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燦琪/浙江中醫藥大學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一新的社會主要矛盾,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需要的內涵大大擴展,人民需要的層次大大提升,人民追求質量更高的生活,比如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這些需求是多樣化、個性化、多變性、多層次的[1]。
在“美好生活需要”的導向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下簡稱“困難學生”)的生活需要也在不斷變化,他們面臨的問題已經由生存型問題轉化為發展型問題,高校傳統資助育人工作模式已無法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資助工作供需兩側發生著深刻轉化:一方面是供給側正面臨著由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另一方面需求側呈現出多元化、高層次的需求發展態勢[2]。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要對困難學生的思想情感、人格健全、技能提升、心理健康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3]。
因此,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下,高校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資助工作供需兩側發生的變化,緊緊抓住“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工作重點,堅持資助與育人相結合,深化推進精準資助。在保障困難學生不因貧輟學的基礎上,更要注重他們能力與素質的提升,以困難學生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立足學生個體長遠全面發展,并結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十大育人體系間的相互聯結關系,創新發展資助育人工作內涵,打造學生資助文化品牌,構建“美好生活需要”導向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新平臺。
做好保障性資助工作是有效開啟資助育人工作的基礎,高校要努力做好物質性資助工作,保證每一個困難學生不會因貧輟學。尤其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黨和國家“精準資助”工作理念的指導下,高校更要搭建好精準幫扶資助保障平臺,做好獎助學金、助學貸款、新生資助、勤工助學、求職創業資助等工作,做好因突發變故而貧困學生的應急困難補助和社會資助工作,從頂層設計、機構配置、人員配備、資金支持等各層面建立起“獎、貸、助、補、減、勤、償、免”等多途徑資助的工作體系,保證困難學生在校期間的基本學習與生活,也為進一步強化資助育人工作保駕護航。
高校可以將資助育人與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有機融合,著力打造智慧資助一站式服務工程,構建一個智慧管理資助服務平臺,穩步推進資助工作信息化建設,達成“陽光下的數據、指尖上的信息、育人中的服務”的目標。高校可以在學生工作系統中開發綠色通道、學生資助、勤工助學、獎助學金等各類網上模塊,爭取物質性資助和相關發展性資助的申報統統上線,運用網上系統保證各項資助申報工作信息的準確性、審核的嚴格性和規范性,減少困難學生申報的繁瑣,爭創“互聯網+資助”,滿足學生指尖信息服務的需求,為助力困難學生完成學業提供最大方便。
同時,高校可以充分而恰當利用大數據技術,打造資源共享、精準認定資助新模式,構建以人為本、量身定制的差異化資助新方式,建立實時動態、準確分析、及時完善、精準資助的管理思路與服務理念[4],在資助管理與服務中育人。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困難學生關懷倍增,對青年學子成長成才關注有加,高校應努力將黨和國家的關懷落實、落地、落細,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強化育人實效。高校可以推進國家資助政策下課堂、進鄉村工作,并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利用資助育人與課程育人、網絡育人的有機融合,打造一個青春勵志資助宣傳平臺,力求做到“課堂里的政策宣講、課堂外的典型示范、互聯網的資助宣傳”,讓困難學生在典型宣傳與榜樣引領中筑造自我的夢想。
1、線下政策宣講下課堂、進鄉村
高校可以通過校園資助政策巡講、資助宣傳進鄉村、資助宣傳墻等舉措不斷推進線下政策宣傳下課堂、進鄉村。同時充分發揮廣大師生力量,鼓勵學院選拔“學生資助宣傳大使”組成宣講團,利用寒暑假時間返鄉開展諸如“攜溫暖返鄉”、“感恩母校行”等特色活動,進一步推進資助政策宣傳,使困難學生了解國家政策,真切感受其中關懷。
2、線下典型示范、勵志宣講
高校可以通過舉辦各類資助講座、資助成果展示活動、優秀典型事跡宣講等開展典型示范、青春勵志宣講,如組織征信、金融知識巡講開展誠信教育;組織資助人物風采事跡展開展感恩教育;組織優秀學生事跡報告會開展勵志教育,營造積極進取的校園氛圍,充分發揮青春榜樣的力量,激勵廣大困難學生勵志成長成才。
3、創新推動網絡育人
讓資助宣傳工作更接地氣、更有實效,高校可以創建和推廣資助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打造信息發布、工作交流和數據分析平臺。通過移動互聯網思維創新學校學生資助工作載體,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把握資助話語權,將資助育人融入到學生日常思政教育中,認真抓好學校“網絡資助育人”工作。
高校可以將資助育人與實踐育人、文化育人有機融合,幫助困難學生解決因經濟上的貧困衍生出的個人發展上的障礙,注重困難學生的能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開拓其知識視野,提升其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個人品格等綜合素質,大力搭建一個成長發展資助實踐平臺。
1、資助文化作為培育
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離不開感恩、誠信、自信、勵志等資助文化培育,可以依托主要由困難學生組成的學生社團、學生組織,著力培養自立自強、知恩感恩、心系家國的校園文化氛圍。
2、能力培養作為重點
能力培養是困難學生當前亟需的“美好需要”,高校應積極拓展困難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專業特長,在出國留學、技能培訓、學科競賽、文體培訓、就業創業等項目中給予困難學生政策與資金上的傾斜,重點提升其綜合素養與能力。
3、實踐活動作為載體
豐富困難學生文化實踐活動同樣是新時代資助育人工作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高校要不斷創新資助育人形式,可以實施發展型資助的育人行動計劃、困難學生能力素養培育計劃,開展“助學·筑夢·鑄人”、“誠信校園行”等主題教育活動[5];不斷創造資助育人載體,可以引導困難學生參加各類資助反哺活動如假期社會公益實踐、周末志愿服務、感恩系列主題活動等開展實踐育人,讓困難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在歷練中鑄就高尚的人格品質。
新時代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導向,要求高校不僅要培養困難學生成為一名不為生存所憂的大學生,更要把困難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自身成才的渴望有機融合,讓他們全面成長成才,在學校留下一段美麗的青春歲月,續寫一個勵志的青春故事,最終懷揣一份感恩的青春情懷。真正做到助學、筑夢、鑄人,讓資助回歸育人本質,讓育人全面落地生根,讓青春之花為祖國綻放,真正使“資助育人”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