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代 坤/遼寧省凌源市職教中心
目前,中職教育的學前專業是培養幼兒教師的重要基地,作為將來的一線幼兒教師,承擔著培養幼兒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習慣等都會對幼兒產生重要的影響。當前,大多數中職學校的教育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完善。
中職生和高中生有別,他們的綜合素養不及后者,很多學生沒有升入高中就早早輟學,學困生居多,且長期以來少有教師關注,有的學生刻意博關注,肆意違法校規校紀,有時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經常對教師和家長謊話連篇。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前途盲從不堪,對生活和學習都是得過且過的消極態度。在生活中上,很多學生都以自我為中心,不在乎他人想法和感受,在團隊榮譽層面上的逆反心理甚是嚴重,不會去服從集體利益,過度注重個人利益,極力反對家長和教師訓誡。
在學習方面,很多學生學習目標模糊,還有就是沒能端正好自己的學習態度,加之本體組織紀律性薄弱,上課經常會出現曠課和逃課等現象,課堂上吃零食、玩手機的現象屢見不鮮,個性孤僻,不喜歡被指指點點,不愿意參加校內外的相關活動。
基于上述所言,部分中職生品行和個人行為習慣方面出現了很大問題,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良好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的形成,未來很難勝任幼教任務,難以擔負起作為幼教老師的一份職責,所以說當前進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習慣養成,勢在必行。
良好的職業習慣對教師的終身發展意義重大,為了使學生在實習和就業中更好的適應工作就必須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通過與幼兒園學校合作,與幼兒溝通交流就是提高幼兒教師職業素養和習慣的重要途徑。中職學校作為幼兒教師培養的重要基地就要積極加強校企合作、校園合作,建立長期實習合作的機制,保持與幼兒園一線教師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實現學校學習與崗位實習的無縫對接。然而,現實情況是一些中職學校與幼兒園合作不夠深入,與教師的交流也不夠緊密,處于一種流于形式的狀態,導致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基本功不扎實,對幼兒園的工作內容和標準流程不夠了解,導致將來真正走到工作崗位不能適應幼兒園工作,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已經成為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習慣養成的又一大阻礙。
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個由低到高、由少到多,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這就要求形成學校全員、全程、有效參與,所有學科、所有教師、任何課堂上,都應抓住有利時機,將養成教育滲透進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應該多創設情境,為學生創設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自己思考的意愿,教師應靈活運用啟發的技巧,抓住最好的教育時機,提高教育的成效,從而促進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更快地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一個持久戰,需要長期的嚴格要求與堅持。而這種堅持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更需要教師和家長長期嚴于律己,作好表率的同時,還要堅持對學生進行長期教育,嚴格要求,反復檢查,常抓不懈。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習慣包括通過“教師以身作則,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反復訓練和強化鞏固;通過游戲、故事等幼兒易于接受的形式;家園共同聯合”等四個方面。
紀律思想和紀律規則意識,共同組成了人類生活基本道德標準,中職學前專業學生,他們未來要從事幼教事業,所以需要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樹立起正規化的規則意識和紀律觀念等。教師要將幼兒園教育常規要求深度落實到本專業學生生活和學習細節上,使其成為學生們的常規訓練要素。
首先是公共規則教育滲透,學生去食堂用餐要排隊,上廁所要排隊,明令禁止學生在公共區域大聲喧嘩,要引導他們去愛護公共護品,保持周圍環境衛生;其次是生活規則強調,務必要讓學生保持個人衛生,在公共區域內不能玩鬧,飯前餐后洗手,休息時不能打擾同學;再者是交往規則,此規則要求學生言行舉止得體,不能打架、罵人,待人要彬彬有禮,對待老師要尊重,對待陌生人要友善;最后是道德規則,堅決抵制浪費水電、糧食等惡劣行為,不能亂扔垃圾,要做好垃圾分類,并且要將好習慣波及他人,大家一同守規則,一同進步。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時刻保持與時代共同進步,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應該熟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特點與個性,在教學中創新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讓學生進行快樂高效的課堂學習。創新課堂模式最為重要,學生職業習慣養成教育,教學中要將企業文化納入進來,將課堂還原成幼兒園的課堂,篩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此時教師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課程,通過積極討論和交流得出研究成果,最后教師予以點評,在評價環節內,需要相關理論知識靈活深入在教學中。
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后,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必會提升,與此同時,還會促進其職業行為規范養成,旨在激發出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能力,基于此,從而更好更優的適應未來幼師行業執業標準訴求。期間,需將幼師職業全面性和細膩性、創新性、多樣性等要求全面納入技能訓練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們的責任心,使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管理機制優化很是重要,需要不斷加大教學管理制度,在對學生評價時,需要將其日常行為作為核心衡量標準,要與獎懲、畢業條件相銜接。管理工作所涉部門繁多,并且內容寬泛,中職學校各部門要協調好各類工作。學生管理中,也要加強學生工作機構的創設,強化學生機構的協調作用,對學生管理系統的各個部門以及結構和職責關系等加以捋順,權責到位、責任到人,不得徇私舞弊,突破原有管理教育模式限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員育人,獎懲并行。
教師要配合學校做好相關管理教育工作,以軟教育配合硬管理,將學生職業習慣養成教育目標落實到人文環境內,教師語言需要體現幼師職業特點,這是必須要做到的,教師要為學生創建豐富多樣的語言場域,對廣大中職生的生活予以豐富,開展深具專業特色的課外活動,組建合唱團、舞蹈隊、管樂隊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與表現能力,節假日閑暇時間也要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進入孤兒院和敬老院開展送愛心活動,助力學生提升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課內外滲透才能達到預期目標,讓職業習慣成為中職生的一種常態化表現,并內化于心。
綜上所述,在對中職學前專業學生進行教育時,要注重其職業習慣養成,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放在首位,突出專業特點的同時,樹立嚴明校規校紀、創新教學體系,還有就是將校內管理和人性化教學相融合,軟硬兼具,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使其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在未來就職于幼兒園、從事幼教工作時,便可全身心投入其中,向園方、向幼兒、向家長、向社會展現出自己優秀的一面,真正成為大眾認可的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