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風建設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直接關系著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對學校和社會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要堅持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可以說,加強學風建設既是對國家教育政策的有效貫徹執行,也是新時代大學生克服學習新困難、新問題,最終順利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面臨著經濟社會轉型,高校的學科發展也在順應著國家經濟社會轉型而發生變化,新工科成了高校學科轉型發展中的新的產物。新工科旨在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它具有創新性、交叉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強學風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具有廣泛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在理論層面,一方面它是創新高校學風建設范式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五四青年節曾寄語青年學生要“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學風建設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它有利于推動大學生在刻苦努力學習中形成科學精神、錘煉品行情操。[1]另一方面,它能夠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資源整合、路徑優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高校學風建設是實現“三全育人”理念的關鍵平臺和核心載體。
在實踐層面,一方面它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加強學風建設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提升、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的工作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能夠幫助大學生端正學習觀、增強責任感。[3]另一方面,它有利于高校為學生成長發展提供個性化支持。學風建設支持系統的構建,能夠針對大學生遇到的學業難題,提供個性化學業幫助,提供專業、綜合、全面的學業支持與指導,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可以很好地助推學生成長成才。
長期以來,三明學院積極探索山區老區蘇區高校的育人之道,堅持用“三明三康”為教育主線,積極打造有特色的育人模式。基于“三明三康”理念構建的學風建設的模式,符合當前高校發展規律,對于增強育人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建好思想教育課堂。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書社的建設工作,進一步掀起“大學習”的熱潮,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黨日、主題團日活動,吸引師生主動學習“新思想”,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術、進學科、進課程、進培訓、進讀本;執行學生工作隊伍上思政課的制度,做好與思政課教師聯系結對工作,抓好思政課程教學工作改革,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效果;發揮現有網絡思想教育平臺的育人作用,整合學院易班網、微信公眾平臺、微博 、學院網站等開展線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用“新思想”占領網絡主陣地,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二是建好心靈健康課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定期開展教育主題活動,加強知識教育實現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全覆蓋,提高師生心理保健能力,建立學院、班級、宿舍“三級”預警防控體系,聯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整理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推廣心理健康教育先進經驗,提高心理健康素質測評和心理危機干預的科學性;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認定工作機制,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師、輔導員、學生骨干、學生黨員、任課教師、家長等各方面力量,建立幫扶小組,形成長期關懷機制。開展“感恩·責任·奉獻”勵志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推選展示資助育人優秀案例和先進人物,引導學生自立自強。
三是建好行為養成課堂。加強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引導教育,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使得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行為不斷規范,共創文明校園環境;開展文明上網行動,加強學院網絡教育平臺的建設,科學管理,開展文明上網排查工作,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開展“陽光校園”行動,引導師生積極參與體育健康活動,永葆青春活力;開展文明創建工作,積極融入省級文明校園的創建工作,引導師生主動參與,推進文明宿舍、文明班級、文明社團建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學院搭設平臺,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走進農村、走進社區,培育學生公益心、奉獻心和仁愛心,引導學生向上向善。
一是實施專業提升計劃。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對應的學風提升活動,在大學一年級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在大學二三年級開展專業提升教育,開展體驗式企業化實習,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就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在大學四年級開展崗位素養提升教育;注重過程管理,改變學生學習考核評價方式,提升課后討論、讀書報告、隨堂測試等的權重,激發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專任教師結合課堂講授知識點,為學生開閱讀書單,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二是實施三創提升計劃。進一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分類制定實踐教學標準,制定第二課堂學分認定細則,推出“第二課堂成績單”;推進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結合學院專業和學生特點,有效開展體驗式企業化實習,校企共編教材,校企共建培養方案,搭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平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搭建符合學院實際的科學研究平臺,主動吸納學生參與平臺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推進學科專業競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以及其他專業競賽,提升學生專業應用水平,培養致用人才。
三是實施素養提升計劃。弘揚地方紅色文化,組織師生到革命舊址、烈士紀念館尋根溯源,追憶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引導師生提升自身素質,提升精神境界,強化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傳承地方客家文化,組織師生開展田野調查,發揚優質的客家文化,用客家人敢拼會贏的精神激勵師生,引導師生建功新時代;開展校訓教育活動,引導師生明德至善、明理致用、明志致遠;培育學院文化,凝聚師生力量,引導師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重要節假日舉辦形式多樣和內容豐富的活動,引導師生樂觀向上。
一是推進課程改革工程。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通過聚焦課堂教學,突出教學互動,突出教學質量,突出教學創新,突出教學成果推進師生感情互信,推動教學相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結合專業特點,制定《“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編制指南》,引導教師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育人特點,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推進“金課”建設,結合專業特點,遴選一批專業課程,重點開展教育教學方式改革,結合“優質一堂課”和“黨員示范課”活動,打造成師生喜歡的課程,在學院發揮示范作用,推進學院課程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開展教案評選活動,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思政等內容,每年評選優秀教案,通過展示優秀教案,引導教師加強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開展線上教學,用好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師結合課上知識點,引導學生課后開展MOOC線上學習,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二是推進管理改革工程。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用制度規范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教育工作,做到依法依規治教治學;編制和完善工作事項流程圖和崗位說明書,做好師生服務工作,提升服務師生效率,進而提高師生滿意度;建立師生“一幫一”結對幫扶制度,學院領導、專任教師、輔導員和行政管理人員分別根據不同學生特點,選擇結對幫扶對象,從學業、生活和思想方面予以幫助指導,提升育人的針對性,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加強師德教育,實行崗位聘任、職稱評聘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引導教師守住教育初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完善學業預警制度和談心談話制度,對于學生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開展學業預警和指派專人談心談話,引導學生改變學習狀態,提升學習效果。
三是推進服務改革工程。進一步規范二級學院黨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育人工作,擔負起學院黨組織育管黨治黨、育人育才的主體責任;持續推進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把育人工作納入述職評議內容,提升基層黨組織的育人水平,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育人實效;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體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教師愛崗敬業、積極向上;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制定輔導員培養成長計劃,選派輔導員參與學校、校外的學習培訓,提升育人工作能力;加強學院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群團組織創新組織動員、引領教育的載體和形式,發揮群團組織育人作用。
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應該持續建設的工程,對于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專業學科,高校應該根據新的要求和教育規律,堅持“三明三康”的教育理念,凝聚全校師生和社會資源全員參與,將學風建設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從德智體美勞的目標出發,全方位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優秀人才,構建學風建設的新模式,發揮優良學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保障作用,使學校發展質量整體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