個性,而是從他們各自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第二,學習儒家經典。王陽明認為,當時的學?!叭缛氚賾蛑畧觯瑧蛑o跳踉,聘奇斗巧,獻笑爭妍者,四面而競出,前瞻后盼,應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間,如病狂喪心之人,莫自知其家業之所歸?!痹谒磥恚瑢W習道德有一個核心,那就是“良知之學”。古代的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他們堅持了人固有的“良知”,保持內心不被各種私欲誘惑,因此“學之大端”在于恢復圣賢之學,應當拋棄繁文縟節,使用經典作為教材,返樸還淳,治世正心。第三,注重交叉學習。他在《教約》中規定了每天的學習流程:“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通過交叉學習,動靜結合,體腦結合,學習就不會單調,學生就會“樂習而不倦”。他經常組織學生郊游,與學生們一起“歌聲撤昏旦”,師生一起進行文體娛樂活動,非常和諧?!爸T生每聽講出門,未嘗不跳躍稱快”,由此可見這種寓教于樂的活動的魅力。
王陽明的德育方法對于現代有非常多的啟示,下面從社會、學校和個人三方面展開論述。
在社會層面上,王陽明德育思想的宣傳,有利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的弘揚。王陽明在贛南、閩浙地區主持政務時,通過制定“鄉約”約束民眾,實現道德自律。今天加強加強社會公德建設也是通過宣傳核心價值觀,樹立道德模范,完善監督體系,但需要注意盡量用感化而非強制的力量來完成公德教育。在新時代的職業道德建設中,要注重道德考察、人格完整、克制私欲,忠于職守,樂于奉獻。王陽明作為官員、教師,注重德行和修養,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在家庭美德方面,他倡導“孝悌之道”,教導學生知孝悌,尊鄰里,親持家,寬待人,這與當今樹立家庭美德的要求是完全符合的。個人品德方面,陽明心學提倡個人承擔社會責任,做到“知行合一”,新時代個人品德的建設要從中吸取營養,把慎獨自律作為自己的準則,把人生目標和社會建設目標統一起來。
學校道德教育要遵循平等化、主體化、個性化的原則,使道德教育的途徑多樣化,并將道德教育與學生的自我領會聯結起來。道德教育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學習道德知識,另一個是進行道德實踐活動,在王陽明的觀點中表現為“知”和“行”兩個方面,首先,人人均等地享有受教育權利,道德目標是人人都可以實現的;其次,道德教育要從學生身邊的事出發,讓學生有切身體會,有做出自己道德判斷的權利;最后,每一個人的特性、思想、趣味等是有差異的,道德教育也要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開展。同時改進教育環境。王陽明倡導環境育人,良好的環境可以對人產生吸引作用和號召作用,可以協助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良好的環境也具有一種潛在的約束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更愿意自我反省去規范自己的行為,遵循行為規范;良好的環境還有助于發散思維,生長個人特性。
目前我國的道德教育宣揚知識多,關注身心少,因此我們可以從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中得到啟發: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充滿自私,再多的知識都是無用的。道德教育的出發點應該是人的內心,激發人主動去學習,道德教育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人的道德行為原則上是由人的道德主體自己來判斷的,只有個體自覺用“良知”規范自己的行為,社會上才不會出現道德失衡。
現在盲目從眾、偶像崇拜、封建迷信等依然存在,有自己的判斷是非的標準是很關鍵的。王陽明曾說過:就算是孔子的觀點,自己思考后覺得是錯誤的,這種觀點就不是唯一的真理;自己思考后覺得正確的觀點,即使別人說是錯誤的,自己也不能立刻被同化。這個觀點拿到現在來看,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反對所謂的權威,堅持知識的公有性,每個人都可以研究知識,不必被權威壟斷,成為自己心中的那個圣人。
注釋:
①③⑤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
④荀麗芳.德育與經世致用——論王陽明的教育學習理念[J].貴州社會科學,2017(03):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