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力銘/陸軍邊海防學院
歷史研讀,是了解社會進步方式和渠道的主要手段,它不僅記載了人類文明成長的歷史,更是社會發展規律總結的主要方法。為了將中國傳統文明延續下去,就必須要對歷史發展的軌跡進行了解和分析。而關于中國古史的探究,也將為東方歷史文明的傳承提供理論參考。
氏族時代,也稱為新石器時代,它主要是以血緣為紐帶建立起來的社會基層單位,是人類文明演進中重要的歷史跨度階段[1]。依據氏族時代縱向發展的順序,可將其分為前期、發展階段、后期、以及銅石并用四個部分。其中前期階段、發展階段,主要是指神農時期,這一階段在歷史上也稱為母系氏族階段。即,氏族部落中女性地位較高,而男性則是女性的附屬品,這一時期最具代表的文化形式為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后期階段,氏族部落的核心逐步從女性轉移到男性身上來,這一時期男性在炎帝、黃帝時期,主要從事外耕田,其勞作的范圍要遠遠大于女性,進而男性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升,其中較具代表的為龍山文化。銅石并用的時代,也稱為部落聯盟時期,此時的氏族社會發展不再是單純的氏族內部發展,而是出現了集體化演變趨勢。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齊家文化[2]。
中國古史的氏族時代發展核心為:
1、經濟形式轉變表現
氏族社會的產生,是人類逐步從動物演變為過程的重要轉折點,這一時期之所以會發生較大的歷史變化,與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形式變化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此時,社會經濟的發展開始從狩獵、采集向著農業、畜牧業的趨向轉變。也就是說,氏族社會得以持續性演進和發展,主要是由于物質性條件基本實現了持續性的供應。相關研究資料表明,在母系氏族發展時期,黃河流域、漢水上游等地區的農業已經在此時開始進行發展,并且農業整體發展也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之下。比如,西安半坡遺址,就是典型的仰韶文化的代表。該遺址位于漢河東岸,占地面積在3—3.5萬平方米。從其氏族歷史遺址的規模和完整度來說,母系氏族時期,社會經濟的穩定性特征逐步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構成條件,它在某些層面上直接體現了我國氏族時代的發展開發趨向。
同時,社會經濟、物質基礎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生產工具的開發與革新。結合相關研究資料可知,早在河姆渡文化階段,氏族社會中就出現了磨制石鏟,榫卯建筑結構。這些歷史文物的展示,均證明了隨著社會文化體系的變革調節,與社會經濟結構體系相互對應的生產條件也將隨之發生改變,這是一種關聯性經濟文化展示的主要方法。
2、經濟形式轉變啟示
經濟條件的開發與運用,始終都是歷史文明進步的重要階梯,在母系氏族時代中,人類文明從最初的長期游走類生活,到定居式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為氏族社會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當今社會,這種原始型文化藝術形態同樣適用。比如,社會進步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在把握國家發展經濟命脈的基礎上,給予對應的經濟資源管理條件,有序進行經濟生產條件的規制與安排,這樣方可實現促進人類文明長期發展的目的。同時,在未來進行經濟條件把握與分析過程中,善于結合時代發展的基本需求,綜合進行農業、商業、以及、第三服務業的開發,也是對于古史氏族社會經濟發展狀態研究的重要性條件[3]。
1、社會文化結構發展的展示
社會文化結構的發展,在氏族社會的變革上也有所體現,隨著氏族社會時期縣蒂的物質生存基礎基本實現循環供應,氏族部落中的文化意識和生產意識開始得到重視。其一,生產工具的材質上發生轉變。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技術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對比變化。由于此時主要是母系氏族時期,在石器到瓷器的轉變中,器材的細膩性特征逐步被展示出來。而其中最代表的陶瓷品,要數紅陶釜、陶灶最具代表。也就是說,陶瓷的出現是對氏族社會中人的審美意識進行啟發和誘導,它是一種藝術審美展示形式。其二,社會文化結構的變化,也體現為陶瓷上的藝術裝飾花紋。即,氏族社會的產生階段、發展過程中,逐步從審美意識的開化到審美繪畫的創作,將社會文化轉變為一種直觀性的裝飾形態,這是人類文化歷史產生與發展的源頭,也是人類文明創作的最基礎形式。
2、社會文化結構發展的啟示
從藝術形式深入性探索的把握過程中,善于在生存發展條件相對完備的狀態下,實行相應的文化發展條件的深入性探究,也是社會文化結構發展展示的主要方式。在當今社會之中,在把握社會文化傳統優秀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發展特征,不斷的進行延伸和探索,是當代文化傳承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形式。比如,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適當的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西方優秀文化”特征,這些都是社會文化結構發展探索的直接表現形式。但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在新的歷史發展狀態下,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的需求,適當的進行社會文化結構體系的變革與更新,而不是單純的進行生產條件的模板化調節,這樣的社會文化結構發展體系變革方式,才是有序的產業結構最優化調節渠道。
1、社會規制條件變革表現
中國古史的氏族時代的發展,也與社會發展的規模與條件之間的關系密切的關聯。氏族時期經歷了母系時代、父系時代的演變后,逐步開始從獨立的群體生活向著群居的生活趨向轉變,此時最具代表的就是陜西臨潼姜寨氏族模型規劃形態。
一方面,這一時期的社會群體生活特征中,有了明顯的集體性概念,人們對于生活中的決策、生活管理規制的分析上,也開始從群體的需求視角上進行問題探究。比如,在后期、以及銅石并用階段時期,氏族群體的內在管理結構中,開始出現了氏族之間的合作聯盟性質的管理。或者,在氏族女性墓葬中,發現大量的陪葬物品,這些在氏族時代中出現,都說明了此時的氏族文化已經開始從單純的繁衍后代、種族傳承,向著等級化、群體化的特點發生改變。
另一方面,后期、以及銅石并用時期的發展,是社會規制條件向著文明化趨向變化的表現。比如,相關研究發現,在我國古史中的部分部落之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倫理概念,為對于氏族之間的聯盟合作條件的遵守,成為氏族部落聯盟的重要性條件,這些都是社會規制條件在氏族時代變化發展的體現。
2、社會規制條件變革啟示
從社會發展的視角而言,社會規制條件的變化,可以說是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主導性條件,在進行中國古史的氏族時代分析的過程中,借助歷史反思當今時代的發展,是社會文明得以長效性進步的意義所在。一方面,社會文化規制的變化,最根本的影響條件是時代發展的階段。如果歷史發展的規制條件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則與其相互對應的社會規制性因素也必須要隨之進行變化。比如,中國古史的氏族時代中,單層次的氏族形態向著群居部落的形式發生轉變,氏族部落中開始出現了“盟約”的概念,這些都是中國古史的氏族時代在發展中相應發生改變的具體形式。另一方面,在中國古史的氏族時代變化過程中,適當的進行社會發展趨向的探索,并在把握其基本規律之上不斷進行創新,也是人類文明得以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依據。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古史的氏族時代變化與解析,也應在把握關鍵條件的基礎上進行對應轉變與創新調節。
綜上所述,中國古史的氏族時代分析,是東方文化時代式轉變與探索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經濟形式的轉變、社會文化結構的發展、社會規制條件的變革,分析中國古史的氏族時代探索條件。因此,文章研究結果,將為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帶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